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用光镜观察了大鲵产卵前在5月和8月份卵巢中滤泡细胞和闭锁黄体的结构,并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这些大鲵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鲵在产卵前,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闭锁黄体逐渐形成,血清中雌二醇含量显著增高.同时讨论了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鲵繁殖生物学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7年-2000年在伏牛山区对大鲵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调查,繁殖期雌雄鉴别主要依据泄殖孔形态,Ⅳ-Ⅴ龄大鲵性腺发育成熟,最小繁殖个体为♀350g,♂300g,雌雄性比为1:0.9,产卵前雌性成熟系数可达3.45%,本区大鲵5至9月均可产卵,但是多集中于初秋,产卵地点在洛阳、伊河、白河支流上游洞穴中,15℃-20℃时,孵化期为35天-42天,孵出后1个月左右,仔鲵即进入冬眠。  相似文献   

3.
利用组织学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凝胶电泳分析技术,研究中国大鲵产卵期输卵管结构及分泌特征,探讨了输卵管与卵外胶膜形成的关系.产卵期中国大鲵输卵管显著增长,管壁增厚,管径增大,输卵管粘膜上皮向腔内突起形成皱襞,内表面纤毛密集,单管状腺分支增多,腺细胞内充满胶质.产卵期中国大鲵输卵管这些结构特征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产卵期中国大鲵输卵管液蛋白成分电泳检测显示中国大鲵输卵管液的分泌主要集中在弯曲部的中后段.卵外胶膜与输卵管液的蛋白成分比较也表明:弯曲部中后段输卵管液与卵外胶膜存在有较多相同蛋白带,该段是构建中国大鲵卵外胶膜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秦岭北麓大鲵繁育基地的自然环境与仿生态池的给养条件及亲鲵单池单养和同池隔网单养的培育方式.对大鲵3年连续催情32组,结果自然交配产卵雌鲵27尾,共获卵14 000粒,并连年孵化出苗.其中,产空卵带亲鲵5尾,催繁成功率为84.4%.论述了亲鲵耐受低温的能力,发现其早春低水温>4℃时开食,个性凶残,每年7月下旬至8月底性腺发育成熟,为最佳催情期.交配产卵池应彻底清池,严格控制给水流量与水深以及亲鲵繁殖与护卵行为等.展望了大鲵规模化养殖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寻找适合大鲵生活的各类水体环境因子以利于大鲵的保护和人工养殖,对湖南省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保护区内9条溪流中的11个断面和室内大鲵饲养池进行了水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野生大鲵适宜于生存在清澈透明、水流速度缓慢、水温为9~25℃、pH值为中性或弱碱性、溶解氧含量高、硬度大、COD低于15 mg/L、TP低于0.02 mg/L的清洁水体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鲵的周围神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中国大鲵周围神经的起始、经行和分布。其特点为:NⅡ、NⅢ、NⅣ、NⅥ非常纤细,眼球很小,而NⅠ粗大,侧线神经仍存在。前、后肢的神经在经行和支配上彼此对应。文中还结合大鲵的生态、行为等,讨论了中国大鲵神经系统在两栖类中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7.
笔者最近对皖西大别山区金寨、霍山两县大鲵产地资源进行了综合实地考察,了解到近些年来该产地资源量严重衰竭.认为保护大鲵和对大鲵繁殖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并对大鲵资源的保护和繁殖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意见.  相似文献   

8.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城固县是大鲵的重要栖息地,为了有效的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城固县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保护”的思路,使得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就城固县大鲵养殖现状及前景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胚胎发育过程的外部形态及器官发育特点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为中国大鲵胚胎发育制定出完整的分期标准.中国大鲵胚胎发育过程依据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孵化阶段,共20个时期.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大鲵的胚胎发育特征与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黑斑蛙(R.nigromaculata)大体相似,主要的差异表现在早期卵裂方式以及消化系统的发育方面.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表明,中国大鲵卵裂并非盘状卵裂类型.同时,中国大鲵胚胎发育过程中前三次卵裂均为经裂,胚胎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迟缓,无平衡器或口吸盘等,这些均为中国大鲵胚胎发育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华鳖血中性激素与性腺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华鳖血中性激素与性腺发育的关系。雄性中华鳖在交配期血中睾酮含量较非交配期高,说明睾酮与精于的形成有关。雌性中华鳖血中雌二醇的含量随着卵巢发育呈周期性变化。卵泡开始发育时雌二醇含量低,随着卵巢的发育,卵泡不断增大,雌二醇含量也随之增高,当卵发育成熟时,雌二醇含量最高,接着在产卵或产卵结束时雌二醇含量又降低。如此第一窝卵产完后,又一批卵泡开始发育,血中的雌二醇含量又发生上述的波动。  相似文献   

11.
大鲵是我国特有珍稀两栖动物。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鲵分布区、大鲵资源的分析,揭示了目前大鲵种群减少、数量锐减的状况,并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温度对禁食大鲵碳代谢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禁食大鲵的碳代谢和氮代谢均上升,其代谢率升高;禁食大鲵的代谢率很低,15℃时,每日每公斤体重的蛋白质消耗为0.7g左右,从理论上证明大鲵的耐饥饿能力很强;雄性大鲵比雌性大鲵的代谢率稍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虎纹蛙产卵前后血浆性激素变化,得到如下结果;雄性虎纹蛙在交配期血浆睾酮的含量较非交配期高,提示间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与精子的形成相关。雌性虎纹蛙在产卵前血浆雌二醇含量较产卵后高,说明卵泡分泌的激素可能影响其他性征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鲵的繁殖生态暨行为学观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秦岭地区天然水域大鲵简易繁苗法和仿生态亲鲵培育池繁苗的基础上,论述了促成大鲵繁苗的8项生态因子.秦岭地区大鲵繁育日度与江汉平原区存在较大差异;大鲵在不同产区繁殖期和繁殖盛期的时间,建议各地应抓住当地的繁殖时机做好繁苗工作.记述了大鲵在催情效应期亲吻、顶腹、嬉戏、交尾等繁殖行为.对大鲵繁殖配组的性比、繁殖日度、繁殖时间、雌雄性腺发育同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鲵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鲵皮肤的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1)中国大鲵皮肤存在着丰富的皮肤呼吸结构。(2)中国大鲵皮肤上的疣瘤在头部的背面及腹面构成特定图形,这是其特有的。(3)同爬行类的鳄蜥相比较,中国大鲵皮肤结构仍呈以水生为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用大体解剖及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鲵脊髓的形态结构及细胞构筑。其特点是:脊髓纵贯椎管全长;运动神经元分腹内侧群和背外侧群;中间神经元未分化成亚核;髓内感觉细胞尤存;白质中有散在的神经细胞。文中还就大鲵脊髓在进化历程中的位置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大鲵胚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人工繁殖,获得了两批大鲵的受精卵及其幼苗,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大鲵的早期胚胎发育,并描述了其主要特征。同时,就此和其他两栖动物的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讨论,并指出了其共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大鲵胚胎发育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我们获得了十批大鲵受精卵及其早期发育各阶段胚胎。本文利用显微观察法研究了大鲵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并描述述了各主要阶段的特征。同时,指出了大鲵胚胎发育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大鲵的血液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血细胞计数法和瑞氏染色法首次记述了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血细胞的数目和形态特征。红细胞的平均值为7.6×10~4/mm~3,白细胞的平均值为1.9x 10~3/mm~3。除大鲵红细胞胞质中含有一团嗜碱性颗粒外,血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和其它脊椎动物相类似。文中就大鲵与其它两栖动物进行比较并从进化角度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观察在全人工繁育条件下大鲵的胚胎发育及器官的形成过程,对比仿天然生态养殖的大鲵胚胎发育过程,对大鲵从受精卵到孵化为幼苗出膜进行了连续系统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人工繁育的大鲵在胚胎发育至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有明显的"神经沟出现"、"视泡形成"和"心脏跳动"的特征,因而在传统分期的基础上增加了"神经沟期"、"视泡形成期"和"心脏跳动期",从而将大鲵的胚胎发育过程细化为23个时期;虽然同种大鲵的人工繁育和仿生态养殖方式绝大部分发育时期的外形特征基本相同,但在卵裂期和神经胚期依旧存在差异;并利用人工繁育技术,提高其孵化率,为进一步研究大鲵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