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运用空间句法分析青岛市历史街区街道结构,核密度法刻画旅游要素分布特征,利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研究二者在不同尺度下的关联关系.研究发现:历史街区街道结构在不同尺度下具有一定差异,随着尺度不断扩大,整合度、街道密度高值核心区域向四周延伸,选择度由小范围高值核心区域转变为贯通各历史街区之间及内部的交通干道.不同尺度下整合度、街道密度与旅游要素分布关联程度存在差异,800 m尺度下关联性最高;历史街区与各类旅游要素分布相关性也存在差异,与餐饮类要素相关程度最高,与景点无相关性.选择度与旅游要素分布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2.
林草交错带作为生态系统过渡带,具有景观格局演替敏感、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粒度效应的研究、识别景观格局研究的适宜粒度是建立合理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 本研究基于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带-鄂温克自治旗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类型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粒度下各景观指数的时间演替特征,并综合信息损失法识别区域的适宜研究粒度,分析不同景观指数的粒度敏感性,为进一步明晰不同景观指数适用范围提供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带景观指数粒度变化特征可以分为Ⅰ型(随着粒度的粗化逐渐下降)、Ⅱ型(随着粒度的粗化逐渐升高)和Ⅲ型(先增加后下降的波动变化)指数,景观指数粒度效应敏感性差异显著,结合景观指数时空粒度效应分析和信息损失法确定区域景观格局研究适宜粒度为200 m,粒度效应的影响远远高于时间尺度对于景观指数变化趋势的影响,由此可见粒度效应对于景观指数应用的影响不容忽视,而根据景观指数粒度效应敏感性选取低敏感指数不失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手段. 本研究推荐粒度敏感性较差的景观指标TA、PAFRAC、AWMPFP、SHDI、SHEI、COHESION作为评价研究中的优选指标,而粒度敏感性高的MPI、MNN、MPS和IJI 4个指标在评价应用时要谨慎选取.   相似文献   

3.
基于最佳尺度的武汉市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RS、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分析景观指数随粒度的变化效应,确定景观最佳观察尺度,对武汉市的土地覆盖景观格局进行量化分析.对16个不同粒度的栅格图分别进行18个相关指数的运算,根据14个敏感指数确定最佳分析尺度为90m;选取了空间组成和空间构型两方面的指数,在最佳尺度下进行指数计算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是以水田、旱地和坑塘水面为主要景观类型的复合景观结构,优势景观明显,3种主体景观类型集中连片、分布广泛;建设用地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设用地和旱地的斑块密度大,平均斑块面积小,景观破碎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研究,对数字制图、土地利用调查、生态景观格局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进一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本文以扬州市广陵区为例,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为手段,对10种空间尺度下的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粒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斑块类型水平:随粒度增加,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呈现2种粒度效应:单调下降、无规则变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耕地3种地类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受粒度变化影响较大,随时间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差异不大;(2)景观水平: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的粒度效应随粒度增大而出现2种态势:单调下降、波动状下降,聚集指数对粒度变化较敏感,随时间变化表现出相似规律.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破碎度总体减小,斑块形状愈趋规则,景观各组分分配趋于均匀,景观的斑块多度和异质性也微弱增强,整体的景观格局稳定性得到改善.研究还发现,60 m的空间尺度是研究区范围内最适宜分析粒度.该研究为平原地区的快速城镇化区域精细合理土地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是一个复杂的地貌系统,发育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加上其独特的双层水文地质结构,导致了景观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给科学研究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对喀斯特景观进行空间识别探讨,寻找空间边界,有助于对喀斯特景观进行景观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研究以及景观评价、规划、保护和管理。文章以云南三大喀斯特分布区为例,以喀斯特景观的概念为基础,利用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寻找喀斯特景观空间边界。将喀斯特景观的空间边界概括为自然边界和景观交错带两大类型,表现为直线通道边界、弧形(环形)锯齿边界、不规则破碎边界三种形状,具有异质性与多样性、动态性与脆弱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核心三力要素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景观特征性、典型性、差异性、可靠性、全面性和主客观结合性的原则,初步构建景观旅游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评价体系,共选取25个指标(其中吸引力评价11个、生命力评价9个和承载力评价5个)并将每个指标划分为6个级,对AVC进行专项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景观可游度的计算与分析,将风景旅游地划分为4个不同类型,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差风景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以北京市郊区县延庆为例,进行了景观AVC与可游度评价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一级和二级可游度地区是在近期可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的主体功能区;三级和四级地区则应当将景观生态保育、资源保护作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目标.②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规划可以推进区域景观旅游的有序发展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1996年至2004年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为样本,借用齐夫(Zipf)参数和差异度、均衡度指标,对四川省入境旅游流规模结构的齐夫(Zipf)特征和差异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齐夫(Zipf)参数可对旅游流规模结构进行分段处理,并以此分析各标度区内旅游流规模结构的空间分布形态;对不满足Zipf法则的无效标度区内部结构只能借助差异度和均衡度指标予以完成,但由于该指标既不能很好说明旅游流规模结构的标度分段特征,又无法反映旅游流结构的空间分布形态,故只能在分析旅游流规模结构时对齐夫(Zipf)参数起补充作用;用Zipf参数和差异度、均衡度指标定量研究旅游流规模结构所得到的结果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从而证明了Zipf定律、差异度、均衡度指标均可作为旅游流规模结构分析的有效手段或工具,这对丰富旅游流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取狮城镇的一个正方形区域作为实验区,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尺度下景观多样性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半变异函数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随着尺度的增加,景观多样性程度也不断增加,另外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具有显著变化:在小尺度下不同多样性指数估计值形成的斑块比较破碎,随着尺度增加,景观多样性格局的复杂程度趋于简单,空间变化减少,估计值相同的区域连通性逐渐增强;不同尺度的最优拟合理论模型不同;4个尺度下景观多样性均具有弱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性只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基于景观格局的福州LUCC与生态安全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8年、2000年和2008年福州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破碎度、分离度和优势度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为指标,计算生态安全指数,评价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导致生态安全指数随时间变化,耕地、林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下降,由于建设用地面积扩大,逐渐...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北方传统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以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表征地表植被覆盖度,对土地利用数据和降水量、气温等气象数据两大类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1990—2010年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的相互转化,但占优势的仍是草地、耕地和林地,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研究期间,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植被覆盖度均有所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少.植被覆盖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降水呈减少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植被覆盖度与同期年均气温数据也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气温变化属于升温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降水、气温气象数据两种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因子的影响由于受政策和人类活动的参与而正逐渐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气候条件中,气温升高对植被覆盖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降水量因子在径流量充沛地区影响作用较弱,但在水源缺乏,人类活动干预较少农牧交错带西北地区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选取河南省18个城市224个乡村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1空间分析平台,采用集中化指数、经济—地理联系率、人口—地理联系率等指标,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从均衡度来看,河南省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均匀且各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乡村旅游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北部和西部,形成以市区边缘旅游带、山地景区旅游带、过渡区旅游带以及小规模旅游带等4个旅游地带.影响空间分布的驱动力主要有自然驱动力和人文驱动力,其中自然驱动力包括地貌、地形、河流等因素,而人文驱动力则包括经济、人口、交通、政策、高级别景区的辐射等.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有利于实现河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二鹏  邓渠成 《广西科学》2022,29(3):595-606
城市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是城市旅游规模的主要构成单元,分析城市旅游规模时空分布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区域内城市旅游发展格局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利用北部湾城市群10个城市2010-2018年的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的数据资料,基于熵权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法归一化计算旅游规模指数,通过变异系数、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I(Global Moran’s I)、引力模型定量分析各个城市的时空差异和空间联系强度,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北部湾城市群旅游规模指数整体上“西强东弱”,2010年、2013年和2015年城市旅游规模在空间上呈负相关、离散分布,2018年呈正相关、趋向聚集;(2)城市群旅游规模和内部联系强度整体上明显提升,形成以南宁为核心、北海为次核心、湛江为边缘核心的基本格局;(3)2010年排名前5位的影响因子是旅行社数量、铁路客运量、第三产业比重、人均GDP和高质量旅游资源数量,2018年排名前5的影响因子是城市交通密度、水路客运量、铁路客运量、人均GDP和航空吞吐量,城市旅游影响因子交互后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不同因子交互作用高于单因子作用。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城市旅游空间差异性持续存在,但差异性逐渐缩小,城市之间相互作用、联系强度逐渐增强,影响旅游主导因素由传统依赖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向交通通达度转变。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北部湾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和旅游资源配置,构建相对合理的城市群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孙勇  郭锐  陈劭锋  王丽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1):1943-1950
为揭示青藏高原旅游业空间选择的格局、过程与机理,运用标准差椭圆和缓冲区分析,讨论青藏高原地区产业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形成以西宁和拉萨为双核心发展格局,并随着时间发展沿双核连线形成西宁旅游带、玉树-昌都旅游带和拉萨旅游带相连的格局;旅游产业新创企业数随时间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住宿与餐饮业新创企业数量占比最高,其次是旅游资源管理行业,单纯旅游文化娱乐企业相对较少;青藏高原地区旅游产业集聚受到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环境的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围绕旅游景区开展,形成“景区—产业”因果循环累计的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旅游节点、旅游通道、城市旅游区3个要素入手,对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最佳布局模式是带状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地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空间结构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旅游空间发展相关理论,利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引力模型对山西省11个地市旅游业进行了竞争力和经济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具有显著差别,太原市、晋中市竞争力最强,且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最活跃.11个地市旅游竞争力与经济联系量排名具有很大契合度,太原、晋中居首,朔州、吕梁居尾.结合区域地理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提出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即核心旅游经济圈、晋北旅游经济带、晋南旅游经济圈.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通过收集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旅游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流发育不均衡.上海、江苏、浙江的流质指数明显好于其他省市,属于优质旅游流;其他省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差,属于低质旅游流.2)游客密度差异明显.上海的游客密度远远超过其他省市,处于第一梯队;江苏、浙江、重庆的游客密度指数一直在14之间,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份游客密度较小,处于第三梯队.3)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逐步缩小,旅游经济的集中度由38.018逐步降到33.032,从2002—2014年地理集中指数仅降低了4.986,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实现均衡化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以期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南阳市旅游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南阳市旅游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市"城市-旅游一体化"、"培育综合吸引力"、"文化强心、山水带面"、"城河互动、内外驱动"、"提升服务、强化集散"的旅游发展战略,确立了"一心、一带、两圈"的旅游空间布局及其发展思路,旨在指导南阳市区旅游业科学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field survey,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ystematically,taking Chengdu as an example. These factors includ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 leisure tradition, tourist market &traffic, tourist resource,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Among them,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 leisure tradition and tourist market & traffic are prerequisi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which have an impact on tourist's consumption level,consumption custom, operator's investment ability, tourist destination distribution and scale; Tourist resource,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rural tourism are restrictive conditions affecting character and distribution of rural tourism;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is of importance for expansion of scale and popularity of regional rural tourism, meanwhile, operators'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includes investment scale and operational strategies, and for operators from the outside, location selection is included additionally. All these decision-making behaviors are subjectiv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近距离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强,环城游憩带这一新的旅游空间模式应运而生,而环城游憩带中游憩地的空间拓展也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以北方滨海城市———大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5处游憩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MapInfo制图软件工具分析并建立旅游地综合性评估模型,从游憩地空间拓展、类型与等级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大连市游憩地空间拓展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市游憩地的空间拓展呈现以下4种规律:一是呈现出"广布+集聚"的特征;二是呈现"市内运动休闲,市郊观光游览"特征;三是游憩地建设基本符合距离衰减规律,而运动休闲游憩地在北部腹地出现了"反距离"现象;四是游憩地分布受地理区位限制.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秦岭北坡旅游度假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秦岭北坡旅游度假带的规划思路.秦岭北坡旅游度假带的开发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交通建设,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