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邓家鲜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4(6):67-69
张爱玲称婚姻为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其作品《十八春》中表达了对特定时代女性婚姻的轨迹和对婚姻观的诠释,透露出女性悲剧命运的意识。本文通过对《十八春》中顾曼桢和顾曼璐婚姻和命运历程的分析,以揭示时代条件下人性的堕落及其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百合花》作为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优秀文本,就在于它面对强大的政治话语时代,并没有采取回避甚至抵制的态度,而是用人性话语穿越政治话语。人性话语作为主体是形象饱满的,政治话语是符号性的抽象的,政治性作为人性的补充而存在于人性的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4.
从《裸者与死者》中几个主要人物来分析,小说具有双重主题:其一是存在主义主题,小说具体表现了在诸多异己力量危及之下人的挣扎与无奈,并着重描述了权力的毁灭性作用;其二是人性主题,小说深刻地揭示出兽性与人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相似文献
5.
《人性的污秽》这部小说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思的重要作品,本文主要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来分析这本小说。通过自由选择理论和他人的观点来体现人对自由的追寻以及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矛盾冲突一直是人类共同面对和探讨的问题.这种冲突总会以某种默契的方式结束。从海丝特人性冲突的演变来看,她一生是在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挣扎,最终选择将自我融入他者。由此可见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人会逐渐被社会所同化,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社会力量是强大的。在现实中自然力量无法战胜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污秽》这部小说是当代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思于2000年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向读者展示了人物身上存有得这样或那样的污秽,本文通过对这一系列的人性污秽的分析,揭露了人性污秽背后存在的社会污秽,即种族歧视、狂热的“迫害精神”和一系列战争,使我们能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了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不仅仅限于描写一个受封建家庭及婚姻残害的女性命运,而是用充满意象和隐喻的文字,一层层细细地剖开一个女人的灵魂,将一个女人在封建畸形婚姻中的心理裂变,即人性阴暗心理的激化过程,作了深刻的剖析,使人性毁灭的悲哀与可怕,赤裸裸地展现出来,重重地震撼着世人的心魂. 相似文献
9.
《百合花》作为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优秀文本,就在于它面对强大的政治话语时代,并没有采取回避甚至抵制的态度,而是用人性话语穿越政治话语。人性话语作为主体是形象饱满的,政治话语是符号性的抽象的,政治性作为人性的补充而存在于人性的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10.
人性的光辉--《红字》主人公性格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和心理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作品以北美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年轻、漂亮、善良、坚强的英国姑娘,不幸嫁给了一个丑陋伪善的老医生齐林沃斯.故事开始的两年前,海丝特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在寡居生活中,她和当地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下一女儿.这在当地虔诚的清教徒眼中可是不赦的罪孽,她被宣判终生佩带象征通奸(adultery)的红色"A"字.海丝特在镇边离群索居,忍辱负重,抚养她的女儿珠儿,她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处处帮助别人,终于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A"字也由"通奸"(adultery)变成了"能干"(able)"值得尊敬"(amiable).作品中这位坚韧的女性,处处散发着天使般的人性光辉,集诸多高贵品质于一身,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她性格的各个侧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郭卉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1):100-103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支持了翻译主体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译者评价甚低反映了翻译主体研究的薄弱。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文章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在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权利意识的觉醒是法治化的重要尺度。法治理念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国目前法治意识淡薄。教育是培养法治理念的主要手段,我国正在建构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反映着义务到权利的回归,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进化,其内涵正是法治理念培养之维。 相似文献
13.
陆卓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6)
当代文学因其所特有的“现在进行时”特点,以及进入课堂教学活动后它与教和学各主体所表现出的“共时性”,似乎完全有理由使课堂效果实现得更为充分。但同时也恰恰会因此极容易使一门极富历史感与现实精神的学科体系变成寻求感觉刺激的应景操练。因此,在当代文学课堂中引进主体间性理念,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彼此的平等交流、和谐对话以实现主体间的“共生”,才有可能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获得“自由”与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学是在主体性哲学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它以承认受教育者为主体作前提,重点培育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教学上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内容脱离学生,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市场化和社会不正风气的侵染,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主体性教学满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的呼唤。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构建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体系两个方面,为顺利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鞠晶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以新奇隐喻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喻者的主观认知体验、施喻者的多视角和施喻者的创造性三个方面,可以分析隐喻构建体现出的主体性.隐喻解读中体现出的主体间性也相应地通过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即隐喻解读的动态性开放性、受喻者和施喻者的视域融合以及受喻者对隐喻的再创造.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产生理想的隐喻构建及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6.
尹朝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8-129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始至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主体作用。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正确认识到是哪些因素影响其主体性的发挥,这样才能译出好作品。 相似文献
17.
张艳秋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4):358-360
翻译是一种处于社会惯例和文化习俗之复杂网络中心的、原创性的、主体性的活动。指出在后现代语境下,译者主体性是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动态平衡的存在,进而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重构就是译者对语际转换后的文本进行词汇、句法以及语篇层面发挥主体性的创造性重构,以便使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并欣赏译文。 相似文献
18.
认识悲剧,有以亚里斯多德等为代表的"认识论"和以叔本华等为代表的"主体论"的观点."文化-主体论",确立了从本体论上解读悲剧的双向视角,即从生命过程与历史进程的双向共振看悲剧的本质,从个体超越与社会制约的两极合力看悲剧的原因,从文化差异与人生态度的二面一体看悲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20.
在原语中心论的影响下,追求完全与原文“对等”的译本的极端客观主义思想长期占据翻译理论话语的中心位置。因此,误译常常被一概斥为“劣译”,成为译者受到责难的原因。随着国内翻译研究范式的逐渐转变,译者主体性成为译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误译,特别是译者有意的翻译策略导致的反映文化因素的误译也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浮躁》英译本中出现的部分文化误译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