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中的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人对美的一种主观体验。美感过程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感受、体悟、认识过程。无论艺术美感.还是科学美感,都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科学美感指人们在科学领域里,在客观对象审美属性刺激下所产生的以情感愉悦为主调,同时伴随着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现的重要动力之一:科学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美学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具体的感性上的美。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科学之美 ,大多数人则不易感受到。这是因为科学之美与艺术美仍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美。从美学的角度来分 ,美有两个特征显著的不同层次。一个是事物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美 ,这种美是外在的、易感受到的 ,如美的自然景色 ,美的音乐 ,美的雕塑、绘画、建筑物 ,以其形象、声音、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 ,唤起那些观赏者主体内心中的和谐共鸣 ,产生美的享受。第二个是事物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理性美 ,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美 ,它虽然要通过感官接受…  相似文献   

3.
论直觉抽象     
从对抽象概念的分析出发,引出逻辑抽象和直觉抽象两个概念,进而把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具体化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得出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即一切事物都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由此以新的哲学观念更深刻地解释了两种抽象及其二者之间的根本联系与区别,接着深入讨论和阐明了直觉抽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心理生理机制,使得直觉抽象的思维形式具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审美对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美学原理》和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叶朗教授提出"美在意象","不存在外在于人的美",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美与美感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主体的审美体验",可他又用现象学悬搁的方法存而不论,这样叶朗教授所构建的现代美学体系就必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因而是不符合审美活动实际的。马克思的审美对象论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对象论。客体和对象都是外在的,它们都具有可能或现实的"使人愉快"的审美性质;审美活动是由对象自由悦人的感性形式引发审美主体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5.
异态美浅析     
世界无疑是由真、善、美、假、丑、恶组成的。但世界并不单纯。很多时候,有些事物常令人难以下结论。异态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它与优美不同,优美是善的和谐形式,而异态美是恶的和谐形式;它与崇高不同.崇高的内蕴是善.而异态美的内蕴是恶;它与丑不同,虽然内容都是恶,但丑的形式是不和谐的,而异态美的形式是和谐的。  相似文献   

6.
化学中的形式美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美是在化学科学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对客观自然界(化学研究对象)规律的揭示,是实现人的自由创造而显示出的人的本质力量。化学美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化学科学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美:一种是事物的外在形式美,它通过各种形式因素(色、线、形、声、质、味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鲜明的可感性,是一种感性之美;化学科学中更重要的还存在着事物的内在形式美,这种内形式即是抽象的“内容的结构形态”,又是一种科学理性之美。本文探讨了化学科学中存在的和谐、对称、奇异、简单等内形式美。  相似文献   

7.
美的规律是真善内容与完满感性形式统一的规律。凡事物合此规律者,它就美;凡人按此规律塑造,其产品也就美。这是总原则,它适合于一切事物的美。但是,美的规律总原则又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它是总结各类事物美的规律的一般特点所形成,在具体事物中,美的规律的具体表现又是复杂多样的。如果以内容形式这两个因素在其统一体中的地位及其对美的影响为依据,那么美可以分为侧重于内容、侧重于形式,以及内容形式高度统一三种类型,美的规律在这三种类型中的表现都不相同。为了认识美的规律具体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下面略作剖析,看看它的三种主要形式具体特点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美是超验的,也是先验的,在人的心灵中存在着美的先验的图式,美的本质是超验世界中的觉明,在人的心灵中也存在着觉明,美感存在于超验的美境界中,美是超验世界向经验世界的展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提出新的哲学观念即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一切存在都是按照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体的方式存在着;感性形式是以具体而丰富多彩的方式表达着它的内在理性形式,而理性形式是以抽象而单纯威严的方式支配着它的外在感性形式;二者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接着对常见事物、微观粒子、宏观物体、真空进行考察和分析,得到并展示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存在方式,同时佐证了世界存在方式基本原理.进而得出物质和精神也是依存体,遵循世界存在方式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0.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与功能美首先表现在功能审美与人的精神占有的契合。室内设计所具有的功能美把科学技术、社会前进的目的性直观的以视觉感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因而对功能美的观照就成为人们对先进技术、社会进步的一种感性和精神的占有。室内设计的功能美是通过人与物的关系体验使人感受空间环境的场所精神和氛围的。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习俗,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价值观念等反映在室内设计中;  相似文献   

12.
美是美感的表层化,形象,耳目化,美感是美的深层化,抽象化,心化,形象的美来自抽象的美感,两者以气韵为中介,分居审美流程之表层与里层,美与美感的关系。当由审美流程及其中介来定位。  相似文献   

13.
张志红 《科技信息》2010,(35):I0290-I0290
数学不仅教会人们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它的美又内蕴于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与思维表达。本文以数学美学认识为基础,对数学的美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与探讨,对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给予指导与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4.
虽然马克思高度重视感性的人和感性的世界,但他并没有停留于每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件。因为具体的人和具体事件在理论上无法言说和表达,其言说和表达势必经过理论的抽象和概括。因此,在马克思哲学中,感性的人和感性的世界已成为普遍概念,感性的人对感性的世界的能动变革,也已成为普遍的哲学问题。马克思所做的工作,就是对感性实践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5.
<正> 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是科学研究中的有力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它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方法是进行科学抽象的一种思维方法,也就是撇开客观对象的其它一切特性,只抽取各种量、量之间的关系和量的变化等,在抽象的纯碎形态上进行推导和演算,去揭示客观世界的量的规定性的方法,它是理论思维和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科学研究中,必须使教学形式和具体的客观现实内容相结合。这是科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但是,数学方法与其他自然科学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决不能为其他科学方法所代替。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考察分析了义山诗用典的心理动因,初步考察为仿同心理,存异(现异)心理、自我卫护心理,异代的美感共鸣心理心理四种主要心理动困,文章后部粗略分析了中国传统诗歌这些用典心理心因产生的文化内因,认为社会阶段发展的滞后,使现实中文人命运与历史人物有惊人相似处,从而出现文人仿同心理的发达;社会对人权的轻视使自我卫护成为必要;社会制度恒久不变使文化哲学无质的飞跃,积淀成文人的崇古心态,创伤上形成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引起对事类征引(用典)的重视;对美学术质性问题认识的停滞发展,使异代美感共鸣成为可能,并促使文人用典故再现感受到的古人已体验到的美感境界。文章认为,用典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了古诗走向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走向狭路。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美学的角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去考察,人都有一种本能对美的事物、形象、品格的审视和感受的心理需求,既然着装心理有求美的成分,那么就需要对服饰美标准进行审美观照,建构人类理想的着装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和“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审美的、带有诗意的活动,并依此预示了现代以后美学研究从抽象议论的“美是什么”到感性描述的“审美如何”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美的事物离不开形象。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多种多样的形象美,教学时把握教材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产生美的丰富的联想,可使他们获得美感。  相似文献   

20.
虽然马克思高度重视感性的人和感性的世界 ,但他并没有停留于每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件。因为具体的人和具体事件在理论上无法言说和表达 ,其言说和表达势必经过理论的抽象和概括。因此 ,在马克思哲学中 ,感性的人和感性的世界已成为普遍概念 ,感性的人对感性的世界的能动变革 ,也已成为普遍的哲学问题。马克思所做的工作 ,就是对感性实践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