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79年7月23日至8月1日,在英国山城德拉姆(Durham)的德拉姆大学召开了国际解析数论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世界各国著名的数论学家,也有许多数论界的后起之秀.其中有英国、美国、西德、法国、匈牙利、波兰、芬兰、加拿大、日本、印度、意大利及中国的代表共八十余人.中国科学院华罗庚、王元、山东大学潘承洞、楼世拓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中有四人曾获得国际数学大奖. 在会上共作了五十多个学术报告,其中包括12名代表所作一小时的大会报告,其余是小组报告.在大  相似文献   

2.
<正>3月14日,日本首次发现的113号元素Nihonium——"鉨"的命名仪式在日本学士院会馆举行。13年前,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小组在埼玉县和光市的实验设施里合成了113号元素。他们在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用原子序数30号的锌与83号的铋碰撞发生核聚变的方法,于2004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各个学部现在已经成立了,这是解放后科学活动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新中国科学事业的组织和学术领导将有进一步的加强,对科学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现在把五年来生物学地学部门各学科的基本情况向委员们作一个报告。内容分四部分:(1)五年来我国生物学地学的发展概况;(2)生物学地学部门存在的缺点,(3)生物学地学部门今後的任务及发展方向;(4)生物学地学部今后工作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4.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的Mw9.0级地震为背景,利用震中附近GNSS观测站数据计算得到的VTEC和电离层测高仪站的foF2数据,分析了地震前后的电离层异常.发现3月8日存在明显的正异常,且明显的异常持续了6h.进一步分析电离层异常的空间分布后,认为3月8日中午至日落前后发生的电离层正异常很可能是由于孕育地震而引起的.通过给出的3月8日VTEC二维异常分布图发现异常的区域在经度方向跨度有50°,在纬度方向接近20°,长度大致为3:1,电离层VTEC异常峰值出现在15:00~19:00LT之间,峰值点并不位于震中的正上方,而是位于震中偏向赤道方向,在赤道共轭区也存在异常,而在全球其他区域没有显著的异常.为深入分析该天电离层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电离层层析技术重构了震区附近电离层电子密度时空分布,确认3月8日的电离层异常可看作是日本311地震的前兆.  相似文献   

5.
为了纪念地学革命20周年和威尔逊80寿诞,诸大建同志写了《威尔逊和现代地学革命》一文。尽管在时间上稍迟了一点,但毕竟是本刊对这位大科学家的敬意。  相似文献   

6.
关毅 《自然杂志》2014,36(3):225-234
正今天的地球可谓危机四伏。联合国与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出具的两份报告让每个人的心情分外沉重。联合国于2014年3月31日在日本横滨发布的一份最新气候科学报告,首次提出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的影响,并强调将平均气温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上升2℃以下的重要性。无独有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4月3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后抗生素"时代正在逼近。该组织指出,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下降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应当  相似文献   

7.
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了福岛核电站的爆炸,严重打击了广大公众对核安全问题的信心,并对全球范围内核电产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3月11日的日本9.0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啸袭击已造成数千人死亡,更多人无家可归。但这一灾难性特大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为深远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王东晓  周伟东  谢强 《科学通报》2002,47(7):553-553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学会海洋气象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02年热带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研讨会”于2月26日至3月1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来自美国和日本的专家以及国内的7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60余篇论文,中国科学院、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日本筑波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应邀进行了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9.
袁岚峰 《自然杂志》2017,39(4):299-303
正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引爆了公众对量子科学的兴趣。许多人都知道了,中国的量子通信走在世界最前列——尽管对于量子通信究竟是什么,大多数人还是一知半解。最近,又有一条"日本成功进行超小型卫星量子通信实验"的新闻刷了屏。典型的报道像这样:新华社东京7月11日电(记者华义)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11日宣布首次用超小型卫星成功进行了量子通信实验,该机构  相似文献   

10.
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等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实验证实,虎皮鹦鹉能配合外部节奏啄击物体. 除人类以外,能配合外部节奏做出动作的动物很少见.上述发现有可能帮助人类探索与节奏有关的神经构造及其作用,以及大脑的语言机制.  相似文献   

11.
动态点击     
太阳表面也有山峰和山谷最近一次研究机构对太阳外形的观测显示:这个太阳系中主要的星球也有山峰也有山谷。这一最新成果是夏威夷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刚刚公布的。这个小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报告称太阳表面覆盖有许多大约100米高的山峰,每个山峰之间的距离大约有9万公里。这一结果的获得是该研究小组利用美国和欧洲共同发射的SOHO航天飞机对太阳的表面形状进行了为期3年的观测后作出的。据有关专家称,这一结果的得出将有助于解释长期困扰着科学界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太阳在两极方向旋转得比赤道方向旋转得慢。夏威夷大学天文学院…  相似文献   

12.
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院第一外科的助教镰野俊记等人的研究小组研究出一种诊断方法:只抽10cc血液检验,即可发现早期胃及直肠等癌症.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立广研究小组在南海研究中获得新进展,研究表明:肆虐我国东部的沙尘暴南界可到达南海西沙群岛,并确定了其特殊的传送方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21日出版的《科学报告》上。研究小组对南海西沙东岛湖泊沉积物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Ti、Al元素在含鸟粪珊瑚砂沉积柱中的含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日本科学工作者小组不久前宣布,在实验室中试验用激光浓缩天然铀,成功地获得了35%的可分裂铀,为了在更全面的实验中对新技术进行检验,正在建造一台浓缩铀的样机。目前日本用离心法样机得到的铀,浓度仅为3~4%,而用激光技术得到的铀,浓度要大得多。天然  相似文献   

15.
许亦农  王则能 《科学通报》2002,47(13):1002-1002
第 15 届国际植物脂类研讨会(15’‘InternationalSymPOSiuffiollPI。IltLIPidS)于2002年5月 12日至18日在日本冈崎市召开.会议就脂类的结构和分析、脂肪酸生物合成与去饱和、甘油脂生物合成、蜡和鞘磷脂生物合成。脂酶和脂类代谢、脂运转和信号、脂类的功能、脂类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后基因组学及脂类的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中在近两年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在68个大会报告中,有关脂类的生物合成(包括脂肪酸的合成与去饱和)的报告有30个,说明了这一领域仍然是植物脂类基础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次会议报道的这一研究领…  相似文献   

16.
细胞过程的电磁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德波普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对生命系统中光子存储和光子通信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这一课题已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细胞过程的电磁控制》一文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侯自新 《科学》2007,59(4):21-24
2007年3月19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行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报告会,数学系教授沃根(D.Vogan)代表由美国和欧洲的18位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简称为Atlas团队)介绍了他们所进行的研究项目"李群及其表示"(The Atlas of Lie Groups and Representations)取得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8.
1982年,日本科学技术厅就日本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向2000名各行专家进行了调查。这是该厅组织的第三次全国性的全面调查(第一、二次调查分别是在1971年和1976年进行的)。这次调查共分13个领域、800个课题,12月27日公布了调查结果。主要课题的实现日期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充气太阳灶     
《知识就是力量》2004,(1):78-78
发明人:连鑫及发明小组。上海市51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本发明获1986年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创造比赛一等奖。面临高考的连鑫,课内学习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发明小组的同学课业负担也很重。但是,发明小组的活动一直开展得很好,一次也没有耽误。有一次活动,他们小组把“如何选择发明课题”做为活动主题。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原来,同学们在活动中发现,他们选择发明课题的随意性很强,往往是看到啥、想到啥,就搞啥,因而往往搞不出什么有水平、有价值的东西。在这次活动中,经过热烈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决定从大处着眼选择发明课题。他们认为,现在…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解放以来,我国地质科学工作者曾历尽艰辛,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并获得重要成果。《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板块构造》一文,是作者根据几年来科学考察的研究成果,运用板块学说对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机制的一种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