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手工艺与民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而且具备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截至2013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中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城已达5座,包括美国的圣达菲,埃及的阿斯旺,日本的金泽、韩国的利川和中国的杭州,东亚优势尤其明显,而欧洲城市尚无一入选。虑及日、韩手工艺与民间工艺跟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则不难推断,我国出现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工艺与民间艺术之城不足为奇。事实上,四川遂宁、江西景德镇、浙江东阳等地均已有意向申报此类别创意城市,因此,综述目前5座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城的概貌与特点,对于我国相关城市提高申报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日益认识到民间艺术产业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领域中的作用。所谓民间艺术产业,就是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相关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经营活动,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当前背景下发展民间艺术产业的作用和意义比较重大。基于此,该文在参阅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从文化产业视角下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我国民间艺术产业类型以及如何对民间艺术产业进行科学的开发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3.
本篇论文主要阐述的是传统民间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包装中的表现形式和创意构思的初略认识。引出不能将设计创意点停留在单纯的视觉形态上,而是要深入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去,使传统风格的包装设计、恰当、准确地运用仿古手法,从而使我国传统民间文化在包装设计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
山东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和优越条件,但山东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优势,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不高、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不足以及粗放经营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山东文化产业应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市场开发为先导,以创意文化为核心,以资本运作为保障,立足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强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打造品牌与产业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创意产业化已经开始成为带动地方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充分发挥区域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将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创意产业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可通过将皖东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对接及其动漫化研究两大途径来实现该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创意产业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发展方式的推动下,取得了不俗成绩。从总量上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十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0%;"十一五"期间又提高到12%,以此推算,预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十二五"末有望达到15%。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本刊将从第6期开始,对北京在对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农业资源及工业遗产资源的创意开发中的做法和经验分别进行介绍,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我国当前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视角,通过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当前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建议要从建立文化管理机制、在日常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和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等方面入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传。  相似文献   

8.
苗族古歌是苗族百科全书式的民族史诗,全面反映了苗族历史与文化的面貌。苗族古歌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元素,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苗族古歌创意产业化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开发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苗族古歌走文化创意产业之路,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河洛文化还是黄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而动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成为知识经济与创意经济的核心。动漫品牌的发展需要丰富的文化资源。传承中原文化,挖掘中原文化资源,树立动漫品牌,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使动漫产业成为区域经济中的支柱性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上海"文创50条"是指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它将推动文化创意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引导资源要素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等,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上海市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新的增长点,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相似文献   

11.
适应创意经济勃兴和创意型旅游者崛起的趋势,开发以参与、学习、创意、发展为特征的创意旅游产品,是文化遗产地实现教育功能、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应对旅游“麦当劳化”、回归旅游活动本义的重要选择。作为一种产品,创意旅游是游客在融人旅游地社区、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深入了解当地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开发自身创意潜力,促进自我发展的旅游形式。与传统旅游产品不同,文化遗产地创意旅游产品开发中应注重发挥资源组织者的作用,注重与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合作,设计兼具文化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专项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和基础;并且由于资源的枯竭,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千年瓷都——景德镇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构建以景德镇为核心的区域文化;探讨景德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喷发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进而以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带动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形成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常州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不仅对本地的旅游产业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常州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强化旅游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镇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关键作用。镇江有诸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雄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地缘人缘等优势条件。应当加强领导,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打造本土化文化旅游创意优势品牌;并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及政策扶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旅游产业的体制改革,推动镇江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各类创意人才荟萃。20世纪90代,北京市委、市政府就十分重视并率先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并呈现出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重要成果: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创意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业的辩证关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炼和文化创意的"越界"及资源整合,来实现旅游产业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7.
席宁 《创新科技》2016,(10):68-7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但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不相适应,同时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层次。文章以文化强国为背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瓶颈与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不断突破现有障碍,加大对资源的整合力度,才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河南是"一带一路"线路的中心节点,其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目前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思维开放、资金投入、创意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上仍存在较多局限与失衡。"一带一路"战略文化新格局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思维、打造创意文化品牌、创建多种投资模式、建立"产学研"创意团队、创新文化产品与服务,是河南文化产业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与挑战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具有反周期发展、低成本开发、高附加值衍生与跨时空渗透等内生优势,能以较低科技储备消解“资源魔咒”,是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的核心力量之一.比较并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驱动型模式与以英国为代表的政策驱动型模式,在“资源诅咒”压力下,资源型经济体的转型跨越发展,需确定转型难题解决与地方优势发挥的结合点,精选文化创意项目、倾斜性制定创意开发支持政策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成为当前文化研究工作的热点,其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及其他有利条件,指出为配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区域物流优势.通过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物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文化创意产业能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大推动福建省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作为配套服务产业,能有力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后,对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与物流产业在未来能更有力的结合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