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高校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高校不仅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渠道,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从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着眼,从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出发,分析高校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策略,以此推动专业改革建设,为制造强国背景下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3年德国为实施新一轮的制造业创新与改革,巩固德国在世界上制造强国的地位,提出“工业4.0”的战略。2015年,我国为实现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该战略指出要将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引向高端制造业。自“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后,我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企业该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同看法。基于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指导策略的目的,文章通过在中国知网搜索的相关文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可视化工具Gephi和文本挖掘对文献进行相关分析,总结出目前众多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及研究结论,为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迪君 《科技资讯》2012,(26):208-208
中国制造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成本优势弱化、自有品牌缺失、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等挑战。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品牌强国和技术创新强国是中国制造未来必然的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需要时间,人才,资源的大量投入,也需要中国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2013年1月,我国启动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咨询项目,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亲自挂帅,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展开调研,并于2014年年初提出“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优先行动”. 与此同时,由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和国资委四部门联合牵头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初具雏形,旨在为把我国打造成现代化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 规划报告预测,我国进入制造强国的进程大概为:2025年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位居第二方阵前列;2045年跻身包括美、德、日在内的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我国目前制造业的现状已成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的前提出发,为了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制定“制造强国”战略。为此,建议国家组织相关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打造数控系统研发航母,开发高速、精密和新的光机电数控设备,参与世界高端数控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之后,论述了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过程中数控人才培养的地位与意义;为了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提出了“五位一体”数控设计制造与数控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对由此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2025     
《广东科技》2016,(18):16-19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推动产业机构迈向中高端,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今后我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主战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可以说,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课题.早在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会同国家工信部、质检总局就启动并开展了《质量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9月9日,由中国科协常委会青年工作专委会、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主办,围绕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展开的第3期青年科技创新沙龙在西安举办。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林京主持沙龙,30余位一线科研人员与会交流。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作"智能装备的创新途径"主题报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作"大射电望远镜与天文视察、深空探测"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先进制造技术对国家经济增长重要性日趋显现.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把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有利于国家适时调整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运用系统性文献分析法梳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应用与扩散研究文献,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全球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不均衡状态与各国发展战略高度相关,梳理国外相关文献有助于引领国内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研究前沿,为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寄语佛山     
<正>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寄语佛山: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走向强国的重要举措,以两化融合为主线,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主要驱动力,而广东正是主战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对于佛山、广东乃至中国制造是一个飞跃式、跨越性的举措,对佛山的创举,工程院将给予积极支持,支持佛山通过博览会抢占制高点。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  相似文献   

10.
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推动企业发展,也有助于推动品质革命,还有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来看,职业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还面临着校内外环境不佳、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实践活动受到忽视等诸多困境。对此,职业院校需通过改善校内外环境,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优化师资队伍,保障"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实施;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助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0 引言 国家在"十三五"期间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其中智能制造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对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已经步入“制造大国”行列,但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国制造业  相似文献   

13.
新策 《上海信息化》2008,(11):63-65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21世纪这个“质量的世纪”里,研发和推行适合中国制造型企业发展战略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必然趋势,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今年,国务院印发了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中国实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纲要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在纲要提  相似文献   

15.
<正>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富国之本,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围绕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随着该战略的提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6部门向全社会发布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于11月5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放。  相似文献   

17.
产经动态     
徐匡迪: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工程师大会上表示,中国将力争在2020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徐匡迪指出,目前中国还只是加工中心,而非制造中心,关键的技术还是国外的,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加强研发能力。他认为,我国的制造  相似文献   

18.
从中长期制造战略的重要意义出发,阐述了制造战略的内涵以及战略思考、战略规 划和战略管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美国近15年制造战略的轨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 大影响;提出了制定我国中长期制造战略的韬略:首先认清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地位和特征,建立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然后统筹全局、平衡冲突,解决“中国制造”由谁来 造的人才问题;最后讨论了如何加强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作用,特别是大力发展民营装备制造 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体系架构、典型特征与主要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和战略部署;综述了美国、德国、日本3个制造强国在先进制造技术前沿布局、企业应用与产业发展状况;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了推广智能制造、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布局具有国际领先的国家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建设自主性龙头制造产业集群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世界制造业强国纷纷抛出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战略计划,试图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抢占竞争优势。在如此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德国工业4.0(全文中简写为"工业4.0")的发展经验将对《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