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黑色素对λ溶原菌及其紫外线诱导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嗜麦芽假单胞菌135制备的L-多巴黑色素对溶原菌E.coli(λ)及其紫外线诱导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黑色素对该溶原菌的生长无影响,也不诱导形成λ噬菌体颗粒,但对该溶原菌的紫外线致死作用具有保护效应,0.9g/L黑色素的保护效应近似于100%;黑色素对溶原菌的紫外线诱导性有抑制效应或增强效应,0.3g/L黑色素对溶原菌的紫外线诱导性的抑制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中药复方靓肤口服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测定靓肤口服液对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比色法测定合成黑色素含量.研究发现一定浓度的靓肤口服液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株细胞增殖、黑色素合成及对细胞内酪氨酸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其对黄褐斑等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黑色素的提取,利用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叙述了从人发中提取黑色素的工艺过程,作者发现黑色素是以结合蛋白质形式存在于人发中,它与头发有良好的亲和性能,可将白发着黑,同时作用对黑色素的结构及其吸收紫光光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黑色素的合成并对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开发新型黑色素合成抑制剂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5.
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基因工程菌(E.coli/p WSY)产黑色素培养基的组成。配方为:蛋白胨1%、葡萄糖0.2%、硫酸铵0.5%、磷酸氢二钾0.7%、磷酸二氢钾0.3%、氯化钠0.5%,硫酸镁0.01%,为实现微生物发酵法大规模生产黑色素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美白化学品熊果苷对黑色素合成的抑制效果,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熊果苷溶液后,观察其黑色素生成情况,并进一步测定体内黑色素合成通路上部分关键基因的表达.定性观察表明,随着熊果苷浓度的增加,其对黑色素生成的抑制明显增强.基因表达分析表明,熊果苷通过对眼皮肤白化病II型(OCA2),酪氨酸酶(TYR)和银色毛发(SILV)等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抑制,进而抑制了黑色素的合成.上述结果解释了熊果苷在黑色素抑制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为斑马鱼胚胎模型在美白物质筛选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粗糙脉孢菌产黑色素条件优化及黑色素物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优化了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AS3.1602生产黑色素的条件,结果表明,在葡萄糖0.5g/L,(NH4)2SO4 8g/L,NaCl3 g/L,CaCl2 0.1g/L、酪氨酸取饱和浓度时,有相对高的产量.对所产黑色素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研究了其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鉴定黑色素样色素在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孢子的定位情况,分析它在球囊菌感染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以下简称意蜂)幼虫中的作用。【方法】以黑色素提取法提取和纯化球囊菌孢子的黑色素样色素,制备多克隆抗血清。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定位技术分析类黑色素在孢子中的定位特征。分别以含有孢子、黑色素样色素、孢子及黑色素样色素、磷酸缓冲液的饲料喂食意蜂3龄幼虫,统计幼虫存活率,探讨黑色素样色素在孢子感染幼虫中的作用。【结果】经分离和纯化得到了球囊菌黑色素样色素,并将它注射入小鼠(Mus musculus)体内后成功制备了多克隆抗血清。间接免疫荧光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黑色素样色素主要分布在球囊菌孢子壁上。感染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摄食对照组和磷酸缓冲液对照组相比,添食球囊菌孢子使意蜂幼虫存活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下降(p<0.05),单独添食黑色素样色素对意蜂幼虫存活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影响;较单独添食孢子处理而言,同时添食球囊菌孢子和黑色素样色素使意蜂幼虫存活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下降(p<0.05)。【结论】球囊菌黑色素样色素定位于球囊菌孢子的细胞壁上,潜在的参与了球囊菌孢子对蜜蜂幼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细胞生产黑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利用固定化产酷氨酸酶的假单胞菌以酪氨酸为底物生产黑色素。该黑色素的紫外扫描光谱图显示随波长的减小其吸收值增大,在210nm处有一吸收峰;红外光谱显示它在3μm和6μm处有吸收峰,从而证实它是一种黑色素。固定化细胞摇瓶半连续发酵产黑色素结果表明,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9.5。加入微量铜离子,供氧良好和较低的底物加入量有利于黑色素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酪氨酸酶是生物体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川芎提取物对于酪氨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本文中对川芎中化学成分采用乙醇冷浸法提取再分别用不同极性溶剂进行萃取,测定分离出的各个部分对酪氨酸酶活性作用效果,实验得出不同组分萃取物对于酪氨酶的活性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以黑暗链霉菌HA-1为出发菌株,应用紫外线诱变和紫外线复合吖啶噔诱变并结合自身产物梯度平板筛选的方法获得两株高产菌株UZ-90和UAZ-121.它们的总效价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60%和80%;产物中妥布霉素的含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6%和35%.  相似文献   

12.
5,3′,5′-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TDF)及谷氨酸钠均能抑制UV 引起的黄鳝离体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出,UV 照射引起黄鳝肝脏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增高,并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上升,TDF一定的浓度能抑制UY 照射所引起的黄鳝肝脏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增高,谷氨酸钠在本实验中对脂过氧化未显示其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一株产单组分羧甲基纤维素酶芽孢杆菌Bacillus sp.CY1-3为出发菌,经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处理后,其纤维素酶产量达到了53.86 U/mL,是出发菌株的4倍.研究发现最优的紫外辐射时间和亚硝基胍浓度分别是4min和0.06%.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UV辐照强化NaClO溶液湿法脱硝实验研究,考察了UV辐照时间、NaClO溶液有效氯浓度与溶液初始pH值等因素对NO氧化率及强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UV辐照时间从5 min增加至17.5 min,NaClO溶液NO氧化率迅速升高,与无UV辐照条件相比,NO氧化效果得到显著增强。在相同UV辐照条件下,随着NaClO溶液有效氯浓度降低,NO氧化强化率不断提高。溶液初始pH值对NO氧化率及强化率影响较大。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对相关因素的影响机理以及UV/NaClO工艺强化NO氧化的可能反应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二氧化硅玻璃基底上制作了硅酸铅玻璃薄膜,并对不同波长的紫外光照射后硅酸铅玻璃薄膜的吸收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硅酸铅玻璃在235m附近的吸收峰受308m和266nm的紫外光照射后没有变化,但受248nm的紫外光照射后吸收峰出现了光漂白现象。  相似文献   

16.
采用峰值波长为365 nm的UV光辐照预处理NaClO_2溶液,并基于模拟烟气系统和喷淋反应器开展脱硝实验,实验研究了UV辐照预处理时间、溶液浓度、溶液初始pH值等不同影响因素对NaClO_2溶液脱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V辐照预处理可以明显强化NaClO_2溶液对NO转化率。与无UV辐照预处理相比,浓度为2 mmol/L、初始pH值为3的NaClO_2溶液经10 min UV辐照预处理,可使NO转化率从26.14%提高至83.86%,并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浓度TiO2、O3、H2O2光催化氧化苯甲酸的过程.结果表明:苯甲酸在光催化臭氧-过氧化氢氧化(UV/TiO2/O3/H2O2)和光催化臭氧氧化(UV/TiO2/O3)过程的浓度去除率比单独光氧化(UV)、光催化氧化(UV/TiO2)、光催化过氧化氢氧化(UV/H2O2)过程明显增高.TiO2的最佳投加量为4.0 g/L,苯甲酸降解速度随着O3浓度增加而增大,低浓度的H2O2能促进苯甲酸氧化.动力学研究表明,苯甲酸降解过程遵循一级反应,苯甲酸在UV/TiO2/O3/H2O2作用下降解的速率常数是UV/TiO2/O3过程的1.47~6.29倍,是UV/TiO2过程的3.39~5.21倍.  相似文献   

18.
紫外光辐照对聚苯硫醚/纳米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TIR、DSC、DMA对不同紫外光辐照时间的聚苯硫醚/纳米氧化钛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随着纳米氧化钛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结晶度和贮能模量增加。纳米氧化钛的加入抑制了因紫外光引发造成的聚苯硫醚分子链的降解。紫外光辐照后,聚苯硫醚/6%纳米氧化钛复合材料的结晶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采用FTIR、DSC、DMA对不同紫外光辐照时间的聚苯硫醚/纳米氧化钛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随着纳米氧化钛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结晶度和贮能模量增加。纳米氧化钛的加入抑制了因紫外光引发造成的聚苯硫醚分子链的降解。紫外光辐照后,聚苯硫醚/6%纳米氧化钛复合材料的结晶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紫外线照射、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对钛表面TiO2纳米管亲水性及蛋白质吸附的影响。纯钛试件经过打磨形成光滑钛,光滑钛在20V电压下进行阳极氧化形成80~100nm的TiO2纳米管。对TiO2纳米管及光滑钛进行紫外线照射、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后测量表面接触角,然后在37℃下进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附及释放。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组的TiO2纳米管接触角较小,亲水性较好;紫外组蛋白质吸附多于高压组,而高压组的蛋白质释放快于紫外组。两种消毒方法综合比较,TiO2纳米管紫外线照射优于高压蒸汽灭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