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散文因其独特的个性与高尚的品格,呈现出不同凡响的飘逸与洒脱风格。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行云流水般的散文创作,无不潜移默化的受了庄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楚冬玲 《科技信息》2007,(15):139-139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文学成就世所罕匹,尽人皆知。然其在书画方面的成就,也是闻名当世,泽被千载。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文学生涯历来引人注目,可以说他是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在其生前就流行于世的《和陶集》就是其中之一。但现在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它。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再认识。苏轼和陶诗是苏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由早期诗歌的豪放风格向后期诗歌的平淡风格转变的最明显、最集中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人们早已普遍认识到苏轼的文学创作给后世寂寞的文人所带来的长时间欣喜,然而,学术界却并未像我们认识苏轼的文学成就一样去正确估价其丰富而深刻的创作思想,他所提供的原创性文艺理论资源也未得到有效利用。这种状况,无论对于苏轼本人抑或对于后世读者,都是不公正的。从现代写作学的角度观察,不难发现,苏轼在其一系列诗词文章特别是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艺创作思想。主要包括作家修养论、创作目的论、艺术构思论、文本和谐论、作品风格论。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6.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经历了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在文学上却是一位获得丰硕成果的作家。苏轼开创了以豪放为主调的多样风格,在词史上是一次重大革新。他对词的革新是多方面的。1、内容、题材的扩大。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他不但用词写前人惯写的传统题材,而且用词抒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等,空前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2、意境、风格的创新。3、形式、音律的突破。他把词当成与诗相同的言志抒情工具,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宁可突破现成的律度而予以创新,决不为音律而牺牲内容。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诸方面展现的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而又全面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且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在《东坡乐府》中保存下来的三百多首词,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词的出现,标志着词这一新型文学样式,于柳永之后,再来了一次更新、更彻底的历史变革。苏轼以前的词人,他们的认识局限于“词为诗余”,乃文人末技,不过佐歌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苏轼的军事体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苏轼的军事体育思想是针对当时外患频仍、统治秩序不稳定,急需加强军事力量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他在任地方官时推行了“肃军纪”、“教战守”、“训兵旅”等强军措施,对于巩固边防、稳定社会秩序均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指出,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注重体育锻炼,骑术好、射术精,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文章爬梳宋以来历代文论家的评述,指出了苏轼以他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和独到造诣对辽金元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宋的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成就卓然,而且具有比较全面的法治思想。他洞察到北宋在法治方面的弊病,通过对传统法治思想的分析,结合自身政治实践,提出了任人与任法并举、知人信使、严于吏治、法当循时而变、因法以便民、礼本法末、刑德相济等观点。苏轼的法律观点在今天仍不失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时期始,许多诗人都纠结在文学与政治如何平衡的冒险中,并因此形成了一种充满博弈色彩的文学特色,最终影响了创作所可能达到的高度。本文以苏金伞的诗歌创作为例,通过对他早期在乡土精神展开抒情与描绘时总是不自觉地掺入革命话语,在文艺为政治服务要求写作一体化时又力图呈现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在晚期重获写作自由时却不再介入现实等现象的分析,察看一个诗人在文学与政治的不平衡中找寻新的艺术支点时诸种微妙且具有冲突性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其文学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志在行其所学”的苏轼,其葬郏之选中也隐含着人生思考。首先作为事件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经由苏辙提议、苏轼首肯,因苏轼去世未果,最终由苏轼之子遵照苏轼遗嘱,在亲友帮助下相地卜兆而定,客观上是由于政治形势不利、经济状况拮据等原因所迫。其次作为观念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主观上是由其诸多政治、社会与历史观念等原因所致。最后葬郏之选的哲学意蕴。结合苏轼的哲学思想,可知其葬郏之选过程中的诸多观念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苏轼<论语说>是其身处人生逆境之中完成的重要经学著作之一,他自己十分珍视.正如他把黄州、惠州、儋州之贬视为"平生功业"所在一样,完成于黄州、定稿于儋州的<论语说>,是他对<论语>"蕈思""深念"的自得之作.他对孔子思想的阐释,不受传注成说的约束,注重根据自己的认识体会直取本意,故能"时发孔氏之秘".毫无疑问,贬谪时期所取得的经学成就,是苏轼平生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邓小平突破了毛泽东关于民主的理论,将政治民主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对于政治民主的认识和追求,贯穿于他政治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体现于他对民主建设的论述和实践:政治民主化的提出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理论的发展;推动政治权威的转变,促成干部制度的改革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重构各政治主体的权力和权利关系是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以党内民主化推进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路径选择;以制度、法律建设作为政治民主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中国文坛的旷世奇才,一生坎坷多难。在曲折如梦的人生中,他没有沉沦,反而以其达观和智慧显示了自己的绝世才情,在逆境中创作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坛首屈一指的地位。本文试从分析苏轼的AQ(逆境商)着手,通过研读苏轼在贬谪时期的作品来探讨苏轼如何在逆境中打造成功人生。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嘉祐制策、王安石变法和元祐更化三个时期表现的政治立场有很大变化,其政治命运也随之跌荡起伏,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包括家学及时代氛围的影响、被科举所累及其本人的忠君爱民思想等。但其所有的政治主张和表现都应归结为忠君爱民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7.
试析十三世达赖喇嘛新政改革的措施及其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两度逃亡中,对外部社会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切身的体验,并深切意识到对西藏现行的政教制度进行一番改革以求新图强的迫切性。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十三世达赖喇嘛在回到西藏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西藏传统的政教制度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革新。尽管由于新政推行者本身的局限性和西藏社会的传统惰性等各种原因,使这一旨在求强图变的新政改革运动终究没能在西藏社会全面展开而中途夭折,但毕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得西藏社会开始出现一些顺应时代发展的新鲜事物和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人生     
人生短促,如何才能使“生年不满百”的一生更加丰富且具有意义?人生多变,除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演变之外,还有顺逆交替、祸福无常的人事变迁,如何才能在变化莫测的一生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苏轼一生中既遭遇了宦海中的大起大落,也经历了人事上的悲欢离合,他究竟是如何对待人生的呢?本文从立足于性情的道德观、重视实践的认识论、愉快的生活态度、平易近人的智者、苏轼的精神家园等五个层面对此加以论述,并指出苏轼对后人有着巨大的的启迪,有助于后人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  相似文献   

19.
"乌台诗案"后,仕途上一帆风顺的苏轼被贬黄州。精神的困顿,生活的贫穷,心灵的抑郁,使他转向了宗教,渴求在禅宗里安顿心灵,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苏轼接受禅宗的"明心见性","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五蕴皆空","心无所住","人生如梦"等义理,并将它们与儒道两家融合一体,"浩然不见其涯也"。在黄州,在赤壁,苏轼用他的如椽之笔写下三篇赤壁词赋,深刻体现了他对禅宗的认知和体悟。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词中蕴涵着非常丰富深厚的感情。他用大手笔写社会人生,写山川景物,写今古感怀,词作中充满着豪情;另一方面,苏词中也不乏柔情。他的离情词尤其写得韵格婉媚、一往情深;在表现男女恋情和少女、少妇闺情方面,苏词充满柔情,在缠绵中勘破人生。豪爽开朗的性格、挫折多舛的个人经历、儒家道家和禅宗里积极的思想内涵则是他词作的丰富深厚感情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