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传统角色是隐身。不过译者的隐身是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韦努蒂反传统而推出异化翻译,其目的是使译者在译本中“现身”。可是,中外翻译实践表明,韦氏的这种让译者现身的抵抗式翻译也不能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通过对译者在文化翻译中所扮演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来看,译者在归化和异化的中间地带的适度现身更能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传递跨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从目的论的角度,认为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恰当的跨文化翻译方法,使译文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起到传播中国旅游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问题,是对影响人们思维与行动的文化习惯的理解。译者只有在了解自身文化属性的基础上,熟知他国文化背景,才能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加强跨文化意识。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的认知、传统文化的感悟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译者只有具备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以及高度的职业操守,才能密切跨文化意识与语言翻译的关系,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转换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与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对翻译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文化因素及中西文化差异,采取相对应的翻译对策,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仅是转述文本信息的语言行为,亦是语用行为,更是认知和诠释跨文化因素的文化行为。可以说,文化是体现语用行为的翻译之内核。文章从跨文化译境中的关联视角,研究广义和狭义的跨文化译境以及相关的文化效应,认为译者的文化认知能力的高低和文化敏锐性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文的文化效度。  相似文献   

6.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间的误读。本文简要分析了翻译实践中的两种文化误读现象,并就其产生的原因和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提出了浅显的看法。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应站在文化的高度,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翻译的性质和提高译者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7.
外宣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进行外宣材料的翻译过程在更深层面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由于文化差异和译者个人水平等问题造成外宣翻译错误屡见不鲜,使得外宣效果适得其反。外宣翻译中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存异求同,运用整合技巧,同时强化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译者素质。  相似文献   

8.
翻译在跨文化信息交流中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转化手段。由于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特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难免会遭遇到文化缺省的现象,因此翻译时必须采取适当的补偿策略,才能使译文读者欣赏到原作所体现的异域文化。本文以《红楼梦》的杨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文化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原语与目标语语言上的差异会给译者带来困难,而且原语文化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也会给译者造成障碍。分析了英汉互译过程中英汉文化的差异给译者在词汇、表达、语篇层面上带来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商标词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语言规律、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在翻译商标词时,译者应在等效翻译原则的指导下,尽可能将商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功效特色等效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1.
《呐喊》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专有项.以汉斯·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小说集《呐喊》为依托,选取杨宪益&戴乃迭和威廉莱尔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英译本作为比较对象,从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3个层面探讨了《呐喊》中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还是一种发生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交流。文本之外的种种因素都对翻译有影响,其中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操纵着翻译。通过对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的动机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对策略的选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者采取的有意识误读的翻译策略是由其多重文化政治身份所决定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入手,基于对Minford译本副文本的描述与解释,探讨“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14.
Challenges in translation can be approac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also plays a major role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The translators of news should be culture conscious and adopt flexible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ews translation, the readability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ext counts the most.  相似文献   

15.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旅游翻译已引起国内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尤以文化信息缺省现象为甚。中西文化差异、汉英语言差异及译者翻译策略的选用是导致旅游文化信息缺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依据美国学者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评析白先勇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英译本。译者灵活的运用了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注重保持原语的文化特色,也考虑到译语的可接受性,两者相得益彰,有效的传递了异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总结石家庄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指出整合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及民俗文化等可以形成品牌效应的建设载体,提出了石家庄文化资源整合的5点建议,并据此给出了石家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20世纪之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已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其中,由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霍克斯翻译的两个译本被誉为公认的传神佳作。它们各具特色,风格各异。针对杨、霍所译注的《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对比分析两种译文不同的翻译风格及技巧,探讨各自不同的翻译效果,试图挖掘它们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