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面向未来的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北京部分博士(博士候选人)关于本学科发展座谈纪要1995年3月31日,在京人类学民族学博士(博士候选人)聚集一堂,并邀请几位社会学,民俗学出身的博士一同从学术上探讨人类学民族学教学、科研以及该学科发展问题。座谈会由中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期诞生的美国经济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是独特的研究领域-从民族学,经济学的交叉视角观察与分析问题,以及选择向广义方向发展,中国学者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创建了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方面与美国经济人类学有某些近似之处的民族经济新学科,这两门学科在历史理论源流,学科定义,研究方法,研究视域方面各有异同,经济人类学研究应与中国国情密切结合起来,使其深植地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实践的沃土,在中国化的过程中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9月20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国际研讨会在杭州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代表,宗教界代表,国际和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从事人类学和宗教研究的知名学者以及文艺界、企业界代表,共计70余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于2014年7月批复中国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本次会议早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批复之际便开始筹备。浙江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经过百年来的发展,各地学者在中国各民族地区开展了长期而艰苦的田野调查工作,文章认为只有在厘清不同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田野调查情况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时空的视角研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状况,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角度全面的反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田野工作脉络。文章在分析了田野调查工作的信息组织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教学单位,长期收集整合学者的田野调查工作信息及成果,为国内外学者打造了开放式的田野调查研究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门显学?本文认为应加强民族学人类学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加强综合研究,积极参与全国性的重大学术问题的争呜和探讨,并要重视基本功,提高研究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6.
岑家梧先生是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基础宽深、注重田野、提倡本土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学术方向始终顺应着世界先进文化潮流和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传播论派的主张又沉渣泛起。迄今在我国考古学、历史学和民族学诸多研究领域仍然依恋着传播论者所主张文化历史研究法,实质上是为外国学者早已唾弃的传播论叫好。在全面讨论文化人类学方法论时,有必要旧话重提,就传播论的理论进行介绍,并对中国部分学者的研究实践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蔡华教授: 欣闻蔡华教授荣获法国科学院2002年度“法语国家大奖”金奖,我们对此表示真诚祝贺。 人类学是一门自西方传来的学问。它要求研究者既要具备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艰辛的田野工作。蔡华教授的研究就是运用西方人类学知识研究中国本土文化的一次尝试。他以其研究成果对传统人类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与补充,并由此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首肯,说明随着中国学者研究实力的提高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已经逐渐为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所认知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评论由 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于 2 0 0 2年 5月 1 3~ 1 5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本届论坛在会议的组织形式上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 ,组委会聘请了在人类学界较有威望的专家学者如庄英章、曾少聪、陈庆德、徐杰舜等教授做观察员 ,负责对在这次论坛学者们的学术发言进行评论。下面摘录的即是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的评论。庄英章 (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 :所谓的观察员评论 ,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这次论坛的形式与内容有所响应 ,提出…  相似文献   

10.
10月20至23日,由我校和厦门市社科联、市社科院、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福建长泰连氏大酒店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以及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1.
对 很多人来说 2 0 0 3年 7月 1 0日可能平平淡淡 ,而对申办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的学者们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 ,我们获得了第 1 6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的举办权 ,并将于 2 0 0 8年在昆明举行。它对于 1 3亿中国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它的议题包含了从基因到人权几乎所有与人类相关的内容。我们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在世界上是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 ,需要各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学家来认证。中国需要向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介绍改革开放的经验 ,也需要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更好的经验和做法。至少我自己把这次会议看…  相似文献   

12.
从学术背景、学习和工作的经历、研究方向及成果、对人类学的前景展望等方面对格勒博士作了详细的介绍。格勒作为藏族人,热爱藏族同胞和本土文化,对藏民族的起源、历史、民族同化、藏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运用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手法对西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了青藏高原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基于文化的多元性西藏应该建设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传统的佛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等一些比较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的实施 ,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将面对新的课题———经济建设与文化互动问题。本刊以此为题刊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翁乃群先生主持的“南昆铁路建设及其沿线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考察”课题讨论会的发言。会上在京的人类学、历史学及民间文化研究的部分学者对经济建设与文化互动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其焦点是修建铁路给沿线人民心理上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即地方文化对经济建设的反应和冲撞。与会者所讨论的这类问题 ,对今后在西部大开发中人类学、民族学的考察和研究都有有益的启示 ,特全文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在 即将跨入 2 1世纪的时候 ,关心中国民族学事业的读者终于读到了一部里程碑性的著作。这便是由青年民族学家王建民博士编著 ,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学史》 ,这部洋洋洒洒达 80万字 ,分上、下卷出版的著作 ,刚一出版就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格外关注 ,同时也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一、《中国民族学史》的基本内容《中国民族学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分为上、下卷。其上卷 (190 3~ 1949)主要研究了2 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学的历史演变。分为 10章 ,从早期的中国民族学的学术思想和流派的形成、主要民族学家的学术经历及…  相似文献   

15.
格勒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学博士,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藏族博士。格勒博士从事人类学、藏学教研工作四十余年,期间撰写了大量专业性强、理论水平高的学术论著,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应邀出访20多个国家讲学交流,在国际藏学界享有颇高的声望和影响。文章结合格勒博士的个人学术生活史,围绕人类学和藏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以及新时代人类学家和藏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研究方法,青年一代学者的田野工作、文献阅读和语言能力等学术要求等进行了深度访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尹绍亭先生学术道路、国际合作历程及生态人类学和物质文化等四方面学术成就的系统描述,指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健康发展,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历史和社会文化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富矿地域,对西南地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对理解和梳理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及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极为重要。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杨志强教授就是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较有影响力的成果。杨志强教授1962年6月生于贵州贵阳,苗族,籍贯为贵州省黄平县人。他于1983年获得中央民族学院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至1989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师从民族学家陈永龄先生攻读"跨国界民族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由此从历史学转向民族学研究,在获得该方向民族学硕士学位之后,于1989年至1993年间在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开始从事贵州地域的民族文化研究。次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海外求学生涯,依然将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同时也是人类学本土化的关键。发展 2 1世纪的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 ,不仅要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 ,而且还要综合各国学术传统之长 ,掌握多学科知识。创新需要渊博的知识 ,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先专后博 ,在研究中不断扩大知识面 ,是治学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在学术上,对汉族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9年前,即1987年6月25—27日在广西民族学院召开的“全国首次汉民族学术研讨会”揭开了新时期中国汉民族研究的序幕,9年后,即1996年12月25—27日学者们再次聚集在广西民族学院相思湖畔,举行了’96当代汉族学术讨论会暨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突出了对当代汉族的研究,意义重大,揭开了汉民族研究新的一页,本刊特将这次学术盛会部分学者的发言摘登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封面学者中部,一个在人类学民族学界备受瞩目的学术团队正在崛起!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正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许宪隆教授。许宪隆教授于1964年11月24日生于安徽寿县,回族。1986年毕业于中南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