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43年末,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他们战争期间首次会见的德黑兰会议上,共同决定:美英两国将于1944年春夏之际发动“霸王战役”,目的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协同苏军最后战胜法西斯德国。这就是后来名垂史册的美英联合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登陆战役。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关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分歧与合作,是战时盟国之间最为复杂的问题。苏美英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使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一再推迟。直至1943年苏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三国首脑才在德黑兰会议上达成一致,因此,第二战场是战时的苏联与美、英之间关系的试金石.从而反映了苏美英的冲突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二战期间丘吉尔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他对社会主义国家持敌视态度;他的战争思想完全是从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出发,战后又极力恢复地主资产阶级政权,甚至以武力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但二战中他力主抗击法西斯,倡导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积极支援苏联的卫国战争,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等等,有力地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极大地缩短了战争的进程,因此,丘吉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功不可没,仍可称为是伟大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4.
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转折的一年,在苏德战场、北非一地中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反法西斯联盟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战略主动权已完全转入同盟国手中.为了进一步加强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同作战,以便尽快击溃德、日法西斯侵略者,筹建战后保卫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国际机构,罗斯福和丘吉尔渴望和斯大林会晤,同时也希望和中国政府首脑会谈.通过外交途径安排,美英中三国首脑先  相似文献   

5.
1945年5月8日傍晚,柏林以东一所工程学院的大厅里气氛庄严肃穆。一位苏联元帅以胜利者的姿态,代表盟国接受德国元帅凯特尔呈文的投降书,然后转过身来向美、英、法军事代表握手高呼:“欧洲战争胜利结束了!”这个神态威武的元帅,就是在苏德战争中屡建奇功的格·康·朱可夫。  相似文献   

6.
战后40余年来,关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加议定书》(即所谓的秘密协定)是否存在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困扰史学界的历史之谜。现在,苏联新领导人在“新思维”的指导下已陆续披露了一些可以释疑的情况。第二次大战结束后,1948年美国国务院出版了《1939—1941年的纳粹苏联关系》文件集,首次公布了“盟国缴获的德国文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加议定书》的全文。其主要内容是,在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范围将以立陶宛的北部疆界为界,双方在波兰的势力范围将以那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战场未能开辟的原因,在于盟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英美原计划不能实行,军队派不上用场,而不了了之。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提出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则不以大局为重,只顾自身利益,对此很不积极,苏联事实上并未指望这个并不可靠的第二战场。  相似文献   

8.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联、美国、英国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谈。会上,三首脑就德国、波兰、南斯拉夫、联合国等战后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①会议之前和会议期间,苏、美、英还讨论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问题,结果,三国签订了秘密的“雅尔塔协定”。这个协定“是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而作出了直接牵涉四大同盟国之一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决定。……这是  相似文献   

9.
来函照登     
编者同志:读《世界知识》1989年第23期《解开苏德条约秘密协定之谜》一文,发现上下文有矛盾。文中说,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加议定书》(即所谓的秘密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在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范围将以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力界,双方在波兰的势力范围将以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为界。作者引用雅科夫列夫1989年8  相似文献   

10.
R克里姆林宫神秘失踪在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上,有一个希特勒天天做梦都想摧毁的地方——克里姆林宫。苏德战争爆发一个月后,德军多次派出飞机打算轰炸克里姆林宫建筑群。但是,在执行轰炸任务时,德国飞行员突然发现,  相似文献   

11.
1940年6月,法国战败,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促使各大国立即调整其对外政策,对中国的局势和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40年5月,德军在西线发动强大攻势,横扫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仅一个多月就击败了号称欧陆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20多万英国远征军也仓惶退回英伦三岛。德国进而进一步横扫欧陆,使欧洲战场和世界形势朝着有利于法西斯国家的方向发生重大逆转。法国的败降,改变了欧洲力量的对比,无论是交战状态的英国,还是中立的美国、苏联,都受到了极大震…  相似文献   

12.
欧战开始以后,苏德之间以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加秘密议定书为基础,维持了近两年的表面友好关系。在此期间,苏联赢得一定时间,从事国防建设,并建立起旨在防范德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东方战线”。希特勒则避免了两线战争,得以放手地征服西欧诸国。不过,他把在欧洲的一切侵略扩张行径都当作“向东方进军”的准备工作。至1940年6月法国战败后,苏德关系就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苏联军民进行了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局的转折点,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二战以来,各国史学家很重现对莫斯科战役的研究.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希特勒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装备精良、有侵略战争经验的190个师的兵力,向苏联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从此,苏联开始了四年之久的卫国战争。战争一开始,德军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吁山宽约IAn公里的正面在三个战略方向上发起进攻。北路沿波罗的海进攻…  相似文献   

14.
戴维营     
戴维营是美国总统的别墅。它距华盛顿一百余公里,座落在马里兰州卡托克廷山脉国立公园的海拔四百余米的一座山上。戴维营建于一九三九年,原名“卡托克廷山庄”。罗斯福首次使用它,井把它改为“香格里拉”,意即“世外桃源”。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与丘吉尔曾在这里商定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日期。艾森豪威尔任总统后,于一九五三年以其长孙载维之名,将它易名为“戴维营”。美国历届总统都喜欢到那里度假,有时在这里招待国宾或举行会谈。现任总统卡特曾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签订的重要条约,它们的签订引起了时人和后人的广泛反映。从苏联方面来看,它们虽体现了灵活、务实的特点,但前者不幸,后者获益不少且极大地暴露出苏联外交的民族利己主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半月述评     
美国侵略集团的扩大战争计划,是近巴愈来愈露骨。它不仅在准备原子战争,而且在远东方面,已经更公开地加紧武装干涉我国内政,阻挠中国解放台湾;在中东方面,力图拼凑中东战争集团,作为进攻苏联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桥头堡;在欧洲方面,继续悍然不顾苏联提出的通过全德自由选举来恢复德国统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昆 《世界博览》2009,(11):52-55
1939年9月3日,英国人第二次与德国开战。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边,在中蒙边界地区,也爆发了一场决定性战争,对这场苏联与日本之间影响深远的战争,当时的欧洲人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问题一直是欧洲的和平与战争所系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企图在复活西德军国主义的基础上建立所谓“欧洲防务集团”,其目的在于分裂德国,分裂欧洲,以这一部分的德国,这一部分的欧  相似文献   

19.
苏联政府今年二月十日在柏林会议上提出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为欧洲和平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正在与美国复活德国军国主义的计划——“欧洲防务集团”——作激烈斗争的欧洲各国人民,以及具有民族自尊感的一切爱好和平的欧洲人士,都可以从苏联的建议中找到自己的斗争的方向. “欧洲防务集团”的策划者美帝国主义假“统一欧洲”之名来分裂欧洲,使它成为相互对立的国家集团,并藉此扶植西德复仇主义分子,来蹂躏西欧各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以准备新的世界战争为目的的这种活动,威脋着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和安全.柏林会议没有能够在德国问题上达成任何协议,正是说明这种活动还是很嚣张.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一个世界大国的难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它诞生迄今的近40年中,已经历了六任政府首脑。这六任政府首脑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其对内对外政策的设想也互有区别。但是,他们中没有一个曾有片刻忘记过,我国的安全归根结蒂取决于美国支持其欧洲盟国的战略和意愿。雅尔塔和波茨坦是1944年美国决定在法国和意大利而不是——如丘吉尔建议的那样——在巴尔干开辟第二条反希特勒战线的必然结果。没有一位联邦德国总理在政治上有权事后批评雅尔塔的决定,而且,德国的任何一种政策都必须以分裂的欧洲和分裂的祖国这个政治和军事形势为出发点,正如1945年产生这种形势时那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