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庆元县滑坡等地质灾害是由本地的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根据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背景条件和特点,采取适宜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可以避免和减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以及避免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深圳市滑坡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对深圳市滑坡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的特征和基本规律,以指导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西藏藏东南地区典型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雪崩、崩塌及水毁等.藏东南地区降水丰沛,地震作用频繁,是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之一.据此,根据藏东南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质情况及施工条件,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如对滑坡地质灾害,可采取设置支挡工程、卸载、坡面防护等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西藏藏东南地区典型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雪崩、崩塌及水毁等.藏东南地区降水丰沛,地震作用频繁,是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之一.据此,根据藏东南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质情况及施工条件,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如对滑坡地质灾害,可采取设置支挡工程、卸载、坡面防护等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
万县市滑坡地质灾害的数据库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县市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有一个规律,在分析此规律的基础上,将万县市各种有关与滑坡地质灾害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建立万县市滑坡地质灾害属性数据库,实现对滑坡灾害的空间信息管理、查询、更新以及滑坡稳定性分析和灾害发生的易损性分析,为万县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管理提供了方便、可靠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在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必要性进行简单分析后,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进行简单归纳总结。最后,结合自我实际工作经验,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陕西绥德县城区及周边地区2015年12月-2018年4月共54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研究区地表PS时间序列形变信息.根据形变特征将PS点分为随机型、线性蠕动型、突变型,并对每种类型PS点形变规律及其对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意义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分为城区沉降、滑坡隐患两类,依据PS点形变特征对两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识别,共识别出城区沉降区8处,滑坡隐患区39处.利用实地调查的滑坡体及不稳定坡体数据与识别的滑坡隐患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识别的滑坡隐患区与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InSAR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方面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可以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预警.  相似文献   

8.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川东北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地质特点,常常受到滑坡地质灾害的侵袭。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现象,将对川东北地区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包括地质、地形、气候、人为因素等,结合相关资料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治理方法和实践措施,以期提供宝贵的经验,降低川东北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从而促进川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山西黄土地质灾害的特性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震  巨玉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15(7):138-141,145
通过对山西地区忻州、吕梁、临汾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收集近两年发生黄土地质灾害的统计资料,并对土体基本物理力学指标进行分析。认为山西黄土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泛,主要以滑坡、崩塌为主,黄土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其特有的物质成分和工程性质所控制;并具有地域性分布特点。根据相关规范以实际工程为依托提出对崩塌、滑坡土体采取挡土墙工程、截水工程、削坡减重等工程治理措施,并建议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共同实施。  相似文献   

10.
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极端降雨事件辨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8 ~ 2009年重庆市国省干线公路1 695个历史地质灾害点(含滑坡灾害点771个,崩塌灾害点924个)和分布区域内35个气象观测站的实测降雨数据为基本资料,分析了降雨与地质灾害的时空相关性、原始累积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发生频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关系密切,地质灾害的发生相对于降雨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当日降雨量的影响,更大程度上受控于前期累积降雨量,滑坡、崩塌灾害分别与灾变前8天、前6天的降雨情况最相关;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对诱发地质灾害的有效降雨量计算模型做了改进,认为有效降雨量计算的权重是天数和降雨强度的函数,推导了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极端降雨时间判别模型,并例证了该模型在常规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4~2010年逐日降雨量、滑坡泥石流历史地质灾害记录,分析研究了楚雄州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状况及滑坡泥石流发生与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与当日及前期累积降雨量关系密切,其中,1~3 d累积降雨量20~30 mm、5 d累积降雨量30~40 mm、10 d累积降雨量50~60 mm、15 d累积降雨量80~90 mm等降雨条件下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相应的预警等级较高,进而根据本结论采用短期天气预报加前期实时降雨资料进行推理,得出了楚雄州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指标,为楚雄州进一步深入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以及预警模式的优化完善提供重要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2.
滑坡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在减灾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首先对思茅区滑坡地质灾害资料分析和整理,然后从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数据库建设方面详细讨论了滑坡地质灾害数据库的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对滑坡属性表的基本E-R图进行设计;逻辑设计中对滑坡地质灾害信息编码,属性数据库逻辑结构和空间数据库的结构以及数据完整性设计进行详细讨论。论文最后在详细介绍了空间数据库存储方案的基础上讨论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热带雨林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出应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热带雨林区内环境的影响下,用生态型措施来治理当地的滑坡地质灾害,以最终实现有效治理滑坡和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4.
滑坡是山区和丘陵地区经常遇到的地质灾害之一,必须对其进行研究和处理,根据国家交通部下达的研究项目计划,对“318”国道大甘坪滑坡进行实地勘探和采集原状土样在室内试验。勘探和试验成果用于研究滑坡的稳定性和提出滑坡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随着地壳运动更加活跃和人类的活动不断向山区扩展,我国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较为频繁,给人们的经济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做好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和防治治理工作显得较为重要。该文阐述了滑坡的概念及滑坡的勘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滑坡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文县2020年“8.12暴雨”引发特大群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作为区内最严重的地质灾害造成较大损失,其次为滑坡、崩塌。通过对引发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认为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引发滑坡数量最多;通过灾情分析认为泥石流在文县破坏方式主要为冲击、掩埋及堵塞河道;滑坡破坏方式主要为拉裂、冲击、压埋、堵塞沟道等;崩塌主要以冲击、压埋为破坏方式。为研究文县主要地质灾害成灾及破坏方式,文章基于2020年文县全境进行的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对区内地质灾害灾情事件进行梳理,以期为管理人员对灾情进行分析、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及其和周边地质灾害调查及现场勘测,发现区内地质灾害频发、种类较多,常常损失严重。崩塌滑坡灾害集中在降水、冰雪融化季节,且雨季次生地质灾害成因机制相对复杂;区内地质灾害具有分带分布性,南疆风积土浅表高位滑坡,北疆黄土滑坡及局地泥石流灾害发育,冻土区有冻胀融沉导致的地面塌陷等。  相似文献   

18.
于超 《江西科学》2012,30(4):496-498,531
滑坡是各种地质灾害中频率最高、损失最大的灾害类型。以四川阆中市某一滑坡为例,为了弄清不同因素对滑坡影响大小,利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选取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根据分析,滑坡体的内摩擦角对滑坡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内聚力、地震力和饱水比。通过敏感性分析,对该类型滑坡的治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109国道日月峡滑坡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月14日凌晨2时,109国道日月峡风化危岩高边坡在寒冬季节突发特大滑坡地质灾害。109国道被巨大滑坡体掩埋而被迫中断。经对该地质灾害实时调查测绘,初步认定该特大滑坡地质灾害为公路扩建改造工程所诱发,属牵引式堆积层滑坡。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西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其中最为发育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通过对陕西省环境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及危害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以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