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汉民族地区 ,以崇阳为中心的鄂南山区民间长篇叙事诗的创作流传是首屈一指的。究其原因有三 :一、晚清末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期 ,地处山乡的鄂南发生了很多人间悲剧 ,为民间叙事诗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二、民间诗人陈瑞兆以自己的实践带动了鄂南民间长诗的创作繁荣。三、鄂南山区丰富的民歌为民间长诗的创作起了诱发灵感、丰富语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总结鄂南民歌的传播功能,是研究鄂南民歌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鄂南民歌具有劳动激励、婚恋表达、知识传承、节庆娱乐、礼仪展演等五大传播功能,我们应加强和创新鄂南民歌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鄂南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宏篇巨制的结构在汉民族叙事诗中实属罕见,它对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叙事诗纯熟的结构技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发展的一面在于:《双合莲》作者在叙述完整故事的同时,穿插了很多流传在鄂南山区的民歌小调。这些民歌小调,在整合故事情节、用铺陈艺术构建作品结构的层次感和厚重感、拓展作品的篇幅、弥补中国古代叙事诗在表现人物心理手法上的欠缺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鄂南地区民间长篇叙事诗创作的蓬勃景观,与《双合莲》结构技巧的示范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咸宁民歌是湖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本文以咸宁民歌的题材和内容为依据,对咸宁民歌的体裁进行分类总结。  相似文献   

6.
凉山丰富的民间舞蹈化,是凉山人民心灵的歌,专业的舞蹈家已经以这些舞蹈为素材创作了事誉中外的舞蹈精品,但近年来凉山舞蹈创作走入了低谷,本从三方面探讨了凉山舞蹈创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挖掘、整理、保存、展示鄂南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作者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本文介绍鄂南6县市区文物类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并建议:(1)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2)加强各种国家级、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3)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5)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6)加强文化遗产教育,促进文化遗产进校园.  相似文献   

8.
明代民歌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数量剧增,曲调众多,反映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感染力强.明代民歌不仅流布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也波及文坛,对明代文人的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明代散文创作有巨大的推动力.民歌给明代散文创作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鄂南地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歌,这是汉民族聚居地区不大多见的。这此民歌内涵很丰富,值得探索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思想内容和地方特色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歌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民歌歌种繁多、风格多样。不同地域特点形成与此相对应的不同色彩风格。青海"花儿"作为西北地区民歌的代表,形成了节奏自由、旋律悠长、音乐宽广的独特风格特点与特色的唱词结构。从中分析可见地域特点对于民歌风格色彩形成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试论土族婚礼歌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婚礼歌是土族在本民族的婚礼中所演唱的歌曲,带有浓郁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土族民歌种类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之一。婚礼歌是土族人民世代传唱而流传下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不仅婚礼歌的音乐具有古朴自然的特点,其唱词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涵盖了土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婚礼歌又有土  相似文献   

12.
长阳是巴人故里、土家先民的发祥地,保留了绚丽多彩、个性独特的巴土文化,山歌即是代表。山歌是对长阳土家民歌的惯称。长阳土家民歌中的情歌的经典意象主要有“鱼”和“花连花、藤缠藤(树)”。土家民歌的创作程式主要有“套语与套韵”、“双关”和“衬词或副歌”。这些要素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长阳土家民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这是班固对汉乐府民歌思想内容的概括。显然.这一特色正是对《诗经》中民歌“饥着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叫周特色的继承发展。汉乐府民歌的作者,大都是出身于社会下层的贫民百姓。因此,他们才能够真正广泛地接触了解社会,才能够冷静而严肃地观察思考,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就此而言,汉乐府民歌虽然现存仅四十余首,其贡献却不亚于三百零五篇《诗经人要想真正了解汉代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不易,要想真正了解汉代下层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汉乐府民歌都是有汉一代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大理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神秘地域。世居在这里的白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优美的白族本土民歌。这些民歌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是我国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丰富素材。加强本土民歌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本土民歌的特点,对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打造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孟连县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县,民族民间器乐、艺术资源极为丰富,各种乐器计有30多种。这些乐器都有它们特定的社会功能和一定的使用场合。民族民间器乐曲大部和民歌关系密切,并留有民歌的痕迹。乐曲反映的题材内容丰富,是孟连县各族人民长期生产斗争、生活实践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巴渠人的祖先-巴人,"勇健好歌舞",在古代创作了闻名于世的战歌舞<巴渝舞>及民歌<下里巴人>、<竹枝词>.劳动先于艺术.劳动歌是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最古老的歌谣.各类"劳动号子"、"薅草锣鼓"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歌,以嘹亮而富有地方风情的歌声震撼着巴渠山河.这些歌谣是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忠实记录和创造历史的最好证明,也是构成巴渠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西瑶族民歌的现状与风格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了"传承就是继承和发展,创新才是发展之根本"的论点。并强调:创新必须面向传统、面向未来,才能创作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够宣传和保护、传承和发展瑶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才能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瑶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朵鲜艳的奇葩。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在生活中"以歌养心"。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的瑶族民歌蕴含着瑶族人独特的礼仪文化,这些礼仪文化影响、规范着瑶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和人际交往,体现了瑶族人民美好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瑶族社会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19.
王鸣  李湘 《咸宁学院学报》2005,25(4):167-168
民歌传递人民大众的心声,是天地万物赐予人类的精华.民歌的风格与色彩,主要由地城环境决定.总体而言,以陕北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民歌热情奔放、质朴刚健;以咸宁为代表的鄂南民歌则显得柔和细腻、委婉含蓄.  相似文献   

20.
嘹歌是流传于广西百色等地区的民歌,《贼歌》是其中著名的一首。一般来说,民歌的创作具有集体性,即具有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传承演变过程。《贼歌》也一直被习惯性地认为是在口头传承中慢慢丰富起来的民间口头文学。然而,田野调查得来的种种信息显示,《贼歌》很可能是一部由民间艺人一次性创作完成的作品,在其后的流传中基本保持了它问世时的面貌。这种非常态的民间口头文学形成与传承,与古壮文的运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