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汪野亭山水瓷板画为研究对象,结合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画师古与师造化的创作历程、对以书入画创作手法的继承和"天真幽淡"主导下兼擅南北宗山水风格三方面入手,探求董其昌绘画理论对汪野亭山水瓷板画,尤其是其后期独创的青绿山水粉彩瓷画的异代影响,以期为汪野亭瓷板画创作研究提供另一有益角度。  相似文献   

2.
"珠山八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瓷板画家自由集结而成的一个画家群体,他们的瓷板画之间必定有相同之处才能相聚磋商,亦必定有不同之处才能各显长处。从瓷板画的创作旨趣、创作题材、创作技法、人生境遇等角度考察汪野亭的瓷板画与王大凡的瓷板画之间和而不同之处,希望能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这两位瓷艺大家。  相似文献   

3.
汪野亭与邓碧珊是新粉彩文人瓷板画的典型代表,前者主要创作山水瓷板画,后者开了文人鱼藻瓷板画的先河,对文人瓷板画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通过比较汪、邓两人在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的共同追求以及在绘画中对待"形"与"意"的不同侧重,可以看出汪野亭和邓碧珊都高度重视瓷板画的雅致,但对瓷板画的"形"与"意"的侧重不同,显现了绘画上的"以形显神"和"以神统形"两种不同的绘画观念。  相似文献   

4.
汪野亭和刘雨岑同为珠山八友成员,两者分别以山水画和花鸟画见长,影响深远。以汪野亭、刘雨岑瓷板画为研究对象,在比较两者身份属性、师法对象、人生经历及审美追求的基础上分析其创作异同,认为其作品共性是兼具画工品格和文人品格,而技法上汪的逸笔草草与刘的兼工带写是其大异,并由此导致前者趋雅、后者向俗的风格差异,而这又大致代表了珠山八友乃至景德镇瓷板画创作的两种理路走向。  相似文献   

5.
以汪野亭的山水瓷画为对象,结合石涛的绘画作品及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瓷画的构图、造型、笔墨三方面入手,探求石涛的山水创作对汪野亭的山水瓷画的影响,尤其是汪野亭作品中坚持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和坚守“我为我法”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浅析汪野亭山水瓷绘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珠山八友"成员汪野亭借鉴学习文人山水画意境和技法,并且将其与陶瓷绘画材料成功结合形成独特的瓷绘艺术风格,为陶瓷绘画艺术脱离纯工匠工艺向人文创作艺术发展走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7.
汪野亭和王琦同为民国时期景德镇著名的瓷艺团体——"珠山八友"的成员,而且他们的作品具有同工异曲之妙,一方面他们有着共同的文人画艺术追求,另一方面又因创作题材、个人气质的不同而各自在诗韵、书味、画意、印趣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景德镇形成了著名的瓷艺家团体——“珠山八友”,其中的汪野亭与何许人,都以山水瓷画闻名于世。汪野亭偏爱春秋山水,何许人独爱雪景山水。在空间美学视阈下观照二人的瓷艺作品,从叙事空间、抒情空间、意蕴空间三个层面切入比较,由内在画境走向外在空间进行分析,进而领悟二人作品呈现出的不同风貌——清逸与清净。  相似文献   

9.
乱世或时代转折,人们的心灵震荡会愈发强烈,必然展现出特有的生存哲学。清朝灭亡,民国初建,国门已开,西学涌入,这是乱世,也是时代的转折。汪野亭和程意亭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们画作都反映出"以求心灵平和"的生存哲学,但路径却不相同。汪野亭的山水画气势宏大,把自己融入广阔的天地,物我合一,以求超脱。程意亭的花鸟画,每一画作都会有动、植物同时出现,在动静相望的平衡中以求心灵慰藉。  相似文献   

10.
汪野亭研究     
主持人语:"珠山八友"全面地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瓷艺家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旨趣,并通过粉彩这一艺术形式弘扬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瓷器制作工艺。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美学特征和瓷艺装饰与瓷画并存的审美特征,同时在风格上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本期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汪野亭同邓碧珊及程意亭在瓷绘创作方面的审美异同。一篇通过对汪、邓两人在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的共同追求以及他们在绘画中对待"形"与"意"的不同的侧  相似文献   

11.
依据新批评的审美视角,运用谢赫的绘画"六法",观照元代画家倪瓒与民国瓷绘家汪野亭的山水画作,从"经营位置"与"气韵生动"两个方面,比较倪、汪二人的山水画作,借引《二十四诗品》的"飘逸","疏野"两种美学风格加以总结,比较二人的绘画风格,发现山水画的真美。  相似文献   

12.
绘画创作是通过真实、准确的形象塑造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绘画创作的过程是复杂而艰辛的,艺术家要想创作出真正优秀感人的绘画作品,就应当在生活中、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南昌民间瓷板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郁的赣鄱文化民俗特色和审美趣旨,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和赣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国绘画史及国际绘画艺术上享有极高声誉。然而,当前南昌民间瓷板画赖以生存的社会语境遭遇深刻变化,其承续面临一种式微甚至消亡的困境。面对南昌民间瓷板画的现实境遇,本文通过对南昌民间瓷板画的赋存、承续困境、产业开发SWOT等内容的探究,旨在推导建设可持续运营南昌民间瓷板画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为南昌民间瓷板画的承续构建生态化的绿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从结构学、创作思想、创作主体等三个方面,细致论述了现代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创作,指出她敢于淡化小说结构,并能继承鲁迅的创作思想,关注国民愚昧,关注女性命运,体现了她创作的独特和可贵。  相似文献   

15.
南昌瓷板画     
正南昌瓷板画,又称为肖像画、瓷像,是江西特有并影响周边省份及海外的民间传统工艺。2010年10月经南昌市文化局、市政府批准,专门成立了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中心宗旨是发掘、保护南昌瓷板画工艺,传承南昌瓷板画技艺,培  相似文献   

16.
通常情况下,作家的创作动机和作品表现出来的效果应是一致的,但也常有例外。本文以王绩的《野望》、无名氏的《白猿传》和毛氏父子修改后的《三国演义》为例,对作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效果之间的变异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是当代作家中创作风格变化最多的一个,其创作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通过透视分析王安忆创作历程,可从中梳理出其创作思想及创作演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冯灵 《奇闻怪事》2007,(3):34-39
诞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讲史演义小说《续英烈传》和娠运传》,都取材于明初靖难一段历史,但二者的内容却大相径庭,其原因和作者的创作立场、创作态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对老舍早期创作的研究中,长篇《二马》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较之前作,《二马》在创作心态上有显明的发展和超越,这便是创作动机的明确而深刻;忧世伤生作为其创作心理的主导型因素,已牢牢锲入其创作心态,成为推动写作进程的恒定力量。《二马》创作动机和心态上的“新变”趋向,不但意味着文学观念的提升和成熟,而且深深制约着《二马》的文本操作方式,使之在叙事方法和技巧上出现了空前的“革命”色彩:在这个意义上,《二马》应该作为老舍小说创作历程的第一座“界碑”而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20.
吕雅清 《凉山大学学报》2002,4(1):142-143,148
本文以创作视角为切入点,揭示台湾著名乡土作家洪醒夫小说创作的精神特质和批判力量。洪醒夫正是从表现台湾社会转型期中的乡土眷恋和城市批判里,找到自己创作切入社会的支点,拥抱他所关爱的土地和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