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施秉喀斯特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秉喀斯特是我国第二批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之一,当前对其地貌演化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多次野外勘测与取样化验研究,并运用GIS软件综合分析各要素与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得出研究区内主要造貌岩石为寒武系纯白云岩;研究区内地貌从分水岭到河谷呈现由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浅洼到峰丛峡谷的有序回春式逆向演化中;河谷裂点带之上的高原面中,地面以常态面状侵蚀作用为主,发育峰林谷地与峰丛谷地,在干流与水量较大的支流,水流下切迅速,形成峰丛峡谷,靠近河谷的中间过渡地带,发育了峰丛浅洼;研究区内未形成以深、长、大洞为主的洞穴发育区,更未发育网状地下河系统。因此,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代表了典型的白云岩喀斯特青年期地貌演化的特征,是研究白云岩喀斯特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2.
采用SD心理分析法,使用7级评价尺度,选取15对项目因子,抽取16个典型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第二批提名地施秉喀斯特的美学特征及其在世界遗产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该提名地大部分景观的总体评价较好,其中幽静度、层次感、立体感三项因子得分最高,说明施秉喀斯特具备景观美学上的形态美和形象美上"幽、秀、奇"的特征,达到了美学至善至美的境界,符合评判世界遗产的美学价值标准,并体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因此,应在其美学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其自然性、时空性、科学性的特点,在保护和充分展示的基础上向多元的科普游或探险游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方面,结合世界遗产第viii条评价标准,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个遗产地置于全球视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云南石林形成演化历史最复杂,石柱的形态最丰富,代表一种独特的石林形成演化机制;荔波锥状喀斯特锥峰单体最典型,地貌组合形态最丰富,代表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特征,反映出大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模式与过程;武隆峡谷喀斯特完整地展示了整个峡谷喀斯特发育演化系统,例证了正在进行的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峡谷喀斯特系统的演化过程。因此,第一批遗产地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自古生代以来长期、多期演化历史;代表地球热带 —亚热带典型的锥状、石林和峡谷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演化机制及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代表地球三大喀斯特片区之最大片区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与世界遗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批提名预选地贵州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区28 295 ha范围内的生物物种进行初步调查,发现该地区物种资源丰富,共有高等植物1 352种。其中,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高等植物有70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有1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有26种。共有脊椎动物298种,还有丰富的昆虫和洞穴动物。其中,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脊椎动物有243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有2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有41种。该研究区的区系具有古老残遗的特性,植物区系是温带与热带亚热带区系并重,而陆生脊椎动物的区系则表现了亚热带特点。据初步统计,研究区的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等8个森林植被型组、61个群系;根据动物适应白云岩喀斯特环境的特点,大致将研究区内的动物群落划分为溪河动物群、河谷芦竹与河滩灌丛动物群、森林动物群、竹林动物群、岩岸动物群、灌丛灌草丛动物群、农田村寨动物群和洞穴动物群等群落类型。施秉喀斯特提名预选地初步反映了陆地白云岩喀斯特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正在进行的重要的生态和生物演化过程,包含了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和显著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的角度看具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基本满足世界自然遗产(ix)和(x)条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峡谷景观资源的旅游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喀斯特峡谷是一个物质能量作用的地貌系统 ,在 3种地质营力———侵蚀、溶蚀及崩塌联合作用下形成 ,由于其地表、地下形态结构复杂、类型多样 ,且在不同的演化阶段 ,有不同的地貌景观 ,并能集山、水、石、景于一处 ,构成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而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文章即从喀斯特峡谷形成发育入手 ,以我国南方典型喀斯特峡谷为例 ,评价了其风景资源特性及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荔波提名地边界的准确认定对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是申报过程中其它工作的前提。以3S为技术基础,以提名地边界的锥状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的完整性、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完整性为原则认定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荔波提名地边界,为其科学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7.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五1+2段白云岩喀斯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为喀斯特油气藏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在喀斯特古地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薄片、测井响应等分析,研究了白云岩风化壳的岩石相、成岩相和储层特征.结果表明:(1)喀斯特古地貌划分为喀斯特高地和喀斯特斜坡,喀斯特斜坡进一步划分出残丘、坟地、洼地、沟槽及落水洞微地貌;(2)白云岩风化壳划分出4种岩石相:镶嵌角砾岩相、颗粒支撑角砾岩相、杂基支撑角砾岩相和溶洞充填砂砾岩相,镶嵌角砾岩相为具有储集性能的岩石相;(3)成岩相划分为白云石化成岩相、溶蚀成岩相、泥质充填成岩相及去云化成岩相.对喀斯特古地貌、岩石相和成岩相综合分析,白云岩风化壳储层主要为“三元控储”成因机理:镶嵌角砾岩相和颗粒支撑角砾岩相是物质基础;残丘和坡地古地貌是必要条件;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施秉喀斯特森林具有独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其与地貌、气候、水文等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亚热带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森林生态的美学画卷,是得天独厚的美学资源。具有植被宏观分布美、植被外貌美、生物外部形态美、群落垂直结构美、植物适应景观美和森林动态美等美学特征。该区森林生态美学资源在满足人们生态美感受,激发艺术灵感与创作,提供生态资源开发,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行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亚热带喀斯特中山峡谷喀斯特的典型代表.由分水岭到乌江河谷地势高差达2 000 m,在新构造持续抬升和大河强烈下切的背景下,各地貌单元的响应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差异,形成各自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和组合特点,因而出现了不同发育阶段地貌并存的局面:河谷地带对构造响应迅速,因溯源侵蚀作用,普遍发育峡谷地貌,两岸常形成多级洞穴层;高分水岭地区,地貌回春影响小,地面以常态的面状侵蚀作用为主;中间过度地带喀斯特化程度最高,总体上具有喀斯特地貌发育青年期阶段的特点.武隆喀斯特不仅完美地展现出多样性的中山峡谷喀斯特地貌发育特点,更是研究流域喀斯特系统演化规律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0.
区内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迹象明显,侵蚀、溶蚀使石灰岩分布区形成镶嵌在各个不同高程台面上的凹洼地形或条带,深切沟谷的陡壁上往往高悬多层洞穴。在调查区域地貌和地下河系发育演化的基础上分析多层地貌,讨论喀斯特发育史,并探索用统计方法来处理地貌相对年代与生物地层年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贵州安顺地区和广西桂林地区喀斯特的研究对比,从地貌形态结构入手,探讨锥状喀斯特与塔状喀斯特的形态成因联系。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喀斯特的原生地形,塔状喀斯特并非锥状喀斯特老年期地形的简单延续,而是代表一个特殊水文地貌环境开始的锥状喀斯特发育过程的特殊阶段。贵州之所以以锥状喀斯特为主,就是因为晚近期强烈的新构造抬升背景下,缺乏这种塔状喀斯特发育的水动力过程和地貌效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贵州安顺地区和广西桂林地区喀斯特的研究对比,从地貌形态结构入手,探讨锥状喀斯特与塔状喀斯特的形态成因联系。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喀斯特的原生地形,塔状喀斯特并非锥状喀斯特老年期地形的简单延续,而是代表一个特殊水文地貌环境开始的状喀斯特发育过程的特殊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施秉喀斯特是世界上白云岩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在独特的地理条件下孕育了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该区分布珍稀濒危植物39科76属97种,其中,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有66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有4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有2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植物有15种。这些植物主要包括银杏(Ginkgo biloba)、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等。这些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沉积学理论,通过岩心观察、室内薄片研究及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测试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北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4-1段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认为该区对储层发育有利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类型有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去膏化作用;破坏性作用有重结晶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喀斯特作用形成最重要的孔隙网络系统,经埋藏期溶蚀作用改造构成良好储层.根据成岩作用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总结出成岩演化序次,并将本区分成3个成岩相4个成岩亚相.油气勘探有利区为去膏化泥微晶白云岩相区,去膏化-去白云石化含灰(灰质)白云岩相区次之,微晶白云岩相区和喀斯特微粉晶白云岩亚相区则不利于孔隙发育.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溶蚀,以及崩塌、堆积等作用下形成。贵州兴义的锥状喀斯特地貌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其中的西峰林主要由纳灰的峰林盆地和西侧连片的峰丛洼地构成。按照Davis地貌演化学说,峰林出现的时间较峰丛晚,但是纳灰峰丛和西侧峰林却毗邻发育,很难以此学说进行解释。本文从岩性、构造,地势及水文因素上进行分析发现:能量的差异性输入才是同一地区出现地貌同期异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对四川盆地中部中三叠统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储层类型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将储层划分为风化壳喀斯特型、滩相白云岩型和热液白云岩型3类。风化壳喀斯特型储层在磨溪以东—龙女寺以西地区的雷三—雷四段地层较为发育,主要受构造抬升作用和后期成岩作用等控制;滩相白云岩型储层主要发育在底部(T2l1),储集岩性主要为砂屑白云岩、残余砂屑白云岩等颗粒白云岩类,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粒间粒内溶孔为主,属中孔低渗型储层,其形成发育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热液矿物及其组合的普遍存在,可能暗示研究区存在与构造断裂活动密切相关的热液白云岩型储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同域分布着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其形成的异质性生境可能促进物种的分化适应以实现植物物种形成与维持。本文比较研究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土壤与生境差异,分析了苦苣苔科植物在这两类生境上的分布格局、专性程度等,解释这两类生境对苦苣苔科物种分化与特有种维持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丹霞地貌的土壤更偏酸性,土壤含钾量极高;喀斯特地貌土壤则呈明显碱性,土壤含钙量极高。苦苣苔科植物专性或偏好喀斯特生境的物种有162种(占31.58%),花期集中在4—10月(87.04%);丹霞生境专性或偏好的物种27种,花期集中在8—9月(44.44%)。另外有一部分类群同时在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有着较广的分布,但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如在两类生境都有大量分布的闽赣长蒴苣苔,在丹霞地貌上的种群花期较喀斯特种群的约早2个月。这些结果证实,中国南方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不同的土壤性质及相关环境与气候特点,促进了苦苣苔科植物物种分化,可能是我国南方苦苣苔科植物具有较多狭域特有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是一个复杂的地貌系统,发育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加上其独特的双层水文地质结构,导致了景观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给科学研究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对喀斯特景观进行空间识别探讨,寻找空间边界,有助于对喀斯特景观进行景观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研究以及景观评价、规划、保护和管理。文章以云南三大喀斯特分布区为例,以喀斯特景观的概念为基础,利用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寻找喀斯特景观空间边界。将喀斯特景观的空间边界概括为自然边界和景观交错带两大类型,表现为直线通道边界、弧形(环形)锯齿边界、不规则破碎边界三种形状,具有异质性与多样性、动态性与脆弱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白虎麻塘洞穴分布特征与地貌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地貌特征在大尺度上突出显现,而一些特征在小尺度上表现更为明显。洞穴的发育基于大尺度的地质地貌环境,又与小区域地质地貌发育互相影响。为了揭示小尺度内洞穴与地质地貌的关系,在毕节撒拉溪对白虎麻塘(洼地)附近的洞穴进行了探测,通过实地的探测分析,结合当地地质特征、地貌环境的特殊性,得出洼地附近的洞穴系统具有海拔分层、环形分布、水平发育与垂直发育交错等几个特征。洞穴分布特征一方面基于地质、水文基础,一方面体现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当地地貌发育经过了3~4个主要时期,不同时期发育相关特征的洞穴系统,残留洞穴记录其重要发育特征和过程。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相关地区的地貌发育与洞穴的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左俊辉  罗群  郭喜梅 《科技信息》2012,(18):210-211,213
中国大面积岩溶或喀斯特地形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几省,统称西南岩溶区或南部喀斯特。通过对中国地貌三大阶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南地区喀斯特发育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量的喀斯特景观集中分布于中阶梯前缘和中、低阶梯之间的陡坡带上;第二,喀斯特的发育和新构造应力场有极大相关关系,新构造应力场不仅制约着大型岩溶盆地的形成和发育,而且对盆地内峰林(丛)、洼地、洞穴及地下河的展布方向及其排列,起着明显控制作用;第三,三大阶梯面上喀斯特地貌的表现有很大差异: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华南地区,随着地形的梯级下降,裸露型喀斯特完全剥蚀—大部分剥蚀—大部分保留,覆盖型喀斯特完全剥露—半剥露—完全覆盖,红色风化壳仅保留根部—局部连续—厚层,反映了上述三地区喀斯特成因上的同源性及构造运动的同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