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明代发端、历经清代而至民国的中国主流火药史学,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方火药史学,形成了以火器史和火药史"捆绑"研究为共有特征的近代火药史学。从科学史学史角度看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以丹药学为基础的火药史研究,成为一种新的现代火药史学。这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转型是由曹焕文最早开创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叶冯家昇将火药起源治为专门史后,李约瑟全面接受其观点并传之于世界,火药发明的殊荣方始回归中国,火药由唐代炼丹家偶然发现之说也逐渐成为学界“共识”。随着近年来新史料的发现,笔者对火药史学先驱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研究,对火药发明的范式转换正本清源。本文在对更多史料包括首次应用的新史料进行深入厘清之后,对火药的诞生究竟是发现还是发明、是偶然还是刻意、是经验的“发现”还是有着理论指导的“发明”等问题予以新的审视,力图还原火药这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的本来面目及其与中华文明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现代科技创新提供历史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军事应用和娱乐应用并行,火器和烟火齐盛,是中国古代火药技术的独特结构。这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火药技术必然是在火器和烟火的交互影响中向前发展的。这个特点在佛郎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于明代后期先后传入,并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火器而占居主导地位之前,表现得尤为突出。古代烟火的军事应用,肇始于宋,兴盛于明;其对传统火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局限性和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八世纪的唐代已经发明了火药,但在理论方面,历经宋、元,到明代才最后形成体系。本文论述在中国药君臣佐使理论影响下,火药理论的发展和定型。文中引用了《火龙经》及颇有异文的两种善本抄本。  相似文献   

5.
余戈 《科学大观园》2011,(21):73-73
最晚在唐朝之前,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先在炼丹中无意发明了火药,四百多年后,经阿拉伯这个“二传手”传到了欧洲。有人说,我们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后,只拿来做鞭炮搞娱乐,所以后面一切都因耽误而落后了。其实,这是个谬误——在垄断了火药的四百多年里,老祖先想尽了办法将其用于战争,并又领先发明了枪。只不过,过程十分曲折。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09,(1):70-71
“中国火药对世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它改变了现代世界格局,还体现在它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如是评价,“以此看,明末清初无论如何都算是一个十字路口。”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最早发明火药的中国,在军用火器的道路上被西方远远甩在了身后,但却在民用烟火之路上一承前朝的绚烂,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7.
13世纪,游牧民族带着从中国中原地区学会制造的火药火器席卷欧洲。到16世纪,中国人开始接受从欧洲回流的火器制造技术,并遗憾的未能在技术上实现更高的超越。不但如此,中国的火器制造技术如这个古老帝国一样开始变得停滞、甚至衰落。  相似文献   

8.
《太上八景四蕊紫浆五珠降生神丹方》与外丹黄白之关系,学界迄今未有详论。此经大约于晋哀帝时出世,而且该经事实上给出了目前已知最早的火药配方雏形。不仅如此,它还首次在丹药的炼制中获得了游离态的单质砷结晶、获得了“彩色金”,同时也是最早制得硫酸亚汞的丹方之一,而等比数列的描述和放大镜的应用,也都为该经添色不少。因此,无论在火药发明史、单质砷和“彩色金”炼制史,抑或在数学和光学发展史上,该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3,(2):4-6
每逢新岁元宵到来,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都会举行烧火龙活动。这种"烧火龙"活动是当地人们为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的祈福活动。而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大型特色民俗活动。制作"火龙",首先是用竹篾做成龙的躯体,再裱上白纸形成一个简单的龙的形象,再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火药,并做成"土火箭",还有吐珠、转花、大犁等不同式样的烟花,安装在龙的全身。  相似文献   

10.
1926年3月16日,美国火箭研制的先驱者、科学家罗伯特·戈达德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升空。汽车、轮船、飞机的发动机简单来说都是利用转动产生能量来驱动车轮,获得动能。而飞上太空则需要利用完全不同的原理获得。就像把吹满气体的气球放开,气球就被喷出的气体推得满屋乱飞一样,飞向太空的火箭也是利用气体产生的推力获得第一宇宙速度甚至第二宇宙速度脱离地球的束缚。最早发明火箭的中国,就是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