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哲学教材中的关于“形而上学”的解释是有误差的。本文提出的否定意见是:“形而上学”不能称之为世界观、方法论,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否则,就会走向。日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形而上学”者并非只讲静止而不讲运动,而应该用“凝固”或“僵硬”来取代“静止”一词;“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是直观性、极端性,“形而上学”的一切错误和缺陷都是由于其直观性、极端性所导致。  相似文献   

2.
现代形而上学经历了两种异化:其一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化;其二是指当代资本主义确立之后,形而上学向物欲低头。为了克服这种形而上学的异化,后现代哲学用“终极关怀”来取代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3.
现代形而上学经历了两种异化:其一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化;其二是指当代资本主义确立之后,形而上学向物欲低头.为了克服这种形而上学的异化,后现代哲学用“终极关怀”来取代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史上,“形而上学”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围绕着“形而上学”,众多哲学家们有立有破。以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为依托,阐述如何在批判形而上学中推进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施蒂纳是德国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之一。施蒂纳写作并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集中反映了施蒂纳的社会历史与伦理思想。也正是施蒂纳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自觉消除形而上学“类哲学”的人。同时,又是因为此书,施蒂纳时常被后人看作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家。今天,作者在此尝试去分析施蒂纳的“唯一者”的思想,并阐述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这伙假左派真右派,出于其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为了乱中夺权,在乱字上大作文章,把很多问题搞乱了,使人是非难分,真假难辨。其中之一是以形而上学乱辩证法。“代替论”和“无关论”就是破坏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关系的两个形而上学观点。这种观点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必须批判。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当的。对于这种观点,许多同志已写文章从理论方面和哲学史方面进行了反驳,我不再赘述。在这里,我只想指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世界本原问题”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倒退回古代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命题,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首先,我们知道,追求世界本原,这是古代哲学的一种倾向,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任务。在哲学中,整个宇宙的第一本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一些哲学教科书,在对形而上学的评价上,仍然存在着简单化的做法。例如有的书认为,“一般的形而上学观点根本否认事物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页)。有的书说得更绝对化,认为“形而上学否认了事物的联系”,“把自然和社会看成是彼此孤立、没有任何联系的偶然现象的堆积。”(《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广东人民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根本超越在于 :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主要缺点 ,建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的唯物主义由于贯彻了一条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人和社会的哲学路线 ,从而又克服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必然导致的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等缺点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使马克思哲学具有鲜明的辩证性和彻底性两个重要特征。因而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传统的马克思哲学解释者并没有真正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0.
纵观维特根斯坦哲学从前期到后期转变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逻辑探讨与伦理探讨相结合的发展线索。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坚持从语言的理想性走向日常性,从语词的形而上学用法到语词的日常用法,但这种理想性始终是后期哲学的一种言说背景。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理性”危机下在文化和哲学层面上的反映,其根本特征是反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力图消解自柏拉图以来的“二元对立”模式。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思想反映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及课程内容诸多方面。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不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可区分为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各时代的主题各不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哲学不是什么”的否定性思考来清除不是哲学的东西,纠正对哲学的误解,以保持哲学本身的纯粹性。但现代哲学却从反对形而上学,克服理性对存在的规定而使哲学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的视域内,罗蒂哲学的后现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对传统的科学哲学反思过程中,罗蒂提出了反基础主义的口号,极力主张反实在论,反表象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从而终结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在后哲学文化的设计方面,罗蒂的基本策略是以解释学替换认识论,以“弱理性”取代“强理性”,以协同性诠释客观性;在划界问题上,罗蒂批判了科学霸权主义,再次重申了划界问题的消逝。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哲学体现了人类早年求知与探索的过程。黑格尔认为对古希腊哲学的研究会产生“回归家园”之感。对古希腊哲学知识论轨迹的探寻,能给人们以启示和力量。因为在那充满稚气的思想中却包含了最有生气的活动和精神。 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论脱胎于原始神话。古贤哲们超越了神话的“恋母情结”,把自然和人生放置在理性的天平上重新审视,从现实世界出发寻求合理的目的。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论是本土传统文化和外来东方文化实现“良性循环”之必然结果,以其特有的“爱智慧,尚思辨”的精神向人们展现了“哲学童年期”的理性逻辑结构。当然,这种“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还是非常不完善的,甚至有许多错误,我们应从历史进程来看待这问题,毕竟,我们都是从童年过来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各种哲学辞书、教科书和研究论著中一致断定康德哲学的实质是先验唯心主义。对康德哲学的这种定义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定义(康德的自我定性在内)是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表层定义,没有体现现代哲学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康德的确意识到柏拉图式实在论的方向性错误,也为完善形而上学体系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可是,被当时风光无限的自然科学的光环所困扰,以先验实在替换柏拉图的心外客观实在,以先验的形式重蹈了柏拉图的实在论覆辙。  相似文献   

16.
在价值哲学研究中,李德顺教授的“主体价值论”是应予以坚持的。但正因为如此,必须追问“主体何以可能”。这样,也就通向了当代思想的前沿视域:生活—存在。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观念:生活实践论。实践不是什么形而上学的“本体”,更非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实践就是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身。因此,不论文化、还是历史,都是由这种生活实践所给出的,主体、价值亦然。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20年代真正意义的科学哲学诞生以来,科学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从逻辑实证主义的拒斥,到批判理性主义主张的恢复形而上学,再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将形而上学内化于科学哲学之中,历经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研究西方科学哲学史上科学哲学与形而上学关系的理论发展轨迹,是理解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走向的重要一环。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未来科学哲学的发展必将是与形而上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高度统一,它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三者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并“透视出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三者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对象、现实、感性”成为如此存在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9.
旧有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是人类思想的花蕾,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视角,思维上的形而上学性和主观主义是它们的共同特点,相反的思维路线使得双方在最终结论上各执一端,在斗争中双方推进了哲学的发展。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唯物主义中“物质”作了更抽象的理解,以实践的思维取向超越了唯物唯心之辩,为旧有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握手找到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雪人》讲述的是一个雪人不可救药地爱上火炉的故事。在19世纪,“柏拉图哲学”曾风靡一时,安徒生的爱情观就深深地打上了被伏尔泰称为“形而上学爱情”的柏拉图思想的烙印。这个故事便可清晰地折射出安徒生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观,那就是精神至上的“柏拉图式的恋爱”。由于崇尚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安徒生始终无法在精神恋爱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也正缘于此,他终生未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