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一篇.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几十年来解读者由于解读文本方法的陈旧与单一,以马、思、列、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为纲,受共产主义阵营必须对资本主义文明全面否定和批判的极"左"观念的影响,对鲁迅名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解读存在的误读和片面,独辟蹊径地从哲学的思维和方法的层面去重读,从而较为全面地客观地把握了杂文中的恢弘瞻富的内容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也由此把握了鲁迅早期思想中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3.
聂绀弩的<韩康的药店>是中国杂文史上的经典名篇,立足于该杂文的历史背景,认为它具有"古为今用"、"影射"这两个显著特点,并以小说故事形式折射出杂文的理趣美,师承和发展了鲁迅先生战斗性杂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评述费耶阿本德在<反对方法><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以及<告别理性>三本书中,分别从科学方法论、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对多元方法论、"怎么都行"的原则进行的论述和对科学沙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进行的批判,表明其"告别理性,走向生活"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5.
凯特·萧邦的小说以擅长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而著称,其代表作<觉醒>中的主人公艾德纳的心理发展历程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中关于人格的理论有许多吻合之处.本文结合作品的内容,试图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理论来解剖分析角色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互相搏斗的惨痛历程及其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消费文化包括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品格、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规律等.本课题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消费文化具有前卫性、超时性、发展性和不平衡性.大学生消费文化对社会消费文化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变迁有较大的影响张力;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享有同一轨迹.在大学校园,高消费者和低消费者同在,早熟型消费与不成熟型消费共存.不成熟消费、攀比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学生家庭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生活能力和消费观念教育,要在大学生消费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教育方面有所作为,要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消费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就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变迁的恰当把握.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实施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背景下,结合<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对学生的差异处理方法和评价过程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奖牌趋势预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实践和体验"回顾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感悟信息技术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化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尽管权威话语的覆盖占据主流,但另一种民间诗歌的力量也在潜滋暗长.本文即试图截取有代表性的几个片断,对这一现象略加探讨,以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阐释其社会批判主题与"五四"精神的文化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是文化生产--文化传播--自我认同的变动过程;作为赛义德展开对东方主义话语批判的文化霸权,丧失了葛兰西所设想的市民社会对抗霸权的"对抗"性质,仅为一种对文化霸权的"认同"状态;这一状态是<东方主义>一书中我们听不到有任何他者发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按福柯的观点,话语分为个体话语与集体话语.<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表层意义是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认识,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却是个体话语不甘心滑向话语的边缘、屈服于集体话语的权威而展开的一系列的突围表演.尽管突围最后遭到失败,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与启悟.  相似文献   

12.
从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或者说"气质"入手来描述上海的历史,是王安忆最近两个长篇<长恨歌>与<富萍>的写作主旨所在,也是其在上海谱系的作品中的特色所在.从作品的内在逻辑来看,<富萍>的产生可以看作是王安忆对<长恨歌>第二部文字的充实.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探讨了胡适的<尝试集>在中国诗歌话语转换中的意义.通过对话语的4个要素言者、文本、听者和具体语境的分析,认为<尝试集>在诗歌话语转换中起了不可替代的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且诗集已基本实现了诗歌话语转换.  相似文献   

14.
儒家话语的革命转述——“十七年”小说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小说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在外显的意识层面,儒家文化被视作封建思想的代表而遭到批判与疏离,但其核心话语价值均获得了立足革命意识形态的巧妙转述,并参与了特定时代社会价值的建构。对于"十七年"小说文化内涵复杂性的考察,进一步阐明了只有深入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逻辑,才能真正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5.
产品包装设计是对产品的容器结构、外观造型进行装饰创造、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的活动,对它的设计构成研究有利于探索和把握其创造过程中"合理"、"适度"与实用等话题。本文立足产品包装设计为前提,对产品包装与社会文化,产品包装与实用审美,产品包装与消费者心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包装设计作为人类对精神文明需求的媒介部分,是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民俗风尚等文化载体,其设计除关注它内在"质量"与包装种类式样外,还应重视与消费者购买心理联系,美与实用性的统一等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革可以说是话语造成的悲剧.文革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控制话语权,决定话语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征用各种话语载体进行不断重复的话语传播把其所倡导的价值观灌输到民众的思想中,使他们逐渐丧失掉理性与批判思维的能力,渐渐沦为话语的奴隶.对文革话语的批评分析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话语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闽南地区语境下,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有其特有的顺应特征和具体的语用功能。从语用学视角分析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的会话实例,发现在闽南文化思维语境下,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在综合考虑闽南话与普通话语言因素、社会文化和心理语境变量的基础上选择的语用策略;在顺应的过程中,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实现了简约、尊重、排除、标记等社会语用功能和情感、强调、幽默等心理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论《水浒》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一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它提倡的理想人格是"义"和"侠",以义气和勇气为上,崇义尚勇,提倡乐观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患、以刚为美.它主张人们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以铲尽人间的不平为己任.<水浒>的这种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显然与传统背道而驰,是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与《创业史》的“互文”关系及其意义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鹿原>中的叙述隐约地暗示,其主人公白嘉轩与<创业史>中的姚士杰是基于同一个生活原型.这表明出现在不同语境中的两部经典作品存在着"互文"关系.这种"互文性"在故事之外构成了一个新的意义阐释空间.通过两组人物白嘉轩/姚士杰和小娥/素芳的对比,可以阐释前者对后者有意"误读"所产生的文学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