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粤北采荼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是粤北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粤北人民的文化艺术创造。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两百多年。采茶戏是综合艺术,包括有剧本、音乐、舞蹈、表演等等多种因素。采茶戏的革新,要全方位系统地进行,即所谓“综合治理”。第一是采茶戏音乐要认真保存、大胆创新。第二是注意心理上的“稳态症”。第三是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简介清初社会和文坛风气的基础上,以充分的论据,论析了廖燕的文艺批评观──“文即道”说、“愤气”说及“贫贱”说,是优秀传统的诗论文评的继承和发展,并分别论证其具有当时现实指导意义和历史借鉴意义。对廖燕在文艺批评史上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3.
廖燕(1644—1705),原名梦醒、字人也,后改字燕生、单名燕,号柴舟,韶州曲江(今韶关市)人。廖燕工诗善文,又能戏剧擅草书,是清朝初年享誉岭南的文学家。他终生不仕,厌弃科举八股、不满现实,“因屏去时文、筑室武水西,额曰‘二十七松堂’,闭户不出,日究心经史,疏食断烟澹如也。”(曾璟《廖燕传》)。廖燕著有《二十七松堂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曾刊行,并流传到日本。然因年  相似文献   

4.
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韶关从三藩之乱平复下来之后。与一位李姓知府有过一段交往。经考证该李姓知府是李复修,而不是李煦。李复修,康熙十六年(1677)至康熙十七年任韶州知府。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满清的统治心怀不满,这一点与廖燕相同。由于共同的政治倾向,他们很快成为知己,李复修对廖燕十分赏识,廖燕对李复修也十分感激。  相似文献   

5.
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三藩之乱时有过一次短暂的从军,时间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据考证廖燕那次从军参加的是反清的军队,从军的目的是为了希望能驱逐异族的统治。过去一直认为廖燕从军参加的是清军。其从军所寓的横浦宝界寺,位于今江西省大余县城內,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位于广东省境内。横浦是对江西大余等县一带的称呼。  相似文献   

6.
粤北采茶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解放前叫“唱花鼓”、“唱花灯”、“大茶”、“采茶”,由于它早期剧目多是“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故人们又称“三脚班”。解放后,民间艺人、业余剧团以及专业剧团大多采用“采茶戏”这一称谓,多年来相沿成习,渐统称为粤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起源于农村山歌、小调,后来发展为民间歌舞,进而又演变为采茶戏,可以说得上源远流长。长期以来,粤北采茶戏流行在粤北客家地区,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是,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和旧社会的落后影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一九三六年在谈到“新诗的进步”时,提到了当时正趋于繁胜的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新诗。他说:“近年来乡村运动的兴起,乡村的生活实相渐渐被人注意,这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及农村为题材的诗……”。但限于“杂话”的形式,他未及将这一问题引向纵深处讨论,例举的作者也只有臧克家一位。 实际上,应该承认“现代乡土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重要一“类”的客观存在,其萌生、发展和经历的曲折也需要向深处和细处讨论。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处在文化转型期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其国土和人口的绝大部分都在乡村,因此从理论上说应该有反映和表现乡村生活的诗作;第二,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考察,现代乡土诗的发展虽然距离应当达到的目标尚远,但毕竟有许多善于表现乡土诗人写出了许多广有影响的乡土诗。从新诗初期的刘半农、刘大白、何植三,到三十年代的威克家、蒲风、艾青、田间,再到四十年代的苏金伞、李季、阮章竞、贺敬之等,他们的创作展示出一条明晰的轨迹;第三,一九四九年以后,国内诗歌  相似文献   

8.
廖燕(1644—1705)一生为布衣。今韶关市区人。著有《二十七松堂集》传世,并传入日本印行。当今国内外部有学者在研究他的著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此《集》不乏思想性与艺术性圆满结合的佳作,奏出了时代精神和绚丽江山的真善美的旋律,揭露了封建主义社会的假恶丑的内涵,无怪乎受到了当世后代人的赞赏或诋毁。我想,喻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不无恰切的。廖燕生于清初顺、康年间。时值满族统治者率兵入主中原,打败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9.
《品读粤北》是一本全面阐释粤北文化的散文诗学作品。作者以散文游记的手法,从美学的角度去观察粤北的山水,以诗学的感悟去阐释粤北的文化。作品呈现的人文粤北意象、影像粤北意象、风度粤北意象和心灵粤北意象,展现了粤北文化的自然风情之美、人文哲理之美、文本艺术之美,表达了诗意的激情、理性的凝重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等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0.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毛泽东提出“新经济政策”,邓小平讲“主体与补充”,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代领导集体开拓、继承、发展、创新的思想轨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方针。  相似文献   

11.
学报编辑部曾汉祥主任一直致力于移民文化研究 ,关心粤北学术文化发展 ,1 994年参加过南雄珠玑移民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并参与《珠玑巷丛书》的编著工作 ;1 996年开始与法国远东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劳格文博士合作 ,进行韶关客家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于 2 0 0 0年出版了《韶州府的宗教、社会与经济 (上、下 )》 ,2 0 0 1年 6月应邀参展“百年撷英、传世藏典——— 2 0世纪广东学术文化图书展览” ,并被收入“聚万千粤人才气 ,展百年岭南风华”的“粤人文库” ,永久珍藏曾汉祥主编《韶州府的宗教、社会与经济》被收入“粤人文库”@隋…  相似文献   

12.
三代领导人的"德育环境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都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主张“大小环境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优化客观环境”这一辩证关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提出的“德育环境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都产生了巨大的育人效应,也清晰展现出一脉相承的继承与创造的理论轨迹。  相似文献   

13.
夏敏 《西藏大学学报》2006,21(2):104-108
文章从歌谣与宗教的关系入手,依据结构人类学倡导的二元对立原则,将西藏歌谣分为“主/客调适“”神/人一体“”圣/俗合璧”三个时段性类型,认为每一类型的歌谣都是该时段雪域口承文学的创造性成果,区别仅在于歌谣唱诵的文化关注不同而已;文章借此梳理了诗在民间社会发生、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粤北土话中类似赣语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北土话是分布于粤北山区的一群归属未明的方言土语,《中国语言地图集》称之为“韶州土话”。从共时的语言特征来看,粤北土话与周边的客、粤方言及西南官话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显然不属于上述各方言。粤北土话内部分歧颇大,但都具有一些类似级方言的特点,这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从语音、词汇和小称三个方面比较分析粤北土话与赣语的共同特点.并试图通过移民史来阐释这些共同特点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抽象继承法”上世纪60年代前后曾在学术界引起过强烈的争议,但作为一种哲学史方法,不容否定其提出的理论合理性。“抽象继承”与“批判继承”是从不同的层面讲文化的继承问题,在理论上并不相悖。进一步厘清“抽象继承”与“批判继承”的关系,将更加有助于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无理性的“继承”、“弘扬”上,也不可仅仅因其“失时”而一概否决。文化研究关键要深入地发掘传统文化外在形态下的隐秘结构,由此来审视、调整我们当下的行为策略。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把研究视角定位于日常生活层面,在系统考察中国人日常生活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二人关系”。孙氏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包括他的研究进路,对推进我们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曹州牡丹文化特点与运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河文化带对曹州牡丹的兴起、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曹州人、洛阳人养花、赏花、爱花习性的相似,与两地同在运河区域,民风习俗的整合不无关系。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曹州牡丹文化,这成为运河文化带上中华传统“花”文化融汇轨迹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8.
杨诚斋尝自言,早年学诗从江西派诸人,后改学王安石绝句而及于晚唐,晚年“忽若有悟”,摆脱前人,创为“活法”,而自成风格。类似的过程还见于陆游,他也曾自称初学诗,“但欲工藻绘”,中年以后,“渐若窥宏大”,至“四十从容驻南郑”,而忽悟“诗家三昧”,于是,屈贾李杜,历历在胸;天机云锦,随意剪裁。他们的成功之路,大体上都经历了始学一家,兼及各家,自成风格三个基本阶段,从而完成了由继承到创新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积累到超越的过程,是自我实现的基本过程,文学家、艺术家莫不知此。蒋士铨论诗不喜诚斋,但他却也走过了与杨诚斋相似的道路,有着较明显的变化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论述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宋末四灵、江湖派等宋代诗派对宋初 “晚唐体”派的艺术特征的革新及继承,探讨宋诗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粤北文化的彰显与韶关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正确理解省委、市委建设文化大省、加快文化建设的决策,具体分析韶关丰富的文化资源、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围绕韶关市“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从加大投入、体制创新、打响品牌、发展产业四个方面提出加快发展粤北特色文化,促进韶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