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6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是贵州“贵大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一种复配杀菌剂.为了掌握该产品的防治效果,特于2005年6月14日-7月14日在何坝乡水河村进行了本试验,其结果表现为6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防治辣椒褐斑病效果达90.8%,且比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2.
鸭肝宁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口服制剂“鸭肝宁”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攻毒试验只保护率达84%,在临床试用中保护率达85%,仅次于鸭传染性肝炎卵黄抗体的防治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1974年早、中秋蚕,我们用250倍“板兰根”液对家蚕中肠型脓病、血液型脓病和卒倒病进行了添食试验,结果用于防治中肠型脓病的结茧率达82.5~92%;用于防治血液型脓病的结茧率达80~92%;用于防治卒倒病的结茧率达77.5~86%。说明,“板兰根”具有良好的消灭病毒和杀菌作用,是防治家蚕病毒性病和细菌性病的良好中草药剂。而防治病毒病的效果又尤于细菌病。用250倍“板兰根”液喷在桑叶上立即给蚕吃,蚕儿欲食欲旺盛,无异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小叶斑病是为害秋玉米的重要病害。据我社1972年调查,秋玉米小叶斑病株发病率达100%,叶发病率也在97%以上,大叶斑病叶发病率也在30%以上,合计发病指数在40~50之间,严重的达88.14。“两病”损失率估计在20~30%左右,严重的达50%以上。这是当前影响我社秋玉米产量的主要障碍。为摸索玉米大、小叶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途径,我们于1972年10月中下旬组织部分大队、生产队植保员对玉米叶斑病发生和防治情况作了调查,现将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5.
据襄阳县农科所试验,“灭蜘灵”除了杀伤红蜘蛛外,因辣蓼子含有核酸降解物,所以还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叶片浓绿的作用。通过大田试验鉴定,“灭蜘灵”防治红蜘蛛效果达93.65%,室内试验可达97.43%,比“1605”、“1059”化学农药效果显著,并能兼治棉蚜、钻心虫,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现将生产“灭蜘灵”的方法和使用浓度简介于下: 1.原料:黄楝树枝叶,辣蓼子,草木灰(主要用来调节酸碱度)。  相似文献   

6.
井冈霉素是一种防治水稻纹枯病极为有效的新型农用抗菌素。我省从1974年4月份开始土法生产井冈霉素,并在大田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到现在仅仅25个月多,在短短的时间里,我省就有50个县市,200多个点开展了土法生产和试验,防治纹枯病的效果普遍都达80~90%以上,一般每亩增产达30~40斤,高的每亩增产100多斤,增产率达10%左右。从省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应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是完全肯定的,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的微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7.
由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学研究所和浙江省缙云天马药物保健厂联合生产的“速效多功能药物鞋垫”,对脚癣(脚气)的主要病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有很强的抑菌作用,治疗脚癣有效率达80%,防治脚汗、脚臭有效率达95%,药效可保持三年。深受全国市场欢迎,已行销28个省市,被人们喜称为“科学鞋垫”。图为该厂工人在加紧生产。  相似文献   

8.
高风海 《甘肃科技》2009,25(16):150-151,168
云杉落针病是由云杉散斑壳菌引起的,经过几年连续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该病的发生规律,侵染高峰期为5月下旬-6月下旬。采取的防治措施有:(1)林木检疫:通过检疫防止疾病传播蔓延;(2)营林技术:通过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松土除草、合理施肥、幼林抚育和间伐、更换树种等可控制该病害的蔓延;(3)化学防治:用多菌灵防治2~3次,效果达90.7%;用安林Ⅰ、Ⅱ号烟剂防治2-3次,效果达84%以上;(4)综合防治:要以营林技术为主。辅以杀菌剂防治。通过剪病梢加喷农药,防治效果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地的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锈病重新抬头,白粉病发病面积扩大,赤霉病在不少地方流行,麦蚜发生量加大,这“四病一虫”已成为小麦增产的严重障碍。因此,要夺取小麦丰收,就要把握关键时机,加强有效防治。 纹枯病。掌握分蘖末期株率达5%,拔节期病株率达20~30%时,亩用5%井岗霉素150毫升,或用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兑水70~100公斤喷施茎杆基部,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横村公社开展“两查两定”防治水稻病虫害已有五年的历史,一九七○年三化螟第四代发生时,在横村地区农技站的具体指导下,采用“两查两定”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全社8660亩晚稻,节省农药成本达3178元,而白穗率下降到0.1%以下。如联中大队晚稻1614亩,“两查两定”后,需防治的仅260亩,只用1605乳剂52斤,节省农药成本574元,首次尝到了“两查两定”防治病虫害的甜头,从而提高了干部群众对搞“两查两定”防治虫害的认识。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近几年来,横村公社认真总结“两查两定”的经验教训,使  相似文献   

11.
一种无毒、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多抗炎”,在浙江省农科院微生物所研制成功。这种新型农药对防治瓜果、蔬菜的常见病,如立枯病、白粉病、交霉病、茎枯病、枯萎病的效果达95%左右,对防治大、小麦锈病、水稻纹枯病也有很好的效果,还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病力。这是一种采用科技讲变而成的高产菌株。经浙江医科院的毒性试验,证明是一种无毒性的产品,可以在瓜果、蔬菜的整个生育期应用。生物农药“多抗灵”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魔芋白绢病有效的药剂防治方法,进行了用43%施纳宁防治白绢病示范。示范结果:43%施纳宁防效达90.49%,保留效果达141.5%~191.4%,魔芋增产率15.6%-5.5.1%。不同施药时间为6月18日第一次施药优于7月3日第二次施药,喷雾与灌根效果差异不大,不同施药浓度效果,浓度越高,防效越好。结论:施纳宁对魔芋白绢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保留增产作用,施药时间宜在盛苗期.施药方法以喷雾为宜。  相似文献   

13.
我社地处山区,马铃薯是主要春粮作物之一。在马铃薯生产中,常因“早生块茎”而造成缺苗,影响产量。“早生块茎”就是马铃薯种薯在贮藏期间和播种后出苗前形成的块茎。马铃薯产生“早生块茎”后,将种薯的养料输送到新生的块茎上,促进了新块茎的大量产生、增大,严重的抑制了茎的生长,凡有“早生块茎”的85%以上不出苗,造成缺苗。过去“早生块茎”发生量少,没有严重地影响产量。今春在连续阴雨的情况下,“早生块茎”大量发生,一般“早生块茎”达40~50%,严重的达70%以上,庞山大队第七生产队马铃薯“早生块茎”达81.54%,每个种薯有“早生块茎”5~7个,多的达20余个。为了解“早生块茎”形成的因子和研究防治对策,我们进行了调查和对比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昆明立法推广使用太阳能 2008年9月5日,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以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0年,城市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0%;城镇普及率达60%,农村普及率达20%,保有量达35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规模达5兆瓦”;“太阳能、沼气能和生物液体燃料实行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毛虫,是危害松林的大敌。我场从六五年至今连续七年都遭到程度不等的松毛虫危害,给松林生长造成很大威胁。为了更好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去年在省林科所的帮助下,与开展人工、药械防治的同时,进行了“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试验。今年,自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我们又在低温条件下大胆进行了七百亩较大面积的施放,感染死亡率在86.4%以上,最高达98.7%,试验树感染死亡率达98.9-100%。白僵菌,是一种虫生真菌,它能寄生在松毛虫等多种昆虫虫体上,通过表体接触感染,孢子萌芽,芽管侵入虫体,在体内繁殖蔓延而使害虫死亡。从试用中,我们体会到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有很多优点:①成本低.效果高,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又能治本;②土法生产菌种简便;③杀虫作用可持续2-3年或更长,在适宜条件下,还能自行扩散;④对人畜安全,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超级绝症”“世界杀手”的艾滋病的死亡率几乎达100%。艾滋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挑战之一,严重危害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艾滋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承载着人们无数的期望和厚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9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致词呼吁各国持续开展有效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力争在2010年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的普遍可及。要实现艾滋病防治的普遍可及.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艾滋病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7.
栗疫病的防治应从栽培管理入手,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性,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颉颃剂治疗、修复病斑为主导,以化学防治为辅助手段,引种严格检疫,防止栗疫病的扩大与蔓延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栗疫病的发生。通过3年的综合防治试验,病情指数下降率达70.2%-84.6%,树干病斑愈合率达100%,并在防治的当年实现了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控制黄刺蛾( Cnidocampaflavescens Walker)的为害,用10%杀虫蒇、40%氧化乐果、4.5%高效氯氰菊酯、25%灭幼脲和1.8%阿维菌素等5种药剂的不同浓度对黄刺蛾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圃间防治试验,并对结果作方差分析。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5种药剂和浓度对防治效果均有显著影响;林问防治以10%杀虫葳的4000倍液喷雾效果最佳,杀虫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王超  王建明  黄新友 《汉中科技》2010,(2):23-23,27
简述了宁强县2009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现状,全县发生面积0.667万公顷,防治达标面积0.63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95%,病田率100%,病叶率89.2%,严重度59.2%,病指52.8,为2002年以来大流行年份。发病特点:秋茁发病早,扩展蔓延陕,早播麦田重于晚播麦田,绵阳系统品种发病重,发病区域差异大。大流行原凶是:绵阳系列小麦品种丧失抗性,早春降雨多影响防效,防治不够彻底。今后防控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减少菌源入侵,及时发布防治信息,指导大田防治,突出“早”字,及早安排防治工作,加强投入引导力度,落实防治责任,抓好防治示范,带动引导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1999~2000年研究了上海地区危害樟树的樗蚕生活史和生活习性.该虫一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翌年5月上旬羽化.雌雄成虫性比为1:1.06.樗蚕的一龄、二龄、三龄、四龄、五龄幼虫平均头壳宽分别为11.32±5.49,19.8±0.29,21.45±0.32,29.79±3.60,43.88±14.29mm.从室內药剂防治实验结果来看,使用化学农药见效快,幼虫取食30%乙酰甲胺磷2000倍喷雾叶后,第2d的死亡率达82.5%,取食20%杀灭菊脂2000倍喷雾叶后,第2天的死亡率达87.5%,取食5%氯氰菊脂1000倍喷雾叶后,第2天的死亡率达92.5%.使用生物农药,4天后效果逐渐显现,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