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国共合作的关系在维持不到两年时间就由缓和就走向了紧张,自1939年1月五届五中全会以来,国民党发动了两次反共摩擦,直至皖南事变的发生,把反共摩擦推向高潮。本文在叙述国共两次摩擦的同时,从国民党发动反共摩擦的原因和影响加以论述,并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2.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在抗战时期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和为诱降扫清障碍是不是这次反共高潮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国现行的一些党史、革命史教材和某些论著中,基本上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在皖南事变前夕,日寇"企图早日结束战争,于是对蒋介石进行诱降."而蒋介石集团当时也认为如果消灭了我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就能"在日军胜利情况下,可以实现其  相似文献   

3.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为了尽快结束对华战争,对国民党内的各个派别展开了政治诱降活动,以达到分化中国抗日阵营的目的。对阎锡山的诱降是其分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第一个举措。阎锡山为了保住山西,在日、蒋、共之间求得生存,在合作反共问题上与日一拍即合。尽管日阎双方信使往来频繁,谈判不断,并达成了基本协定,但由于双方都是把这种勾结作为一种谋略来实施的,都相利用对方而不被对方利用,在关键问题上很难达成妥协,日方政治诱降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陪蒋回宁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必要环节,是由张学良发动事变的目的、动机,以及他和蒋介石在该事变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同时也是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6.
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掌握广西实权后,采取了一些促进广西社会发展的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时值日本展开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广西实力派一改过去保境图存的主张,与粤系陈济棠联合发动事变,逼蒋抗日。两广事变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是两广地方,尤其是广西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把东北变成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基地,日伪颁布了一系列工业掠夺政策,对东北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功绩,作了深入而系统的论述。文章认为,张、杨的个人素质(个人性格、政治品质和奋斗精神等),是导致西安事变的主观因素。文章还分析了张、杨发动事迹的初衷和做法,肯定了他们的斗争策略促使了事变提前并顺利地到来。文章最后分析了张、杨遭到迫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新军与会党是革命党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所依赖的两支基本力量,这两支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始终没能整合成一支声势浩大的反清武装。钦廉防城起义是同盟会联合新军与会党发动武装起义的首次尝试,因同盟会缺乏居中协调的经验,新军与会党在起义中没有坦诚相待,没能形成良好的协调合作机制,双方分歧越来越大,合作最终失败。新军与会党在革命理念、行事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如果不积极加以引导、协调,很难组合成一支强大的反清力量。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政界各派势力围绕关东军发动的此次事变曾展开过争论,并产生过分歧,本文试图展现日本政界各派势力的主要动向,并探讨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震惊世界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快51周年了。这个“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的开始。在日本尚有一部分人肆意篡改历史、妄图重温侵略旧梦的今天,回顾一下这一“事变”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交,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长征的胜利在客观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长征的胜利,就难有西安事变的发生.其联系具体表现如下1.长征的胜利为把红军与东北军在西北形成的内战对立关系向统一抗日方向转化提供了条件.2.长征胜利前红军对东北军的三次重大军事打击,是促使张学良、东北军走抗日道路的重要条件.3.长征胜利后中共与东北军、西北军在西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是事变发动和解决的政治基础.4.长征的胜利把党和红军的指挥中心放在陕北是事变发动和解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把东北变成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基地,日伪颁布了一系列工业掠夺政策,对东北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爱国和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张学良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干预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发动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直到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它使当时面临危亡的中华民族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历史转变。而在“西安事变”前半年发生的“两广事变”与“西安事变”是有密切关系的。“两广事变”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发生,“西安事变”实现了“两广事变”反对内战,进行抗日的目的。在今年全国将要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的时候,对我们广西人民来说,回顾一下“两广事变”的历史,探讨一下“两广事变”与“西安事变”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史与广西历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当前正在推动的第三次国共合作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肯尼迪政府上台以来,为了加紧推行侵略政策和战爭政策,鎮压国內人民,对內政策日益法西斯化。1961年年中,美国政府发动的对美国共产党的新迫害行动,把战后以来数度掀起的反共反民主浪潮推向新的高峰。在政府公开施行法西斯政策的同时,美国国內极右派法西斯势力也由于获得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试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历史进程黄克水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夕,同室操戈、兵戎相见达十年之久的国共两党终于达成谅解与合作,实现了停止内战,从而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的抗日救亡图存的斗争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华民族之大幸。国共两党之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期间(1931年~1945年),民主党派在政治道路上依次走过反共反苏反国共合作——抗日反蒋——拥蒋抗日——民主宪政——响应联合政府运动等五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察,运用不少史料评价各民主党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双方终于同赴国难,抛弃前嫌,携手合作,建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浙南也同样汇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洪流中去,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国共两党分别代表看不同阶级的利益,国民党顽固派从大地上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逐步走上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的道路。由于浙南地处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带,又是我党在南人革命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所以国民党顽固派从抗战相持阶段开始对浙南展开了长期残酷的“清剿”,浙南出现了抗日与反共两种势力的尖锐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