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转炉炼钢废钢比为了提高转炉废钢比,现已研制出K-OBM法(燃烧部分一氧化碳和充分利用燃烧热)和KMC法(用氧燃烧嘴预热废钢或者向熔池吹入煤粉的办法补充热量)。废钢比为30%~50%时应使用KMC法。最近,加拿大和德国将过去的5座平炉改造成转炉,并...  相似文献   

2.
鞍钢炼钢生产工序节能方向及有效途径(1)提高废钢比,进行多吃废钢的技术研究,降低吨钢综合能耗;(2)实现铁水保温措施,提高人炉铁水温度;(3)实现转炉生产的自动化高水平,如在三炼钢厂对3号转炉实现动态控制炼钢,每炉缩短炼钢时间4~5分钟,年创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转炉能耗和提高废钢比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完全能耗观点探讨了同样条件下各种炼钢方法的能耗状态,并指出了转炉降低能耗的主要途径。介绍了转炉燃料的选择,热利用系数及大幅度提高废钢比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4.
结合我国目前炼钢发展实际水平和趋势建立了多目标决策模型,在炼钢工序用多目标规划法探讨了炼钢法构成的优化方案。当废钢量达到钢铁料构成量40% ̄45%,则电炉钢比宜控制在20% ̄22%。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石灰石代替石灰炼钢的新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石灰石代替石灰转炉炼钢的可行性,结合热力学分析,建立了CO2与[C],[Si],[Mn]和[Fe]反应的基于吉布斯自由能的分配模型.根据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求解线性方程组,得到不同石灰石替代比例条件下的各种物料消耗,确定了石灰石最大替代比,并重点研究了转炉煤气成分和产量的变化,最后考察了石灰石炼钢的成本.在本研究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可以在转炉中使用石灰石炼钢,石灰石最大替代比为71%;随着石灰石替代石灰比例的增加,废钢消耗降低,CO2体积分数降低,石灰石炼钢的成本逐步下降,吨钢铁水消耗提高,CO体积分数增加,转炉炉气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自动获取废钢分组份的重量数据,基于RFID定位技术设计开发了废钢分组分自动称量系统,该系统目前在南钢第二炼钢厂废钢配料间调试成功运行,提高了废钢组份及重量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了转炉副枪二级的"碳、温"命中率,满足了自动化炼钢对废钢的要求,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减轻了废钢配料间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为未来废钢配料间全自动配送废钢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废钢铁的回收物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金属平衡原理,按照废钢铁产生的三个来源,通过引入废钢生成率,建立了废钢铁的三种生成模型返回废钢生成模型、加工废钢生成模型和折旧废钢生成模型;通过引入废钢比和废钢单耗,建立了炼钢用废钢消耗量模型.利用以上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废钢生成量和消耗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国外底吹氧气转炉有所发展,它是炼钢工业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之一。据了解,国外采用底吹氧气转炉炼钢与顶吹氧气转炉比较,在钢的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还具有多用废钢百分之二十、金属收得率高、烟尘少等优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底吹氧气转炉对于现有的平炉、底吹空气转炉和侧吹转炉的技术改造有着现实意义。底吹氧气转炉的厂房不象顶吹氧气转炉那样高,利用原有的平炉或底吹空气转炉的厂房、吊车等,很容易改为底吹氧气转炉,大大地节约了投资。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含铁尘泥有效成分的资源化利用——用于转炉炼钢,考察铁碳球的使用对炼钢指标的影响以及经济效益。理论和试验分析表明,含铁尘泥制备成铁碳复合球团后完全可应用于转炉冶炼,并能促进化渣脱磷;也可作为炼钢终点的降温剂。铁碳复合球团的使用可以替代部分废钢,在适量使用的情况下,对工序的最终成本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含铁尘泥有效成分的资源化利用——用于转炉炼钢,考察铁碳球的使用对炼钢指标的影响以及经济效益。理论和试验分析表明,含铁尘泥制备成铁碳复合球团后完全可应用于转炉冶炼,并能促进化渣脱磷;也可作为炼钢终点的降温剂。铁碳复合球团的使用可以替代部分废钢,在适量使用的情况下,对工序的最终成本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0—2016年间,共举办七次全国冶金类高职院校"转炉炼钢工"职业技能大赛。根据大赛考核内容作为指导,该文主要对《转炉炼钢生产》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内容大体分9个部分:转炉炼钢工作主要工作内容、转炉炼钢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转炉炼钢原料、转炉炼钢基本任务、转炉炼钢工艺制度、炉衬维护、Q235B钢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转炉炼钢仿真模拟操作、常见钢种冶炼标准:Q235B钢、Q195钢、16Mn钢的冶炼标准。以此指导冶金技术专业《转炉炼钢生产》课程"教与学"工作。  相似文献   

12.
刘勇 《科技资讯》2012,(15):90-90
转炉炼钢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炼钢技术,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世界采用转炉炼钢的方法的企业已超过90%。因而,转炉炼钢新工艺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转炉炼钢静态控制是动态控制的基础,准确的静态控制对于改善动态控制质量、提高终点命中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案例推理方法建立了转炉炼钢静态控制模型,计算了吹氧量和冷却剂加入量;并将因果关系分析用于案例属性的确定,增强了属性选择的有效性,降低了模型计算的复杂度.对一座150t转炉的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因果关系分析能够有效地确定案例属性,基于案例推理的转炉炼钢静态控制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LD 转炉炼钢法是目前世界上的主要炼钢法。底吹氧气转炉问世后,由于加强了熔池搅拌,改善了转炉冶金特性,因此促使顶吹和底吹的技术合并,以兼其长。国内外已有改顶吹转炉为顶底吹转炉的趋势。但改顶吹为顶底吹亦要解决底吹介质来源、底吹构件、严格管理等问题。目前我国某些中小型企业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一时难以达到,可探讨采用基本接近顶底复合吹炼冶金特性而设备不太复杂,操作又较简单,可改善 LD 技术经济指标的旋转氧枪转炉炼钢法。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具有非线性、大时滞、不确定特性的工况复杂的转炉炼钢过程建模与控制问题.针对传统的控制方法控制效果差、精度不高,难以达到期望结果的问题,结合RBF神经网络的特点,提出用基于混合编码方式的混合遗传算法训练的RBF神经网络,同时优化网络的结构和参数,并利用RBF神经网络建立转炉炼钢静态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在线调整和学习的功能,比传统模型具有更好的计算精度和适应能力,为提高转炉冶炼过程的控制精度给出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转炉炼钢法,即双排氧枪转炉炼钢法。文章着重对它在动力上的优越性和在方法上的合理性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两个式子用来计算熔池水平方向上的平均流动速度和上排氧枪的适当倾角。双排氧枪转炉炼钢的实践巳经表明对造渣、喷溅.钢质和操作等都有显著改进,说明它是一种强化吹炼的操作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鞍钢炼钢生产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转炉炉龄,实现转炉三吹二以至阶段性三吹三作业,把转炉炉龄稳定在1000次以上,以便使转炉稳产、高产,保证炼钢生产技术向高水平迈进。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把大型转炉炉龄攻关列为主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石灰石分解机理的分析,研究了炼钢过程中利用石灰石代替石灰进行造渣时炉内富余热量的变化,发现当采用全部石灰进行冶炼时,铁水加入比(质量分数)可达到86.1%左右,随着石灰石加入量的增加,废钢比降低,吨钢富余热量减少,石灰加入量降低.若全部采用石灰石进行造渣,铁水比最高可达到97.0%.在此基础上,利用60 t转炉研究了炼钢过程采用石灰石完全代替石灰进行造渣炼钢的冶金效果.实验发现:与采用石灰造渣炼钢相比,当采用石灰石进行造渣炼钢时,吹炼至4 min时的炉渣TFe质量分数为21.87%,碱度为1.22;随着吹炼时间增加,炉渣TFe含量降低,碱度上升至3.0以上.炼钢过程脱磷更加稳定且脱磷率提高了2.6%;平均终渣碱度为3.52,能满足冶炼的脱磷要求;渣量大幅度降低,从而降低了钢铁料消耗;吹炼时间略有延长,终点熔池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为调整炉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转炉炼钢知识发现的特点,采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分析,应用数据清洗、标准化及离散等方式对转炉炼钢生产数据进行预处理,以炼钢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知识发现的条件属性,以转炉冶炼终点控制目标作为知识发现的决策属性,建立了基于粗糙集方法的转炉炼钢知识发现模型,实现转炉炼钢生产知识的自动发现、获取和规则提取。以转炉冶炼终点钢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做为知识发现的决策属性,采用210 t转炉炼钢实际生产数据进行模型的应用测试,结果表明提取出的铁水硅含量、铁矿石质量、氧气消耗量等影响因素对转炉冶炼钢水终点温度存在重要影响,且模型提取出的转炉炼钢终点钢水温度知识规则与现行转炉炼钢现场的变化规律一致,证明基于粗糙集方法的转炉炼钢知识发现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具有非线性、大时滞、不确定特性的工况复杂的转炉炼钢过程建模与控制问题.针对传统的控制方法控制效果差、精度不高,难以达到期望结果的问题,结合RBF神经网络的特点,提出用基于混合编码方式的混合遗传算法训练的RBF神经网络,同时优化网络的结构和参数,并利用RBF神经网络建立转炉炼钢静态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在线调整和学习的功能,比传统模型具有更好的计算精度和适应能力,为提高转炉冶炼过程的控制精度给出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