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文坛有两部"文革"作品面世,那就是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余华的《兄弟》。两部作品在创作上也有某种共性,两位作者皆有先锋创作的历史,由此,笔者认为莫言和余华对待"文革"的态度是由颠覆开始转向了一种大历史的包容。  相似文献   

2.
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与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创作风格上均受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一源头分流至非洲和中国,结合各自民族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观照社会现实,形成同“源”不同“流”的迥异风格,但是并未由此流散而去。研究两部作品的家园书写主题,可以探究两条不同的“流”经由相异的国度重新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共同憧憬和探索理想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7,(5):25-28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借助佛教的六道轮回表现了因果轮回与善恶报应这一民间性的罪感文化,同时刻画了一部分能正视自我罪恶的人物,他们通过以肉体疼痛消解精神重压的方式来忏悔和赎罪。此外,莫言还利用西门闹在五次畜生道的轮回中始终没有泯灭的人性和罪感意识来唤醒罪感严重缺失的冷漠旁观者的忏悔意识,而这些书写最终指向的是直面人类灵魂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4.
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在西方的影响力,以便对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文化参考,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来探讨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结果发现葛浩文在中西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第三空间,将归化与异化杂合,从而使其译本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对葛浩文翻译策略的探讨对我们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用叙事学中关于叙述视角方面的理论来解读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感受作家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其艺术和审美品格的独创性,并体会莫言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7.
莫言在他一生创作的军事文学中,《红高粱》可谓是他的巅峰之作。《红高粱》标志着莫言军事文学的华丽转变,具体表现为:独特的切入视角、不同的表现风格以及深刻的美学开掘等三个方面。回顾他所有军事文学,《红高粱》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他一生创作的军事文学中,《红高粱》可谓是他的巅峰之作。《红高粱》标志着莫言军事文学的华丽转变,具体表现为:独特的切入视角、不同的表现风格以及深刻的美学开掘等三个方面。回顾他所有军事文学,《红高粱》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名著的最后一部是《复活》,《复活》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顶峰的作品。 《复活》从1889至1899年,断断续续共写了十年。这正是作者文学活动的末期。当时作者已经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这部作品是作者思想创作发展的总结,集中地体现了他转变后的世界观及其矛盾。这部作品的素材是检察官柯尼  相似文献   

10.
莫言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身体"的描述,本文以其代表作《蛙》为例,探讨莫言创作中的身体美学。在《蛙》中,有关于"身体"的信号、权力对身体的"规训"以及权力对"身体"的异化,使莫言的作品更加深刻,触动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许地山在《春桃》、《玉官》中从道德和精神两个层面来描写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以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来关注个人命运以及生存的价值。同时,虚无的宗教精神又让他把生活的悲喜看作生活的常态,消解着命运,在构建与消解中寻求包含着爱与善的生活。因此作为"五四"启蒙小说家把他的作品不仅适合当时社会,也同样可以启蒙着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12.
李娃故事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娃传》和《绣襦记》,这两部作品一方面在故事情节上有所转变。另一方面在体制上有转换,体现了文人审美情趣和道德倾向的转变。本文试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从同异中探讨因时代、体制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所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三维解读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他早期的童话作品却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夜莺与玫瑰》以其深刻的主题、纯美的意象、诗化的语言和戏剧化的情节使它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其作品的艺术美、精神至美和美文思想又使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他对生死和人生的哲理思考也在作品中有深刻的反映。所以,只有从文学、美学和哲学的三维视角才能比较全面地解读王尔德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4.
《嗅味族》是莫言于2000年发表于《山花》第10期上的一部短篇小说。该小说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对于好汉的日常行为的嘲讽,另一条是好汉和于进宝一整夜在井底的传奇经历。同时,小说向读者展示了莫言笔下以嗅味族为核心的"桃花源"世界。这既是对于陶渊明"桃花源"的继承与改造,也是莫言自身对美好希望的寄托。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的刑罚书写绕不开中国新时期刑法的转变与影响.余华、王小波和莫言等作家都在小说中透过刑罚书写呈现暴力,并侧重表现精神的刑罚.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如果将1979年《刑法典》的颁布作为现实背景,那么法律的缺失与文学的填补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莫言发表于2001年的《檀香刑》则以历史小说的形态解构历史,书写重刑的惨烈与人性的幽微.从余华到莫言,文学上趋于频繁的刑罚书写与法律上呈现的"重刑"趋势形成同构与补充关系.从刑罚的几个关键词暴力、荒诞、历史文化入手,能对这一关系有更加深入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中,莫言将一个饱含生活艰辛和社会变迁的故事讲述得荒诞而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人性及其欲望的内在演变规律。这恐怕也正是张艺谋在电影中将丁师傅的"幸福时光"定位为时代变迁中获得的谋生手段和价值观念的缘由所在。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之所以在同类小说中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与莫言在表现人生的悲剧时使用了幽默这一艺术手法有着内在联系。莫言作为一位富有自我个性的作家,其文学创作既注重向人性与欲望等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掘进,又注重发挥其汪洋恣肆的艺术想象力,用幽默的艺术手法,为我们营构了一个值得无限阐释的艺术世界。这恰是莫言的文本世界具有无限阐释空间的缘由——这对读者是如此,对跨界的电影导演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飘》又在我们当中飘起来了.这部美国小说从四十年代初期翻译到我国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气氛中,曾被扣上过"和平主义"、"鼓吹复辟"、"替奴隶主翻案"、"为奴隶制招魂"等等帽子,认为它是一部政冶上反动的作品;但是,也有不少读者不赞同这种看法,认为这是一部具有相当认识价值与艺术成就的现实主义杰作.我们认为,人们对一部作品有不同的看法,这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对于象《飘》那样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并且确实有明显错误的作品,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弄清作品的基本倾向,从而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这却是当前文艺批评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打算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对《飘》作一番细致的鉴别工作,这看来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7,(3):21-23
《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形象是解读真言作品写作意旨的门径,但长期遭受严重误读,从早期"荡妇""破鞋"的道德责难,到近期"地母""东方圣母"的神性赞颂,并不能完全透视出其母性形象的丰厚性。这是一个全新的母性审美形象。本文通过生物性、伦理学、民间三个层面解读上官鲁氏母性形象。莫言没有将母性书写简单化、脸谱化,他既将母性形象神圣化,又将母性拉下神坛,解构了母性神话。莫言透过母性形象的言说,表达了对历史、乡土、生命等古老问题的另类解读和深思,作品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9.
马欣 《科技信息》2011,(36):197-198
偶然机会拜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人,喜欢上他的叙事风格。表面上他的作品看似有些乱,却在其中透出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搜索一下,发现喜欢王小波的人很多,一度还兴起过王小波热。"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他的作品有趣,充满智慧,然而更吸引人的地方是渗透在其字里行间的自由精神,让人读之如饮甘醇,以为找到  相似文献   

20.
《半亩方塘》是一部充满莫言元素的散文、文学评论集,通过回忆作者与莫言的交往、对话,以及对莫言经典作品的赏读和品鉴,以比较文学的世界性眼光,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评析了莫言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精神,诠释了莫言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理解。字里行间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意、深切的人文关怀、独特的批评视角以及醇厚的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