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约瑟为什么会研究中国科技史,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流行的解读为:鲁桂珍是直接的诱因。笔者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科学的社会研究兴起的考察,认为,李约瑟之研究中国科技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自1931年以后英国科学界开展的科学的社会关系的调查和研究,应该是主要动因之一,而四十年代李约瑟来到中国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则最终促成了他转向中国科技史研究。李约瑟难题第一部分是李约瑟站在西方科学立场上提出的,它极有可能形成于1937年科学及其社会关系委员会初成期间,难题本身推动了他对中国的追踪;第二部分则是他站在中国古代科技的立场,在二战期间深入了解中国的科学与社会后提出。至迟在1945年,他已对难题的答案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在世界科学史学界无疑有重要地位,他在早期曾受到辛格、斯宾塞、怀特海等人的影响,并形成他有机,线性,连续的世界科学史观李约瑟提出坚持科学史研究的近代科学标准,以此反对那些批评者。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在引译中国科技古籍时,有些失误。笔者曾写信请他再版时修改,他支提出应公开发表,以有益于学术研究。他的学术风范像他的学主成就一样伟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管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之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浩瀚的中华古籍海洋里,分布着无数个科技文化绿洲,最引人注目的首推《管子》;西方哲人李约瑟,就是读着《管子》步人中华科技文化殿堂、进而首创《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无疑,《管子》堪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之宗。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李约瑟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标识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科学传统。本文通过文本分析,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构成、学科取向及研究兴趣入手,指出社会文化系统、话语系统以及研究传统的差异,使中国古代科学发展成为迥异于西方科学的另一种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国科学史之外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一、所谓「李约瑟难题」大约二十多年前李约瑟博士在其中西社会科学史的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李约瑟当时的论点着重于外史分析,他认为由士大夫所组成的庞大官僚机构千余年来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及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造成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的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的首要原因。自此以后,虽然此一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与讨论,但真正以严谨的学术训练对中西比较科学史作系统深入的研究者,到目前为止仍后继无人。李约瑟现在正亲自撰写《中国科学与文明》第七卷中的《科学与社会:中西之比较》一册,我们期盼他能对此一重要科学史及比较文化史之问题有更深刻的分析及更广博的论证。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难题的逻辑矛盾及科学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引言李约瑟 (J.Needham) 博士曾提出一道著名的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尽管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尚未杀青,他本人关于这一难题的最终解答也还未面世,但国内外学术界却已是众说纷纭。早在1932年,中国大陆就专门召开了有关李氏难题的学术讨论会,会后结集出版了《科学传统与文化——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的论文集;在历届国际中国科学史的学术会议上,李氏难题也常常是议题之一;中国的《自然杂志》甚至别具一格地以李氏难题征答的活动,作为对李约瑟老博士90华诞的献礼,而李老博士本人也应约寄上了他的一篇“征答”……李氏难题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使用西方的观念体系来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将其纳入经验科学的范畴。而对所谓“李约瑟难题”的解析,也简单地认为是中国缺少实验科学的基础。对指南针的研究表明,使用西方概念来研究中国问题,既不客观也很不恰当。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欧洲迥乎不同,亟待依照本国的文化体系传承、科技发展路径,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建构自己的一套观念体系,以便树立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并梳理出民族文化和科技传统,促进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至今日,在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同义词:也许认真阅读过李约瑟所主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人只是少数,但我们都深信他的结论--中国科学技术曾经在很长时间处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落后于西方--为什么会落后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在其论述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系列巨著中,展示了他对迷人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明的概念细微差别与成就的敏锐。另外,他就思想与实践从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所作的思考可谓不同凡响。尤为人注目的是,他在天文学、数学、炼丹术及其它方面对印之间科学传播的阐述。虽然为了解印度科学,他大体上依赖于其他学者的研究,但他对待印度科学的客观态度却令人耳目一新,并且由于其巨著对古代印度科学的某些方面提供了相当透彻的见解,因此这部巨著对印度科学史家来说确有价值。事实上,李约瑟精心筹划的多卷本系列形式以及各卷本内容上的旁征博引乃是印度科学史家们灵感之源泉。  相似文献   

11.
史蒂芬.霍金作为当代杰出的理论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从他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也展现出了当代科学中重要的科学思想。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史蒂芬.霍金在整个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科学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约瑟的生平及其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英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权威和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李约瑟博士最近逝世。他的逝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是重大损失,我们因此科学史和中英友好事业的贡献。特别讨论了他从三十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化的皈依过程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义。还指出,李博士的形象和精神为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3.
茅以升(1896—1989)是中国科学社会史的前驱。他在圆周率史研究中,早于“李约瑟难题”经典论述(1944年)1/4多世纪,提出近代中国“学术不振,逐渐沦丧”的问题。他的工程社会史研究探讨了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国工程的特点,提出发展我国工程必须自力更生等重要思想。在晚年,他研究中国古桥史,阐发了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社会经济、桥工匠师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omas S. Kuhn is famous both for his work on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and his ‘paradigm’ view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But Kuhn later abandoned the notion of paradigm (and related notions) in favour of a more ‘evolutionary’ view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Kuhn’s position therefore moved closer to ‘continuity’ models of scientific progress, for instance ‘chain-of-reasoning’ models, originally championed by D. Shape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debate around Kuhn’s new ‘developmental’ view and to evaluate these competing models with reference to some major innov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cosmology, from Copernicanism to modern cosmology. This evaluation is made possible through some unexpected overlap between Kuhn’s earlier discontinuity model and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later continuity models. It is the thesis of this paper that the ‘chain-of-reasoning’ model accounts better for the cosmological evidence than both Kuhn’s early paradigm model and his later developmental view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15.
《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技术内容。该文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探讨评述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中国古代人天关系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以及司马迁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的独到的见解和发挥,并对《史记》中记载的一些科学技术史实进行了研究,指出它们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6.
米库林斯基与科学编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库林斯基是苏联科学史的带头人,在科学编史学领域既汲取借鉴了西方的研究成果,又不拘泥于他们所设定的框架.他所倡导的综合论研究路线摈弃了绝对对立的观念,在追求"真实的历史"与"重组的历史"之间、内在论与外在论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张力,是对西方科学编史学的一种超越.他提出的重新理解科学史的思想在认识论和价值论方面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地理哲学》看白眉初的地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眉初是我国从古代地理常识向新时代的科学地理学过渡阶段,大力传播地理学知识,承前启后的启蒙者之一。《地理哲学》是代表其地理思想的重要著作。从该著作中可以看到,白眉初坚持地理学的自然科学学科属性,并认为地理学具有"理体文用"的特点;同时,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宏观性、变化性、时效性和很强教育功能的学科,主张从人地关系视角进行地理学研究。白眉初《地理哲学》中的许多思想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戴晖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7):17-21,26
尼采对科学的评价从属于他对人性历史的阐释工作。权力意志是尼采对生活世界的根本理解,从这一视角出发科学及其真理成为服务于生命斗争的工具。理论是理论的人的生存形态,它曾表现为神性的理想,最终堕落为要虚无的意志。  相似文献   

19.
严复是系统引介实证主义的第一人。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有着内在的关联,严复同样极力宣扬科学的价值,直言中国救亡,"将舍是而不可"。但严复并没有循此走上极端的科学主义,而是认识到科学有其限度,主张科学不能疏离人文之域。这一观点超越了和他同时代乃至五四时期很多人的科学观。严复科学与人文不可"一甚一亡"的思想对当下科学文化建设亦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钱三强科学史贡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也贡献卓越。本文梳理了钱三强公开发表的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述,探讨了他对科学史的贡献,认为,钱三强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与研究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和资政功能是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