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基于荧光编码微球的液相芯片技术中,非特异性吸附会降低检测灵敏度,影响多元检测能力.为了抑制非特异性吸附现象,以聚乙二醇(PEG)接枝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PEG-g-PSMA)为基体材料,采用膜乳化-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铜铟硫/硫化锌量子点复合PEG-g-PSMA荧光微球,通过调节甲氧基聚乙二醇的投料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控制PEG接枝率和链长,并将复合微球应用于糖类抗原CA199的免疫检测.微球形貌和荧光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复合微球呈规则球形且单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约5μm,内部量子点及其荧光分布均匀.免疫检测发现微球具有显著抑制非特异性吸附的能力,当PEG接枝率为30、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时,检测限为0.9 kU/L (1 U=1μmol/min).该方法适用于复合微球的大量制备,在肿瘤标志物等多元免疫检测方面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针对量子点在聚苯乙烯(PS)微球中包载率不高的问题,首先通过热循环单前驱体耦合法制备出高效发光的CdSe/CdS核壳量子点,再采用配体交换及乳液聚合法将制备的CdSe/CdS核壳量子点包载在PS微球中.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dSe/CdS核壳量子点的荧光量子产率超过90%;经过配体交换,不仅提高了量子点的溶解度,而且PS微球对量子点的包载率提高至87%.该结果对于提高量子点荧光微球在荧光免疫分析中的检测灵敏度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戊二醛为交联荆,将在水相合成的带负电的CASe/Cds核壳量子点与带正电的多聚赖氨酸结合制备得到稳定性微球(PL-QDs).将该微球与肝癌细胞SMMC-7721共培养,并用荧光显微镜跟踪观察以研究量子点微球在细胞标记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微球对细胞无毒性,而且能有效地将量子点释放至细胞内并使细胞在绿光光照下发出红色荧光,荧光能稳定存在6 d以上.研究表明,该微球细胞毒性低,可用于生物学标记的量子点载体.  相似文献   

4.
利用改良的Stber法合成CdTe@SiO2微球, 直接沉淀法制备CdTe@SiO2@GdF3核壳结构的荧光/磁共振成像双功能微球, 并 用透射电镜(TEM)、 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EDXA)、 磁共振成像(MRI)、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其结构、 磁共振成像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合成的微球具有明显的球形核壳结构, 大量的GdF3以小颗粒形态均匀分散于SiO2表层, 颗粒尺寸为5~8 nm; 在CdTe@SiO2@GdF3微球表面可检测到Si,O和Gd元素, 即Gd已掺杂到CdTe@SiO2材料中; 相对于CdTe量子点, CdTe@SiO2@GdF3微球荧光发射光谱发生红移, 但仍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 CdTe@SiO2@GdF3微球的弛豫参数  相似文献   

5.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了包覆绿色油溶量子点和红色水溶量子点的硅质体,红色量子点包覆于硅质体内腔中,绿色量子点包覆于类磷脂双层中.研究不同种类磷脂掺杂对硅质体结构的影响,采用预编码和后编码2种方式构建量子点/硅质体编码纳米载体.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硅质体包覆量子点可保持优良的光学性能,提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增加生物相容性;制备的掺杂25%DSPE的双色量子点/硅质体纳米荧光载体,粒径为100~150 nm,可实现其表面的生物偶联或化学修饰;采用绿色与红色荧光强度比2∶1,1∶1,1∶2的组合方式,制备分别出3种编码量子点/硅质体,为细胞内荧光成像及生物分子检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三乙醇胺为催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通过硅烷四乙酯(TEOS)和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MPTES)共水解,成功制备了巯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用盐酸-乙醇混合溶液去除模板后,这种介孔纳米微球能有效吸附银离子,进一步反应得到SiO2-Ag和SiO2-Ag2S复合纳米微球.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分析以及紫外-可见光谱表征了微球形貌、结构与性能.这种复合纳米微球平均粒径约70nm,Ag2S微粒小于10nm且担载于SiO2微球表面,而Ag量子点则包覆于介孔硅的内部,在350nm到700nm范围呈现明显的宽吸收.另外,这两种复合纳米微球作为无机抗菌剂都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3-巯基丙酸为稳定剂,亚硒酸钠为硒源,合成高质量水溶性CdSe量子点。在pH值为11.0的碱性条件下,当n(Cd)∶n(Se)∶n(MPA)=1∶0.2∶1.1时,在9.0h内,可获得荧光发射峰在511563nm范围内连续可调CdSe量子点,最高荧光量子产率值可达16.1%。采用反相微乳液技术,制备以CdSe量子点为核的SiO2荧光纳米颗粒。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得到的荧光纳米颗粒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得到的SiO2纳米颗粒大小均匀,水溶性和光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8.
以葡萄糖为碳源,以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和表面修饰剂,采用微波法和水热法2种加热方法,探索了水溶性荧光纳米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QDs)的制备;探讨了碳量子点制备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EG/葡萄糖摩尔比和p H值对碳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法合成碳量子点的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为:反应时间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为2.5 min、摩尔比n(PEG-200):n(葡萄糖)=6∶1、反应温度为180℃,p H=9为微波法合成荧光碳量子点的最优条件,并在此优化条件下,对微波法和水热法制备的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进行了初步比较,结果显示,水热法制备的荧光碳量子点性能略优于微波法,这2种方法制备的荧光碳量子点都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均能用于荧光标记领域.  相似文献   

9.
荧光性CdTe量子点自组装膜的合成及对Cu~(2+)的界面传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直接在水相中合成CdTe量子点,同时以石英片为基底,制备荧光性CdTe量子点自组装膜(SAMs),并建立一种新的传感分析方法.通过合成条件的优化,得到荧光峰形对称、半峰宽窄、强度高的CdTe量子点;巯基乙酸(TGA)稳定的CdTe量子点回流2~4 h,可得到最好的荧光性能;由光漂白实验得出,TGA稳定的CdTe量子点的稳定性很好.实验结果表明,Quartz/APES/CdTe量子点自组装膜的荧光强度随着Cu2+浓度增大而增强,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9 97,检测限为1.33 nmol·L-1,可实现对痕量Cu2+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利用乙醇辅助的静电络合法在水溶液中成功合成了包覆CdSe/ZnS量子点的壳聚糖荧光纳米微球,可以通过调节壳聚糖、L--胺四乙酸及量子点等3种原料的投料比,实现对产物微球表面电荷和粒径的控制.采用动态光散射和荧光光谱研究微球,分别证实了产品的生理介质稳定性和优异荧光性质.荧光纳米微球在生理盐水中可以稳定存储两周以上,且荧光性质不变.因此,结合微球表面丰富的可修饰性官能团,表明荧光纳米微球在生物标记及检测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单分散荧光微球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步分散聚合法通过包覆负载染料的方式制备了单分散聚苯乙烯荧光微球。以高分子质量(Mw=300 000 g/mol)的聚乙烯吡咯烷酮作稳定剂,采用间断式连续滴加染料单体的方式进行制备。该方法制备的荧光微球单分散性好(标准偏差<7 %),染料负载效率高。扫描电镜显示微球粒径均匀,表面形态光滑均匀,无明显缺陷。通过比较发现在微球球壳的保护作用下,染料可有效避免荧光猝灭,荧光信号比同浓度的溶液高几个数量级;此外,微球荧光发射稳定,不受外界环境介质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ZnS量子点,将多孔纳米二氧化硅(SiO_2)微球与ZnS量子点复合形成ZnS/SiO_2复合微球,随后在该微球表面修饰谷胱甘肽基团(-GSH基团),形成生物功能化的ZnS/SiO_2-GSH复合微球,该微球平均粒径100nm,粒径均一,分散性好,从透射电镜图可以看出,微球表面负载了一层ZnS,厚度约2nm.制备的ZnS/SiO_2-GSH微球可以从混合蛋白中直接分离纯化谷胱甘肽S-转移酶为标签的(GST-tagged)融合蛋白,电泳结果显示,该复合微球能够特异性地分离目标蛋白,分离效果良好,并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具有潜在的市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共形生长薄膜的方法在图形衬底上设计和制备一种新型的光学微腔结构,可以同时实现对光子的限制和对量子点溶液的空间限制.应用这种微腔结构,研究CdSe@ZnS胶体量子点溶液在微腔光子限制作用下的光致荧光特性.通过实验研究分析,发现在微腔光子限制作用下,CdSe@ZnS胶体量子点溶液的荧光强度随着浓度的减小反而逐步增强,与常规容器中的量子点溶液随浓度发光强度变化规律相反;对于小尺寸的光学微腔而言,量子点溶液的发光峰位随浓度增大而出现了蓝移,与常规容器中的量子点溶液发光峰位随浓度变化规律有区别.这些差异体现了微腔作用下量子点溶液光致荧光的不同机制.设计的新型光学微腔产生的限制作用,对于量子点的发光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NaHSe为硒源,以聚酰胺-胺树形分子(PAMAM)为内模板,在水溶液中制备了尺寸均一、分散良好、荧光性强的CdSe量子点.分别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对树形分子包裹的CdSe量子点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的激发下,树形分子与CdSe量子点间发生了强烈的界面电荷转移作用.质子化后整代数树形分子模板作用优于半代数树形分子.高代数树形分子的模板作用优于低代数树形分子.pH在7.5时,纳米簇粒径小而均匀,且溶液稳定性高.改变Cd2+与PAMAM物质的量比,可得到一系列尺寸不同、发光颜色不同的CdSe量子点.0℃低温时制备的量子点光致发光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成功地合成了水溶性CdTe量子点(QDs).考察温度对回流时间、荧光强度及粒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实验优化合成条件之后确定最佳反应温度为105℃.接着,本研究运用改进后的Stober法更为简易地合成了硅包CdTe量子点复合微球,该微球的粒径可通过改变正硅酸乙酯及水的含量控制在160~260nm之间,同时根据复合微粒的电镜拍摄图初步探讨了SiO2在CdTe表面的生长模式.为了将来能运用到生物检测中,此实验加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引入氨基团,并优化了APTS加入时间,得到的粒子表面氨基含量最高.这种复合微粒具有与原来量子点相当的量子产率,同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胶体稳定性、化学反应性,为量子点作为荧光标记物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改进Stober法合成了粒径均匀的SiO2纳米颗粒,利用罗丹明B对SiO2纳米颗粒疏水改性制得Pickering乳液,并以此为模板制备聚苯乙烯复合微球.通过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荧光显微镜对纳米颗粒和复合微球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罗丹...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热反应法,以苹果酸、乙二胺(N源体)和L-半胱氨酸(S源体)为碳源,制备了N和S共掺杂的荧光碳量子点,对该碳量子点的形貌、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试验,试验选择150℃作为反应体系温度,pH值调整为8.0,反应时间为24 h.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新型N,S共掺杂碳量子点粒径分布均匀,水溶性好;通过X射线电子能谱,发现新型N,S共掺杂碳量子点主要由C,N,O和S构成,N和S分别以氨基和磺酸基团的形式存在于碳量子点的表面;新型N,S-CDots的荧光量子产率达到了23.84%,表明其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够制备出性能良好的CdS量子点,采用两相体系,用温和易控的方法,合成了不同粒径的CdS半导体量子点.用X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CdS量子点粒径均匀,为立方晶型,具有良好荧光特性,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可以控制CdS量子点的粒径,而且可以有效减少晶体的表面缺陷,提高荧光强度,从而进一步应用在光电、催化、传感、生物等领域.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成功地合成了水溶性CdTe量子点(QDs).考察温度对回流时间、荧光强度及粒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实验优化合成条件之后确定最佳反应温度为105 ℃.接着,本研究运用改进后的Stober法更为简易地合成了硅包CdTe量子点复合微球,该微球的粒径可通过改变正硅酸乙酯及水的含量控制在160~260 nm之间,同时根据复合微粒的电镜拍摄图初步探讨了SiO2在CdTe表面的生长模式.为了将来能运用到生物检测中,此实验加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引入氨基团,并优化了 APTS 加入时间,得到的粒子表面氨基含量最高.这种复合微粒具有与原来量子点相当的量子产率,同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胶体稳定性、化学反应性,为量子点作为荧光标记物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热分解(AgIn)xZn2(1-x)(S2CN(C2H5)2)4前驱体,以巯基乙酸为修饰剂合成了水溶性的ZnS-AgInS2量子点.该量子点不含有毒元素.在室温下,它的发射波长可通过只控制前驱体的组成就能得到从绿到红的不同荧光的量子点,而前驱体组成的变化不会影响量子点的尺寸.量子点粒径介于6~7 nm之间,其荧光量子产率最高可达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