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西藏耗牛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淀粉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西藏耗牛的4上血液蛋白位点(Hb,Tf,Alb,Pa)进行检测,得出了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遗传变异性分析,引用6个其它耗牛品种Hb和Tf位点的基因频率资料,比较分析了西藏耗牛和其它耗牛品种的关系,并探讨了耗牛血液蛋白多态性研究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藏牦牛和黄牛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淋巴细胞短期体外培养法,并结合染色体G、C、Ag-NORs 显带技术,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西藏牦牛、黄牛的染色体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结果表明:西藏牦牛可分为山地牦牛和草地牦牛两个生态类群,但均应属于横断高山型牦牛;西藏黄牛在染色体核型、血液蛋白基因位点、以及体型外貌上与普通牛一致,为普通牛种.  相似文献   

3.
西藏野生谷子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核型分析表明,西藏野生谷子(187,189,190)栽培谷子北郊12号以及北京野生狗尾草的染色体组成的2n=18=14M+2sm+2st(SAT)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显示C一带,即着丝点带和随体带,按照Stebbins的核型分类,187为2A,其它四个材料为2B型,它们之间的在染色体臂比,大小及随体大小等方面仍存在的微小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牦牛(含野牦牛)的染色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分析研究了中国牦牛染色体的核型、G带、C带、Ag-NORs和SC的特征,并探讨了牦牛染色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苦参(Sophra flavescens Ait)。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为2n=18,核型公式为K(2)=18=10m+8sm,核型属“2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42%,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为2n=18=6M2+12M1。  相似文献   

6.
7.
龙葵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茄属植物龙葵染色体的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为6n=72,核型公式为K(6n)=72=72m,核型“1B”型。  相似文献   

8.
就产于甘肃甘南草原的豆科牧草歪头菜染色体的数目、核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其染色体数2n=12,分别由5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和1对亚端着丝点构成.  相似文献   

9.
糖用甜菜是新疆制糖工业的唯一源料,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因此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糖用甜菜染色体数早已研定,但核型研究在国内报导极少.本文对新疆推广的两个品种进行了核型分析,以供细胞遗传学和甜菜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续断菊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续断菊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为2n=18,核型公式为K(2n)=18=18m,核型属“1A”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了解西藏地区牦牛源沙门菌流行情况、分布情况和血清型种类.通过采集西藏全区七地市牦牛腹泻粪便,利用细菌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样品中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再根据血清特异性凝集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最后利用动物感染试验和动物组织HE染色法了解菌株致病性强弱.结果表明:西藏全区共分离出50株沙门菌,检出率为25.13%(50/199).其中,拉萨、昌都和山南三地分离率相较于其他四地较高,阿里地区分离率最低;血清型分型结果显示,共分离出B群、C1群、C2群、D群4种血清群,包含都柏林沙门菌、伤寒沙门菌、阿邦尼沙门菌等血清型共18种血清型.按血清群统计结果显示,4种血清群中,以D群所占血清菌株最多,为常见血清群;50株沙门菌种以都柏林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占所有菌株的20.00%(10/50);从各地区沙门菌分型结果显示,各地区所占血清群、血清型数量均不相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牦牛源都柏林沙门菌感染KM小鼠的LD50为0.368×108CFU/mL,属强致死性菌株;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牦牛源都柏林沙门菌可引起宿主全身性损坏,其中...  相似文献   

12.
从青海牦牛业的现状,发展的有利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青海牦牛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汉藏同根同源历史踪迹溯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家通过遗传Y染色体的对比分析,证实汉藏两民族同根同源,拥有共同祖先。本拟就这一重大发现,参考古人类学、考古学研究成果以及汉藏历史献记栽,试图全面展示汉藏血缘同脉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4.
西藏生态环境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地域面积广大,各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十分显著.在计算各县生物生产量(I)和社会经济系统对环境作用强度(S) 的基础上,将西藏自治区划分为6 个生态环境地区,并对各地区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海拔4,240~4,850m的西藏高山草原土中具有代表性的84株菌作为供试菌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及拮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中具有淀粉水解能力的菌株占86.9%,培养30d时,具有明胶液化,凝乳及胨化能力的菌株分别占供试菌的97.6%、22.6%及100%;供试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假丝酵母及青霉有抗性的菌株分别占58.3%、45.2%、28.6%及25.0%。  相似文献   

16.
临汾附近两种蛙类染色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对临汾附近两种蛙类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其中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4,包括12个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大于7.0)和12个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小于6,0).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2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的二部体染色体数目为2m=26,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3对,5对大型、8对小型染色体.与北京郊区同种蛙类染色体比较,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西藏维管植物种数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利用《西藏植物资源检索系统》对西藏地区的植物进行了以行政划分的县级为基本单位和以海拔高度作为因子的多角度统计分析,得出西藏植物种数分布的一系列特点。结果表明,大多数植物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带,低海拔地区植物种数相对较少;地区植物分布极不均匀,区域差异较大,绝大部分植物分布在土地面积较小的东南地区,而在中西部广阔地域,却分布极少;多数植物分布范围较窄。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空间分布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表征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特征的人口、产业、用地、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变量,提取了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特征的主成分,再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了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类型. 结论如下:(1)西藏自治区城镇化内容可归纳为7大主因子,援藏因子、消费因子、农业因子、自然因子、城建因子、二三产因子和教育因子,主因子体现了西藏自治区发展的特点;(2)2015年西藏自治区城镇化可划分为中心地服务型、农牧业生产型、二三产业发展型、援助依赖型、帮扶援建型、自然环境限制型和自然环境依托型等7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城镇化特征明显;(3)西藏自治区城镇化模式不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城镇化建设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经验.  相似文献   

19.
生态人类学是从生态学角度进行文化及其演化的阐释,把适应环境作为最重要的解释机制。文章梳理了西藏原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与成果,分析了其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应转变观念、约束行为、尊重当地文化,以确保西藏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常规方法研究西藏6个分布于海拔4,240~4,850m 的高山草原土的放线菌数量,对从6个土样中分离纯化所得的454株放线菌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84株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西藏同一土类不同土样中放线菌数量差异很大;84株代表性菌可分为9个属,链霉菌属(76.2%)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