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观察蛋白Ki67和p63在食管上皮中的表达变化以及与食管上皮发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收集小鼠胚胎第11-16天和人胚胎第9周以及成年小鼠,正常成人和人食管癌的食管上皮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蛋白Ki67和p63在各食管上皮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Ki67和p63在所观察的食管上皮中均有表达,但表达强度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和p63蛋白主要表达在食管上皮基底层细胞的细胞核,两者在食管上皮细胞的表达部位基本一致。Ki67和p63在小鼠和人胚胎时期食管上皮的表达量均高于成年时期食管上皮。并且,Ki67和p63在成人食管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增高。由此可知,Ki67和p63在食管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强度有所不同,与食管上皮的发育有密切关系:Ki67和p63的联合检测提高了寻找干细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以1天龄、未成熟(3周龄)、成熟期(10周龄以上)的昆明正常小鼠睾丸组织为实验材料,利用地高辛标记的Si1基因探针在其组织切片上进行DNA-mRNA分子原位杂交,探讨Si1基因在小鼠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同时,分别在生后15,20 d及25 d的昆明小鼠睾丸组织切片上进行凋亡细胞原位检测,验证小鼠睾丸上述发育时期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①Si1基因在1天龄小鼠的睾丸组织生精上皮内无杂交信号;在未成熟小鼠的睾丸组织部分生精上皮内有极强的杂交信号;在成熟小鼠的睾丸组织生精上皮内无杂交信号.②小鼠睾丸组织生精上皮内,凋亡细胞数从生后第15-20天呈增加趋势,于生后第20天出现峰值,生后第25天又降低.上述结果表明Si1基因可能参与了小鼠睾丸的发育过程,在小鼠睾丸发育的特定时期发挥作用,由于Si1基因的表达与小鼠生精细胞凋亡发生的时期同步,表明该基因可能与小鼠睾丸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扬子鳄胚胎食管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2例不同时间的扬子鳄胚胎中食管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10天食管从前肠中出现形态分化,之后,中胚层间充质细胞逐渐向食管上皮周围聚集。第24天粘膜下层及环行肌层出现。第40天纵行肌层开始形成。第50天以后粘膜肌及固有膜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孕蜕膜组织分离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及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分化的方法.方法:胶原酶Ⅰ法消化早孕人流子宫蜕膜组织,贴壁法分离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传代纯化至第2代,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的表达.取第2代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爬片.实验分两组:单纯培养基组,细胞因子组即分别加入质量浓度均为10 ng/mL TGF-β、EGF与PDGF-BB.培养至第6天,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上皮标记物CK18和间质标记物VIM的表达.结果:胶原酶Ⅰ酶消化后贴壁培养法能稳定从人早孕蜕膜组织中分离出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不表达CD34、CD45、CK,强表达CD73、CD90、HLA-I;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干细胞CK阴性,VIM阳性.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提示生长因子组CK阳性,VIM阳性,而对照组CK阴性,VIM阳性.结论:胶原酶法能有效从早孕蜕膜组织中分离出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且子宫内膜间质干细胞能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转铁蛋白受体(TfR)和铁蛋白(Fn)表达的影响及其时相性变化。利用制备的卡介苗(以下简称BCG)和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株(以下简称H37Rv株)悬液,分别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建立各组小鼠感染模型,各组小鼠感染模型建立成功后,分别于第1、3、5、7、9、11、13、15天,进行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收集小鼠肺泡灌洗液,获取各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应用ELISA方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TfR和Fn的表达。利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TfR的表达结果显示:H37RV组与BCG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TfR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在感染第7、9、11天差异最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TfR表达结果显示:于模型建成后第7、9、11天,H37RN组、BCG组、空白对照组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ELISA方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内Fn表达结果显示:于模型建成后第7、9、11天,H37RV组与BCG组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内Fn表达量明显减低,并且于第7天时表达量最第,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导致小鼠肺泡巨噬细胞TfR的表达增高,而Fn的表达降低。不同毒力的结核杆菌感染后Fn蛋白表达差异并不明显,而不同毒力的结核杆菌感染后TfR蛋白的表达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新生大鼠未成熟肺高氧损伤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内在联系.方法:取22 d胎龄足月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高氧组)与对照组(空气组),每组各8只大鼠,实验组生后立即置入体积分数>95%持续氧环境中饲养;对照组则在空气中饲养.两组新生大鼠于生后第3、7、14天随机抽取后处死并取其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Masson三色染色判断肺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测蛋白含量,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STAT3 mRNA的表达.结果:空气组生后第3、7、14天各亚组未见肺损伤的病理性改变,也没有胶原沉积增多现象;高氧组生后3 d肺泡内炎症反应及胶原纤维的沉积均不明显;第7天时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胶原沉积开始增多;第14天时炎细胞浸润减少,纤维化程度更加显著.第3、7、14天高氧组STAT3在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肺血管内皮细胞及炎症细胞等的表达明显增强,与同时期的空气组相比均显著增高,在高氧组中,以第7天时表达最强.第7、14天高氧组中肺组织的STA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第7天高氧组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而两组的第3天亚组并未见明显差别.结论:高氧可造成新生鼠肺组织明显的病理损伤,早期为炎性反应阶段,后期纤维化程度逐渐增强.高氧暴露早期STAT3在肺组织中的表达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提示STAT3主要在早期的急性炎症阶段起作用,在后期纤维化阶段呈逐渐降低趋势,未证实其与高氧肺损伤后期的纤维化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大鼠胚胎发育过程中,毛囊的发生时间及其形态学结构变化.采用胎龄为11,12,14,15,17 d的Wistar大鼠胚胎,石蜡切片,HE和PAS染色,光镜观察毛囊胚芽的形态学发生.结果显示:第11天的胚胎周皮仍呈单层,未见毛囊形态发生;第12天胚胎可见数量较少的毛囊胚芽形成;随着胎龄的延长,毛囊的数量明显增加,且形态上逐渐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胚胎毛囊的形态发生时间为胚胎第12天,是由表皮基底层细胞向真皮突出形成,其周围有间充质细胞聚集.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TIMP-4 mRNA在子宫中的变化规律,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了TIMP-4 mRNA在出生后小鼠子宫不同发育期、动情周期、妊娠早期以及假孕早期子宫中的表达和激素调节。结果发现,TIMP-4 mRNA在出生后不同发育期的小鼠子宫中、动情周期的任何时期、妊娠第1天以及假孕第1天的子宫中都不表达,但在妊娠和假孕第2天、第3天、第4天的子宫中都表达。以上结果提示,TIMP-4 mRNA在妊娠小鼠子宫中的表达可能不依赖存活胚胎的激活,而可能受母体妊娠分泌物的上调。  相似文献   

9.
鸡法氏囊的正常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从鸡胚发育第五天到四个半月对鸡的法氏囊的发生,生长和退化进行了系统的显微和亚微结构的研究,法氏囊的正常发生可分为五个阶段。一、上皮性法氏囊的形成。从孵化第五天起到第八天是第一阶段。当鸡胚发育到第五天时,在原始泄殖腔的背壁的上皮细胞开始增殖,经历空泡化过程,空泡由小合大、到第八天形成原始的法氏囊腔,此即上皮性法氏囊。二、生血于细胞侵入上皮,淋巴泸泡髓部的形成。(从孵化第九天到十七天)、当胚胎发育到第八天时生血干细胞开始迁移到法氏囊的间质中,孵化第11天起始侵入上皮细胞间,12天或13天上皮芽形成,第13天上皮细胞开始分化,孵化第17天,淋巴泸泡的髓部基本形成,法氏囊表面上皮分化成两种形态和功能不同上皮即泸泡附着上皮(简称FAE)和泸泡间上皮(简称ISE)。与此同时法氏囊粘膜的成褶过程也基本完成。三、淋巴泸泡皮部的形成。从胚胎发育第18天到孵出后第八天,法氏囊泸泡中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并从髓部迁移到泸泡基膜外面形成皮部,淋巴泸泡逐步扩大。四、法氏囊进一步生长以至达到最高峰。从九天雒鹏到一个月的仔鸡,在这个阶段中法氏囊泸泡成熟,淋巴细胞大量转移到外周淋巴器管中去。五、法氏囊退化。从一个月以后法氏囊不再继续生长。到第二个月后法氏囊起始退化,四个半月泸泡髓部淋巴细胞基本空虚。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兔抗鸭IgM和5.7S IgG血清,以间接免疫荧光法研究北京鸭腔上囊中B淋巴细胞的分化,得到以下结果:(1)B淋巴细胞表面和胞质免疫球蛋白出现的时间:胚胎11天,CIgM;胚胎15天SIgM;胚胎18天 SIgG;胚胎21天CIgG。(2)B淋巴细胞分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胚胎11~15天),CIgM~+淋巴干细胞分化为SIgM~+前淋巴母细胞;第2阶段(胚胎15~21天),SIgM~+前淋巴母细胞分化为SIgM~+、SIgG~+淋巴母细胞;第3阶段(胚胎21~28天孵出),SIgG~+淋巴母细胞分化为中、小淋巴细胞,并开始从腔上囊迁出。(3)北京鸭腔囊中B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与鸡具有平行的时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人参栽培地3种土壤中获得的高效转化人参皂苷CK菌群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高效转化人参皂苷CK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 3种能够高效转化人参皂苷CK的菌群中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主,其相对丰度为14.7%~38.1%.同时在3种菌群中还含有少量的接合菌门(Zy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结论 3种高效转化人参皂苷CK的菌群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组成,属水平主要分布于Penidiella、纤孔菌属(Inonotus)、赤霉菌属(Gibberella)、马拉色氏霉菌属(Malassezia)和Ophiosphaerella等菌属.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大鼠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模型,观察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Protein kinase CK2 consists of two catalytic subunits (CK2α) and two regulatory subunits (CK2β). Here, we report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rat CK2α mutant (rCK2α-△C, 1—335) and CK2β (rCK2β). The overall topology of rCK2α-△C and rCK2β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human enzyme, although larg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rCK2α-△C. Our reported structure of rCK2α-△C is in the close conformation state while the counterpart hCK2α is in the open conformation state, indi- cating ...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肌酸激酶(CK)同工酶及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在脑损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使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偶联法检测肌酸激酶,速率法测乳酸脱氢酶,法国SEBIA全自动电泳仪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79例脑损伤性疾病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研究发现:脑损伤后5天内,患者血清CK及LDH总活力显著升高(p〈0.05);CKMB、CKBB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降低直至恢复正常;LDH同工酶LDH,、LDH2、LDHa、LDHs在第一天和第二天有显著性变化,24h内LDH3、LDH2、LDH3显著下降(P〈0.05),LDHs显著升高(p〈0.05),血清CK及同工酶、LDH及其同工酶的测定对脑损伤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峰  朱宗玖 《科技信息》2013,(7):107-108
本文以CK810处理器为核心,利用美国AD公司ADXL345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完成倾角计算,并利用NRF24L01无线传输模块完成2块处理器间数据的远程传输,最后用串口输出数据验证试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穴位灸法对运动时机体血清CK、BLA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运动员进行穴位施灸处理,并以西洋参作为对照,观察定量运动时血清CK(肌酸激酶)及BLA(血乳酸)含量的变化以及台阶指数的变化。经过2个月的施灸处理,结果表明艾灸可以明显降低运动时机体血清肌酸激酶(CK)的活性及血乳酸的含量,能明显提高肌体的台阶指数。本研究提示:灸法可以减轻运动性疲劳,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血清CK,CRP的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CK采用酶动力学方法测定,CRP采用免疫琼脂扩散方法测定。结果 CK在心肌梗死2h后有明显升高,6h后仍为阳性,CRP在发作2h后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 同时检测血清CK、CRP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动物实验进行优化复方CK的药效学研究。取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和模型组(n=68)。采用二肾一夹法复制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模型组,优化复方CK高、中、低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后4组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服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灌胃8周。根据体重随时调整给药量。观察药物对模型动物收缩压及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给药8周后,与模型组相比,优化复方CK高、中剂量组能显著地(P〈0.01)降低模型动物收缩压、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升高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由此可知优化复方CK有降压作用,其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促进血液中的一氧化氮合成与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大强度训练时女子举重运动员血中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和血红蛋白(Hb)的变化规律,对8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了连续2周的跟踪测试,观察发现:大强度举重训练对血清CK活性的变化产生显影响,而对血清BUN水平变化不大。整个测试过程中Hb水平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