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末北方地区共有50个年份发生了89次地震灾害,平均2年零3个月就发生一次震灾。地震灾害主要发生在今山西、甘肃、山东、河南、陕西、辽宁、河北地区。具有频繁性、严重性、地区性、阶段性、群发性的特点。总结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末北方地区地震灾害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有助于为现代北方地震灾害的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中国小说作家,以城市现代文明为参照系,自觉运用现代理性的眼光,对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作了全面的审视和探讨,在批判乡土文化落后性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对乡村的眷念和对城市文明的拒斥,在诗意乡土的精神回望、变异现实的理性批判、生存困境的人生感悟等方面,流露出浓重的乡土意识。  相似文献   

3.
刘大椿 《科技潮》1999,(2):26-27
各种世纪末预言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但诺查丹玛斯预言似乎是一个例外。诺查丹玛斯是法国16世纪的大预言家,他那部卷帙浩繁的惊世之作——《诸世纪》充满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神秘预测。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他对世界末日的预言了:"1999年7月,恐怖魔王从天而降……"诺查丹玛期说,1999年是人类的"大劫难";由于他所预言的"末日大限"离我们是如此之近,并且非常明晰、毫不含糊,这就难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为了协调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矛盾,美国各州和联邦政府开始了有限度的经济立法。由于深受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联邦最高法院在这一时期的判例中从州和联邦两个层面限制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重点集中在对州铁路运费法规、联邦反托拉斯法、州际商务法和联邦所得税法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进,化学即已传入我国,为我国化学教育开辟了新纪元.了解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化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化学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就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我国学校化学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与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的“知行合一”,由深沉的爱国主义、不屈的奋斗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寻本探源的哲学思考和勇于付诸实践的行为品质融合而成。他是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卓越代表。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力前行的伟大灵魂。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中国的同时,世纪末思潮也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中国,并对当时及其后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其小说创作便留有世纪末思潮影响的痕迹。新感觉派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都市的“梦游者”形象,“战栗和肉的沉醉”,以及“中国式的世纪末苦闷”,都能从西方19世纪末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世纪末中国文学病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宏观和俯瞰的视角,对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状况作了一次回观和审视.对文学发展中呈现出的诸钏病态提出了尖锐的、中肯的批评,如文学对“道”的放弃,文学家中缺乏“思想者”,文学创作对“底层”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注以及女性文学内质的退化弱化等等,并对其产生的恶果及原因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指出文学家在面临危机与挑战时应有的姿态与选择,指出文学的生存发展除了受到社会外力的作用外,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9.
在"后期创造社三诗人"中,王独清对象征主义的撷取具有代表性,他这种文学创作偏好与中心人物投入革命洪流的实践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发展倾向,成为创造社发展历程中比较奇特的一个阶段。而对象征主义"趋向虚无的艺术"的不满和强调主观体验的写实文学观,维系着他无法忘情的"家国"关怀。沉迷于颓废派诗歌,却不忘家和国,披着世纪末呓语的外衣,内心却饱含现实的进取精神,看似矛盾的因素其实已被整合起来。也正是这种痛切的现实体验和深沉的社会感应,才为他后期迅速转向革命的现象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遵义科技》2009,37(2)
1 地震灾害知识 1.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答: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瞬间发生、破坏剧烈、监测预报困难、次生灾害严重、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公元600年12月16日,在甘肃天水与陕西陇县一带,发生1次强烈地震,造成严重的震害及社会影响。长期以来,对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确切震级、震中位置、震中烈度的认识存在分歧,对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不甚明确。秦陇地区位于南北地震带的北段,在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与青藏块体东北部的祁连断褶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对公元600年秦陇地震详细考证,对其发震构造进行探讨,对于评定秦陇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其未来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有关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发现一些新的可能与该次地震有关的佐证资料,通过史料考证及震害分析,推断公元600年秦陇地震震中应在天水陇县之间,更靠近陇县的陕西境内,震中烈度达IX度,震级6(3/4)级左右,本次地震极震区长轴方位大致与陇县-宝鸡断裂带相吻合。经过野外实地考察,综合分析认为,公元600年秦陇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固关-县功断裂带的八渡-龙尾段。  相似文献   

12.
农民反抗斗争是封建制运行过程中固有矛盾的具体体现。但农民斗争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中所志的历史作用也不尽相同。本试图从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及在此结构下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化心态等方面入手,揭示同期发生的农民起义之所以产生不同历史结果的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踌躇再三,终于写下了这样一个标题。踌躇,是因为怕把过分沉重的气氛传染给读者,影响读者寻求智慧、智谋的热情和积极性;终于写下,是因为我最终考虑到,读者需要的智慧和智谋,是把握全局的深谋远虑,而不仅仅是有关眼前得失的权术和伎俩。因此,就不能回避对事情本质和趋势的深层次分析,即使这种深层次分析显得过于冷酷和晦涩也罢,正像人的生物钟周期的低潮期一样,百年一遇的世纪末,也可能是地球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运转中的低潮期。人们往往把世纪末与灾难联系在一起,不是没有现象上的道理和联系的。特大洪水在世纪末的到来,我国经济在世纪末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批国有企业职工在世纪末分流下岗,改革和发展在世纪末进入攻坚阶段,似乎都在印证这种世纪末的劫难。难怪学术界屡次在发出“危机”的呼声;民间流传着“洪水大着呢,天气热着呢,困难多着呢”的顺口溜。但是,简单地说,世纪末的灾难不可变易,似乎显得过于单一和肤浅了。正如母亲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云南省1991年至2015年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灾害数据,分析地震灾害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证实了云南省地震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震级强度大,损失较严重,波及范围广的特征.同时经过分析得到了云南省地震灾害主要发生在中部、西部与东北部地区的分布特点.其次,通过运用岭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地震灾害对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产生了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随后,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政府投入的救灾资金以及地震发生的次数对云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根据计算的关联度大小进行了排序.最后,依据以上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能为云南省未来的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外贸摩擦频繁发生。通过对20世纪末日美贸易摩擦起因的分析,可以看出日美双方解决贸易摩擦的攻防策略,这对于我们制定我国的贸易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方麒麟 《科技资讯》2007,(10):63-63
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会造成地震灾害。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本文拟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中存在的若干个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震灾害资料及防震抗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地震灾害的基本类型、灾害的主要特点,结合银川市地震发生危险性的分析,提出了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罗马帝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帝国,首都罗马城被称为"永恒之城"。古罗马人创造了灿烂的罗马文化,为后人所仰慕。公元1至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盛世,后来,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关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因素,不一而足。后来,一些历史学家通过毒理学、生物统计学、考古学等各方面的研究,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铅中毒有着莫大的关系。1969年,一支考古队在英国南部赛伦塞斯特挖掘出一座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的古罗马人墓群。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散文经历了五四时期由传统"文章"向文学的散文转变之后,在20世纪末又迎来再一次散文观念的突破。它打破了短小、真实、单纯抒情等固有观念,增强了虚构和叙事成分,呈现出与小说融合的发展态势。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方法,分析了抒情散文中的叙事元素、散文与小说在叙事上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指出了叙事文学的发展是20世纪末散文繁荣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吕丽 《科技信息》2009,(10):335-336
本文拟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灾害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初步探讨了从地震灾害发生之前、发生期间和灾害之后三个阶段,图书馆应该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发生,减少地震灾害对学生和学校所造成的损失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