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乙烯—1—辛烯共聚物熔融接枝马来酸酐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在双螺杆挤出机上实现了乙烯1-辛然共聚物(POE)与马来酸酐(MAH)的熔融接枝反应,实验表明,POE熔融接枝MAH的反应过程中伴随着交联副反应的发生;当MAH/DCP≥20时,体系中不产生凝胶,随着MAH/DCP比值的减小(DC用量的增加)凝胶含量增加,红外光谱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POE-g-MAH大分子的存在,此外,对POE熔融接枝MAH过程的机理进行了初  相似文献   

2.
HDPE固相接枝丙烯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甲苯为界面剂,研究丙烯酸(AA)在粉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上的固相接枝反应.红外光谱证实了该接枝反应。X光衍射发现接枝后的HDPE结晶度下降不多,表明接核反应发生在HDPE的无定区域和晶区表面或晶区缺陷上。实验还发现,随着引发剂用量、HDPE颗粒度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单体/聚合物比增加,接枝率提高。本研究制得的HDPE—g—AA,其接枝率可高达15.92%。  相似文献   

3.
聚氨酯/环氧树脂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制备和材料拉伸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聚乙二醇(PEG)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合成聚氨酯(PU)预聚体,与环氧树脂(EP)发生接枝反应,采用同步法制备接村互穿网络聚合物,用红外光谱分析接枝过程化学反应;研究了graft-IPNs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graft-IPNs的玻璃化温度(Tg)高于一般同步法制得的普通互穿网络聚合物。这表明接枝结构使PU与EP之间产生更加紧密的网络互穿;研究了接枝结构、PU预聚体含量对  相似文献   

4.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聚(苯乙烯—g—丙烯酸丁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线型氯甲基化聚苯乙烯(PS-CH2Cl)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P(S-g-BA)]。PS-CHCl是由PS通过氯甲基化反应合成,PS链上-PhCH2Cl的分布是统计均匀。建立了该接枝共聚物的纯化方法,纯化后接枝共聚物的接枝效率可达96.5%。用GPC跟了大分子引发剂在本体中的引发和接枝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反应速率对单体浓度呈一  相似文献   

5.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了聚四氟乙烯(PTFE)辐射接枝气相丙烯酸(AA)共聚物膜的表面和断面结构,并分析了膜厚与接枝率的关系,以确证PTFE辐照接枝气相AA的反应为扩散控制反应。还进一步测试了PTFE-g-AA膜的亲水性和粘接性能,探寻改性PTFE膜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丙烯酸甲酯(MA)、丙烯酸乙酯(EA)和丙烯酸丁酯(BA).用铈离子引发将其与罗布麻纤维接枝共聚。结果表明:当[Ce4+]为10×10-2mol/L、[H+]为8×10-2mol/L、[Mo]为12×10-2mol/L、40℃反应3小时可得最大接枝率。在本文实验条件下,单体反应活性顺序为MA>BA>EA。  相似文献   

7.
阻燃聚合物接枝率表征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一种表征聚合物表面接枝率的新方法研究聚合物阻燃性能与接枝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束预辐照方法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接枝,以基材单位面积上接枝单体的量来表征接枝率,对质量法和面积法表征接枝率进行比较,对其极限氧指数进行测定,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无引发剂存在时丝素蛋白纤维与烯类单体的接枝聚合反应.与四价铈盐引发的接枝聚合相比,无外加引发剂存在时的接枝聚合,可以获取高得多的接枝率和单体的接技效率.这种接枝聚合方法是丝素蛋白纤维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改性方法.接枝0.6%2-羟基-4-丙烯酰氧二苯酮(HAOBP)的丝素蛋白纤维,其热稳定性及紫外稳定性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力学性能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无引发剂存在时丝素蛋白纤维与烯类单体的接枝聚合反应,与四价铈盐引发的接枝聚合相比,无外加引发剂存在时的接枝聚合,可以获取高得多的接枝率和单体的接枝效率,这种接枝聚合方法是丝素蛋白纤维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改性方法,接枝0.6%2-羟基-4-丙烯酰氧二苯酮(HAOPB)的丝蛋白纤维,其热稳定性及紫外稳定性均得了到显著的改善,但力学性能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酸固相接枝聚丙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固相接枝共聚的方法,制备聚丙烯接枝丙烯酸(PP-g-AA)共聚物。讨论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界面剂等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固相接枝丙烯酸容易实现,接枝率可达5.8%,接枝物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PP-g-AA可明显改善PP-CaCO3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及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氯化聚乙烯接枝水溶性单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溶胀悬浮接枝共聚法,将水溶性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接枝到疏水性氯化聚乙烯(CPE)大分子链上,合成双亲性接枝共聚物。通过正交实验法探讨了反应条件(膨胀剂、单体、引发剂和分散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分散介质用量)对接枝率及接枝效率的影响规律,并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作分散介质,乙酸乙醋作膨胀剂的溶胀悬浮接枝体第。在回流温度和一定搅拌速度下,可实现CPE接枝水溶性单体AA、AM且接枝(效)率较高。最佳反应条件分别为:CPE-g-AA接枝体系:CPE/AA/BPO/EA/H2O=2/2/0.65/5/50(g/g/g/mL/mL),反应温度80℃;CPE-g-AM接枝体系:CPE/AM/BPO/EA/H2O=2/2/0.07/8/50(g/g/g/mL/mL),反应温度72℃。反应时间均为3h。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CH3O)3SiC3H6-O-O-C(CH3)3结构的过氧化物硅烷偶联剂,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膨胀计法测定了该偶联剂引发苯乙烯单体聚合的效果,发现其引发聚合的速率远高于未使用该偶联剂的苯乙烯样品,对参与聚合的玻璃纤维表面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证明了该偶联剂对玻璃纤维偶联,引发聚合并产生高分子链的接枝能力。  相似文献   

13.
淀粉-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接枝共聚反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玉米淀粉为接枝骨架,硝酸铈铵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醋酸乙酯(VAC)为接枝单体,进行了接枝共聚,研究了单体用量,反应时间,引发剂秀量以及两单体配比对淀粉甲基丙烯酸甲酯-酯酸乙烯酯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体和淀粉用量比为2:1,引发剂浓度4.5×10^-3mol/L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h,MMA和VAC重量比为6:4时,可得到较高的接枝效率和接枝率,用核磁共振谱对接枝交  相似文献   

14.
以过硫酸钾(KPS)-亚硫酸氢钠(NaBS)为引发体系,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甲基丙烯酸(MAA)为接枝单体,制得了具有亲水性与疏水性接枝支链交联明胶.用红外光谱确证了产物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当[KPS]=[NaBS]=6×10-3M,[MMA]=6×10-1M,Gelx-g-PMAA=4g,SL=4100,60℃反应5小时,接枝率G%及接枝效率E%均出现最大值.研究了此类两亲性接枝交联明胶的溶胀行为.  相似文献   

15.
以聚四氟乙烯(PTFE)为对象,在γ射线作用下,进行预辐照接枝气相丙烯酸反应.通过红外光谱(IR)表征,确认发生了含氟聚合物-气相有机单体的接枝共聚.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研究了PTFE在γ射线真空辐照作用下产生自由基浓度及特征,并用X-射线衍射仪测试了预辐照膜的结晶度变化关系,初步探讨了含氟聚合物-有机单体的辐射气相接枝引发机制,其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聚羟基戊酸-co-羟基丁酸共聚酯(PHBV)在氯苯溶液中的接枝反应工艺。结果表明: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与过氧化二苯甲酰(BPO)用量,反应温度显著影响接枝率(GR%)。在优化的反应工艺条件下,接枝率的置信度为90%的置信区间是(9.83±1.14)%,该值与实验结果(10.48%)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在氮气气氛下,采用熔融接枝反应,制备了一种低分子量聚乙烯-丙烯酸接枝共聚物,运用小角激光散射技术(SALS),对高密度聚乙烯/云母/接枝共聚物(HDPE/Mica/LMPE-g-AA)三元合金体系的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并从物理力学性能和流支性两方面研究了低分子量聚乙烯--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对高密度聚乙烯/云母/合金体系的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了聚四氟乙烯(PTFE)辐射接枝气相丙烯酸(AA)共聚物膜的表面和断面结构,并分析了膜厚与接枝率的关系,以确证PTFE辐照接枝气相AA的反应为扩散控制反应.还进一步测试了PTFEgAA膜的亲水性和粘接性能,探寻改性PTFE膜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甲基丙烯酸β羟乙基酯(HEMA)由(Ce~(4+)引发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AL)膜的接枝聚合,建立了接枝聚合动力学方程,研究了单体的溶解特住和扩散特性,结果表明:化学和扩散因素是接枝聚合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LDPE/NVP体系表面光接枝聚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一步法和二步法研究了聚乙烯薄膜表面的N-乙烯基吡咯烷光接枝反应,并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定性表征了反应结果。实验发现,光敏剂浓度对接枝率有一定影响;光还原时间增加,接枝率明显增加;聚合前期接枝率提高较快,反应后期增加慢;紫外光照射强度的改变会影响接枝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