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利用City Engine平台的图形操作与数学函数方法设计土楼三维建模规则,构建福建主要土楼三维模型,并通过Web Scene数据格式在Arc GIS Online平台实现了福建土楼三维GIS.该系统展示了福建主要土楼分布地区独具特色的土楼,结合土楼信息查询、日照分析等功能让福建土楼的魅力呈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2.
侯月滨 《龙岩学院学报》2012,(Z1):97-99,102
基于VR技术的永定土楼展示系统是利用Flex框架和ActionScript 3.0为主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制作一个实现人机交互的展示系统,实现数字旅游、虚拟旅游、透过景点展示以及景点文化展示,达到对旅游景点更好的宣传和展示效果。  相似文献   

3.
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建筑,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作为乡土建筑,土楼不论是在单体建筑之内的雕梁画栋、炊烟生息,还是土楼群形成的恢弘气势都蕴涵着土楼当年的主人在他那个时代对家园的语义解读。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客家人建造了防火防震,安全防卫性很强的土楼,并在楼中聚族而居。他们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真切体现。  相似文献   

4.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建筑,很多始建于明、清时期。其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而备受世人瞩目。2008年7月6日,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文作者为亲历福建土楼申遗过程的外国专家,对中国建筑的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福建客家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同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蕴藏着丰厚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本文从福建客家土楼的概述、客家土楼特征以及针对土楼的管理开发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宣传客家文化展示闽西风貌钟德彪闽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闽西又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这里独特的客家风情令人心驰神往,特别是这里的冠青山、土楼、百姓镇、长汀历史文化名...  相似文献   

7.
论永定客家土楼利用与保护间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定客家土楼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同时也在积极地进行旅游开发,如何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好客家土楼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永定客家土楼在保护和利用间建立共生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从福建客家土楼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和材料等建筑设计方面入手,分析福建土楼的建筑光环境.选择该地区典型圆形土楼建筑——福建南靖"怀远楼"作为实验数据的采集点,采取实地测试的方法研究单体土楼的光气候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圆形土楼整体建筑的被动采光性能与居民的生活习性结合良好,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能;在居民白天活动频繁的区域的太阳直射光和反射光照度充分,利于居民活动;土楼独特的空间形式和建筑材料使得其内部光环境的亮度对比度适中,减少了眩光级的可能性,光环境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永定土楼中的九盛楼(方形)及侨福楼(圆形)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土楼夯土结构建立整体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两种典型的土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夯土墙体的最大应力在材料实测的峰值应力以下,其结构强度符合要求;圆形土楼的位移和应力随厚度均匀分布,夯筑形式更加合理.同时,分析夯土结构的薄弱部位,为土楼的加固和维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土楼具有居住的人口密度大、土楼与原住民浑然一体的特点,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多方利益主体的权利冲突,容易出现不协调现象,这已成为制约福建土楼旅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根据土楼旅游资源的特点,结合现在土楼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探讨福建土楼旅游发展的机制建设,以实现土楼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研究福建土楼优秀的生态特性,深入研究其室内热环境,土楼民居内部的风环境模拟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步骤.依据福建圆形土楼民居的当地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环境,提取其典型建筑类型的空间原型,利用PHOENICE分析软件,对在封闭和开敞两种状态下圆形土楼民居内部院落的风环境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内院空间的通风性能.结果表明:封闭状态下的内院风环境较为稳定,开敞状态下的内院空间通风状况良好,为营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提供了适宜条件;福建土楼民居应合理利用自然通风的各种技术措施,适当加入导风板、兜风结构设计等改造设计,实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福建土楼外部夯土墙和内部木构架对土楼整体抗震性能的贡献,探讨方形和圆形土楼抗震性能的差异.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选取与福建土楼地质条件相近的两组天然地震波(EL Centro波和Taft波)和一组人工地震波,以圆形土楼承启楼和方形土楼世泽楼为例进行分析.分别对外部夯土墙和夯土-木构架混合结构进行计算,得到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层间相对位移、层间位移角、木结构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地震力主要是由夯土墙的惯性力引起的,夯土墙占水平地震总剪力的97.4%;圆形土楼的应力和应变比方形土楼更均匀,空间整体性更好.  相似文献   

13.
为科学保护福建土楼,本文针对在役损伤圆形土楼,以“庚庆楼”为土楼原型,取缩尺比例为1:15,分别制作了带有水平施工缝、竖向干裂缝、窗台缝以及组合缝这四种损伤形式的土楼墙体缩尺模型,与无损伤土楼墙体缩尺模型进行对比,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研究在役损伤土楼墙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特征以及墙体的水平承载力、变形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水平施工缝对原形土楼墙体的抗震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竖向裂缝。  相似文献   

14.
客家土楼以历史悠久、造型独特、规模宏大、文化底蕴丰厚而闻名于世,已成为客家文化的标志.客家土楼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夯土版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成就,更是集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精华之大成的宝贵实物.近些年来,学界对客家土楼文化的研究日趋深入和成熟,但大多是民族、民俗、建筑等方面的论著,关于客家土楼审美思维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土楼的功能、空间结构、装饰、意蕴、建筑理念的探讨,揭示土楼中蕴含的客家人的审美思维.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福建龙岩的振成楼、承启楼等经典圆形土楼为原型,建立圆形土楼夯土结构模型.对土楼夯土墙体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承载性能进行分析,通过改变土楼各尺寸参数,分析不同土楼夯土结构模型的受力及变形特征,得出影响受力变形规律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墙厚、直径还是墙高模拟中,应力、位移都不是单调变化的,有合理的取值区间.  相似文献   

16.
永定土楼民居联具有普遍性、永久性、固定性的特点.它与土楼俱生俱存,且大都为名人题写,镌刻或墨书、漆书于土楼大门和厅堂楹柱,不更换、不覆盖.土楼民居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儒家忠孝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为指导,它是悬挂于土楼门庭上的崇文重教宣言,是客家先贤垂裕后昆的特种教科书.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福建土楼的动力特性,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将土楼简化为外部夯土结构、夯土-木构混合结构两种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研究夯土弹性模量、夯土密度、夯土墙高度、土楼结构平均半径及夯土墙平均厚度等5个因素对土楼外部夯土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夯土结构自振频率随着夯土弹性模量、夯土墙平均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夯土密度、夯土墙高度、土楼结构平均半径的增加而减小;夯土结构自振频率与夯土弹性模量的平方根近似成正比,与夯土密度的平方根及夯土墙高度近似成反比;不同阶自振频率曲线发生重合现象,说明圆形土楼夯土结构可能存在密频现象,也说明材料特性变化对不同阶自振频率的影响基本一致;土楼结构平均半径和夯土的弹性模量的参数敏感性最大,夯土密度的参数敏感性较小.  相似文献   

18.
在永定县洪坑乡,华丽堂皇的土楼“振城楼”的参观留言薄上,见到一位客家学专家题词:“土楼”是句号,它却引出了无数问号和感叹号!”深藏山谷溪边的造型奇特、按八卦建筑的“振城楼”的确是土楼发展的顶峰,是建筑史上的“奇葩”。本文试从几个“问号”,谈谈自己的肤浅之见。 一、土楼文化 “土楼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土楼,是客家人居住地,  相似文献   

19.
一座客家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规模宏大的土楼建筑、典型的熟人社区、丰富而广泛的公共生活、深厚而独特的客家文化等维系着土楼社区大家庭、小社会的和谐共处。但现代化、城镇化、人口流动与迁移带来新挑战,传统客家土楼居住功能渐渐消失,改变了传统客家文化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以传统客家土楼治理模式为原点,通过典型调查与个案访谈法相结合,从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人际互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积极性等维度,寻求新旧客家社区和谐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2008年7月6日,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之福建土楼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造成了福建土楼的保护工作成为了关键性的课题。分析了福建土楼保护面临的问题、影响安全因素,从行政部门、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4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