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葛根素和干膏得率为考察指标,选取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加水量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健脑益智胶囊的最佳水提工艺。通过试验健脑益智胶囊最佳水提工艺为第一次加12倍水,第二次加10倍水,煎煮2次,每次1 h。该水提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可推广于大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糖网合剂的水提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桂皮醛含量和干膏率为评价指标,以加水量、煎煮次数和煎煮时间为考察因素,确定糖网合剂的最佳水提工艺.结果:最佳优化工艺条件为加12倍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时.结论:优选出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3.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保健野菇片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以总多糖、微量元素得率为检测指标,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加水25倍量、煎煮2次、时间2h为最佳提取工艺,确定该工艺科学合理,能够保证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头痛灵胶囊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葛根素含量为指标,利用L8(27)正交试验法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以挥发油体积为指标,考察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优选头痛灵胶囊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水10倍量,煎煮提取2次,每次1.5小时。挥发油提取工艺为:川芎,白芷,细辛,藁本,石菖蒲五味粉碎成粗粉,加水12倍量,水蒸气蒸馏5小时为佳。  相似文献   

5.
为优选黄芩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的水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加水量、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在不同水平对配方颗粒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总含量和出膏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在本实验条件下,影响成分总含量和出膏率的因素按程度大小依次为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水量,且不同煎煮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验证实验,确定黄芩配方颗粒最佳水提工艺为加水10倍量,煎煮1 h,煎煮3次。本研究优选的水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所得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出膏率较高且较为稳定,可用于黄芩配方颗粒的制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选蒙药三花散煎煮工艺.方法:以煎煮液龙胆苦苷含量和总得膏率为指标.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龙胆苦苷含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表,以加水量(A)、煎煮时间(B)、煎煮次数(C)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优选最佳煎煮工艺.结果:以龙胆苦苷含量为指标时最佳煎煮工艺为A3B3C2方案,即70倍水45分钟煎煮两次,A、B、C三个考察因素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得膏率为指标时最佳煎煮工艺为A1B2C2方案,即50倍水30分钟煎煮两次,方差分析结果为C因素对煎煮效果有显著性影响(P<0.05),A、B因素对煎煮效果无显著性影响(P>0.05),三个考察因素的影响顺序为C>B>A,通过验证试验最终将A1B2C2方案定为最佳煎煮工艺.结论:该煎煮工艺合理、稳定、可行,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优选厚朴七物汤水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水提取工艺,以出膏率、含浸出物百分量和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及含大黄总蒽醌量为测定指标,考察加水量,提取次数和回流时间三个因素参数,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厚朴七物汤最佳提取工艺为回流提取3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提取1.5 h,第二次加水8倍量提取1.0 h,第三次加水6倍量提取0.5 h.厚朴七物汤的水提取工艺简便易行,效率高,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8.
为了优选芪蓝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以R'S-告依春、毛蕊异黄酮苷的含量和干膏收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考察提取时间、加水量和提取次数对芪蓝颗粒提取工艺的影响.芪蓝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3次,每次8倍量水,提取2 h.结果表明,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合理、稳定,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仙灵骨葆颗粒的水提取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淫羊藿苷和干膏收率的综合指标作为考核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水体的制备工艺条件,确定仙灵骨葆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结果:经过系统的实验研究,水提制备工艺影响因素大小依次是:加水量A煎煮时间B煎煮次数C,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A>B>C。结论:筛选出最佳的水提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尿畅舒胶囊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方法:分别采用正交实验法,以葛根素为评价指标,优选粉葛的醇提工艺条件;以干膏率、总皂苷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黄芪等药材水提工艺条件.结果:粉葛采用加6倍量50%乙醇提取,提取3次,每次提取40分钟;黄芪等药材采用加8倍量水煎煮,煎煮3次,每次煎煮0.5小时.结论:本工艺方法简单,稳定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复方秦皮的水提工艺条件.方法:以秦皮乙素含量作为考察指标,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秦皮乙素含量,以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实验.结果:优选工艺为加水量为7倍,煎煮3次,每次煎煮1.5h.结论:优选工艺提取的浸膏中秦皮乙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优选止咳膏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浸泡时间、加水倍数、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以清膏得率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制备工艺.按处方量取麦冬、百合、茯苓、款冬花、枇杷叶、绞股蓝、百部药材饮片,加12倍水浸泡120 min,煎煮3次,每次90 min,合并煎液,静置沉淀,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21~1. 25(80~85℃)的清膏,加入炼糖,熬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此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止咳膏的制备,并可为其他膏剂的制备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绿原酸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及高效液相法(HPLC)考察了影响泌炎康胶囊提取工艺的因素(A煎煮次数、B煎煮时间和C加水量).分析后确定影响泌炎康胶囊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为A(煎煮次数)和B(煎煮时间),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为煎煮2次,每次加水12倍,煎煮1h.试验证明,该工艺合理可靠,提取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优化验方加味酸枣仁汤的提取工艺,为进一步研制加味酸枣仁汤颗粒剂提供理论依据.在进行单因素实验的前提下,选取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加水量(A)、煎煮次数(B)、煎煮时间(C)),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以酸枣仁皂苷A、细叶远志皂苷、总皂苷的质量浓度为考察指标,综合考察多种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对加味酸枣仁汤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进而筛选出研制加味酸枣仁汤颗粒剂的最佳提取工艺.筛选得到加味酸枣仁汤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10倍,煎煮3次,每次煎煮1 h.该工艺作为研制加味酸枣仁汤颗粒剂的提取工艺简便,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张斌  唐伟中 《江西科学》2005,23(6):747-749,767
通过对九味羌活颗粒生产工艺中挥发油的提取条件和水煎煮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以期获得最佳工艺条件,提高产品的质量。以挥发油测定法,浸出物测定法,液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药材总浸出物,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表明药材粒度、煮沸时间对提取挥发油有显著影响;三次加水量和醇沉条件对药材浸出物、黄芩苷无显著影响。挥发油提取中选择药材粒度20—40目,加水6倍,冷浸时间3h,煮沸时间7h为最佳工艺;水煎煮中第一次10倍水,第二次10倍水,第三次4倍水,醇沉条件为室温静置24h为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6.
优选了复方烧伤膏的最佳醇提取工艺.以大黄素提取量、干膏率为评价指标,选择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利用L9(34)正交实验确定复方烧伤膏的醇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70%的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3次,1h/次.优选出的提取工艺简单、可行,可作为该制剂合理开发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找出黄芩饮片水煎煮最佳粒径,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黄芩水煎煮工艺,以黄芩苷溶出量为检测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比较不同粒径范围黄芩饮片的黄芩苷溶出量.结果发现黄芩饮片优化的水煎煮工艺为煎煮60min,12倍加水量,煎煮3次.粒径范围为(2,3]mm的黄芩饮片在优化煎煮工艺条件下,黄芩苷溶出量最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丹参中水溶性活性成分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丹参水提液的提取工艺;以紫外法和HPLC法检测不同工艺前后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考察不同浓度的醇沉除杂工艺。结果与结论:丹参水溶性成分提取的最佳工艺为:药材粉碎过20目筛,混匀后用8倍量水浸泡1.5h,煎煮1.5h,第2次加6倍量水,煎煮1.0h,采用50%醇沉。此方案的酚酸得率、得膏率均较高。为大生产提取纯化丹参水溶性活性成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栀子苷含量、芍药苷含量、得膏率为评价指标,优选痛利舒颗粒的水提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水提工艺参数为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 h。该研究优选的工艺合理可行,提取效率高,可做为痛利舒颗粒的水提工艺,适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选处方药材中有效物质的提取方法. 方法:通过正交试验, 以总黄酮和干浸膏得率的综合评价为指标, 考察提取次数、加水倍数、提取时间对有效物质提取得率影响. 结果:各因素对处方药材中有效物质提取影响为提取次数>加水倍数>提取时间, 最佳提取方法为加10倍量水, 0.5h提取三次. 结论:所确定提取工艺简单易行, 适合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