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倩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94-97
“×男/女”词族近年来涌现出很多新成员,对“×男/女”这一词族进行词语模语义建构分析,指出“×男/女”词语模之所以会流行,除了因为其语义建构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义的关注原则,外部语用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X男/女”词族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X男/女"这一新兴词族越来越流行。"X"在构成成分上较自由,可以是单音节语素、词,也可以是短语;从语义来看,"X"主要用来陈述各种不同情状的人,但要有凸显或相异性才能进入这一结构,"X男/女"主要有隐/转喻、直接特征、仿拟构词这几种理据;该结构有独特的语用色彩,即结构上的不平衡使其有突出、醒目的作用,语气上则... 相似文献
3.
在近十年来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X族词语模的构成与搭配,探讨了X族词语模高度能产的语义特点和语用机制,以及X族在同类构式中胜出的原因。族类词从最初开始表示一类人的用法到现在的滥觞,除了所指对象范围的扩大之外,更体现了一种抽象的精神社区。X族成员的成活率受到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4.
柳永爱情词表现出“男思女”模式为主的全新特色,这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前人思想发展积淀、作者主体选择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5.
胡华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6):108-111
所谓“处”类词语,一般是指包括“处”在内的以“处”为词法或者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由于“处”在词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加之形式、内容、结构、功能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因此不仅形成一定规模的词语系统,而且造成相当复杂的词语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话“处”类词语存在明显的语用规范问题,既要解决“处”类词语本身在使用过程中的规范问题,又要探索由高频语素或单词所形成的词语群的一般语用规范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温素平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4):18-21
"不是我说你"是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语用标记语,其中的谓语动词"说"和宾语"你"有着相互制约关系。"不是我说你"在句中一般有句首、句中和句末三种位置,其语义不能简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它的语用功能主要有提示、显现、强化和委婉。"不是我说你"语用标记语的形成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7.
蒋湘平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57-60
指令言语行为句是V一V出现的典型语境。在指令言语行为句,V—V表示听话者对说话者的礼貌;在断言言语行为句中,V—V蕴含了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命题内容不是一件特别正式同时也不是一件特别随意的事情;在责备言语行为句中,V—V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面子的顾及。V—V在发音上比VV略长和略重,在语义上比VV略实,这使得它在强加程度、郑重程度及责备程度上比VV要高。 相似文献
8.
蒋湘平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
指令言语行为句是“V一V”出现的典型语境。在指令言语行为句,“V一V”表示听话者对说话者的礼貌;在断言言语行为句中,“V一V”蕴含了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命题内容不是一件特别正式同时也不是一件特别随意的事情;在“责备”言语行为句中,“V一V”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面子的顾及。“V一V”在发音上比“VV”略长和略重,在语义上比“VV”略实,这使得它在强加程度、郑重程度及责备程度上比“VV”要高。 相似文献
9.
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建议更名“妇女节”为“女人节”。本文从社会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妇女”和“女人”的差异。总结出从“妇女节”到“女人节”的演变是女性社会角色成功转变和地位提升的体现,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很+有/象+X”结构中的“X”具有一定的语义性质,“X”进入此类结构是有条件限制的,具有限制性语义,都可以性状化,具有性状性语义,只是性状化的具体方式不同。同时,“很+有+X”结构的部分“X”具有量度性语义,“很+象+X”结构的部分“X”具有生命性语义。 相似文献
11.
近来,“土豪”一词卷土重来,成为网络和日常用语中的高频词.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土豪”的结构、功能的新变化、表达功效及流行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的“再”和“又”都可以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互换使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副词“再”和“又”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3.
句首“N时的NP”结构是由于时间状语和受事宾语话题化后和主语NP或受事NP发生句法重组而形成定中关系。非典型的“N时的NP”定中结构增强了NP的话题功能并蕴含对比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中,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是最敏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X+族类新词产生。本文试图运用语言模因论,从模因复制的原因、形式以及X+族类新词的语法特征对此类新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娭(母也)”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nai的词音;“(女哀)”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母也)”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母也)”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母也)”和“(女哀)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母也)”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2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文化事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不断升温,我国高校女大学生考研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女大学生们纷纷加入“考研大军”,其主要原因是想通过考研这一途径来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我国女大学生考研这一现象的背后又隐藏着女大学生们很多的无奈。其中既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又有复杂的个体原因。 相似文献
17.
时间结构X+两天具有时间概念表述模糊特征。基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论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时间结构X+两天展开描写和解释,认为X+两天结构所表示的时间意义必须同时结合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一词多义现象在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中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现象之一,但多义词的词义并非是任意的,毫无规律可循的,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理据的。文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原型理论,以动词"过"为例来分析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联模式和内在联系,探索其词义扩展的理据及其内在规律,从而有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9.
20.
语义和语用义会在构式内互动和整合。为了证实这一论点,本研究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对“给我+动词短语”构式作出探讨。此构式展示含两个组块的框架构式,其中的动词短语独立使用有祈使功能。第一组块与第二组块整合后会产生两义:1.标识位移目标的语义组合;2.标识特殊语用功能的语法化单位。前义与祈使句涉及事件的言内行为相关,后义加剧祈使句的言外之义和言后效果。此两义促成两个不同子构式。基于历时调查的认知演进构拟显示,此构式引申于双宾语构式,其引申方式是隐喻和转喻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