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洞室墓是从先秦时期沿用至今的一种古老墓葬形制,关中地区是洞室墓早期流行的中心地区,学界多认为关中地区的洞室墓起源于战国时期。通过对相关考古资料的梳理,可以认为:洞室墓在关中地区出现的时间早于西周,西周时期仍然存在。不过,这些洞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居住于关中地区的戎人,尚未影响到华夏族群。战国中期以后,洞室墓成为秦文化的重要特征,并随着秦的扩张及西汉定都长安而影响到了东方地区。  相似文献   

2.
洛阳曹魏墓见于发表资料的目前只有3座,其中1座为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墓,另2座为无纪年基.这3座墓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不仅对于我们了解、认识洛阳曹魏墓的基本特征,了解和认识洛阳曹魏墓的形制、结构、随葬品的组合、葬俗葬式都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直接资料;同时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洛阳曹魏墓与洛阳东汉晚期墓葬及洛阳西晋早期墓葬的异同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不仅如此,洛阳曹魏墓在中国墓葬史上处于一个转轨的时期,它完成了我国墓葬从"汉制"向"晋制"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山东元代砖雕壁画墓上承宋金墓葬形制,但具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其墓葬形制为圆形、方形和长方形三种,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葬方向基本为坐北朝南,墓室结构也大同小异.山东元代砖雕壁画墓承袭宋金壁画墓传统的装饰手法,砖雕和壁画装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使墓室的装饰更显丰富和奢华.砖雕装饰内容主要有仿木构件、门楼、楼阁、砖雕桌椅、几案、衣架、门窗等;壁画内容则有妇人启门,家居生活、孝行图等,人物服饰体现了鲜明的蒙古族特征.山东元代雕砖壁画墓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历史现象及丧葬风俗,体现了当时多元一体化的社会文化面貌,具有浓厚的社会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玉觿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李洲坳墓葬出土玉觿及金箔的形制及纹饰特点,推断了李洲坳墓葬的大致年代及等级。李洲坳东周墓出土的玉觿具有器形体薄、扁平状,弯曲弧度大,素面的特点,其年代大致在春秋到战国,为贵族墓葬。金箔上"七"组龙纹的级别应该相当于诸侯王一级,说明拥有该金器的李洲坳东周墓主人可能是一方诸候。该推断与考古学者的...  相似文献   

5.
2021年4月至5月,为配合焦作科技职业学院一号楼工程建设,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焦作博爱县水运村发现的两座墓葬M1、M2进行考古发掘,其中M2为宋墓,保存完整,形制较为特殊,为研究焦作地区宋墓形制、丧葬习俗、建筑文化、艺术特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根据小邾国贵族墓地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器物,参考其他地区同时代贵族墓葬的考古资料,对东江墓地的丧葬礼俗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2号墓主虽为小邾国君,用士礼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7.
土圹墓是中国古代陵墓上较为常见的墓葬形制。由于陵墓工程规模浩大,因此建设者们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地下工程的质量,坑壁的保护就是其中一种。但是诸多因素致使对此类遗迹现象并未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收集部分墓葬资料,从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环境学、土力学等角度对湿陷性黄土地区所发现的西汉竖穴土坑墓葬的墓圹防护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及分析,认为主要有阶梯加固、墓外临时建筑、修建天井这3种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绍兴印山大墓出土遗物的年代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之间.在目前已知的同时代的南方墓葬中,印山大墓的体量最大,气势最为雄伟,结构最为奇特与复杂.结合越国历史,它绝对不可能是春秋时期的允常之墓,而只能是战国时期某位越王之墓,具体王名尚难确定.若参考诸位越王的传世铜器情况,以者旨于赐之墓的可能性较大.绍兴306号墓形制与印山大墓迥异,应该是徐墓,不是越墓.  相似文献   

9.
洛阳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的发现概况,墓葬形式,丧葬习俗,随葬品情况都有其特征.而且这两种文化墓葬存在一些异同.研究者尤其对墓葬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如二次葬、屈肢葬、俯身葬,涂朱习俗、墓向等诸多问题结合其他地区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的丧葬艺术最初表现为西汉早中期的一些大中型木椁墓中体现某种丧葬观念的帛画与漆画。随着来自汉代社会以及其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转变,新兴的所谓开通型的室墓逐渐取代了传统密闭型的椁墓。以至于到了东汉以后各种类型的砖室墓、石室墓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流行。而正是这种墓葬形制的转变,为汉代的丧葬艺术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所以自从西汉中晚期以后,以壁画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为代表的汉代丧葬艺术得以迅速地发展,成为汉代丧葬制度中的一大特色。本文就汉代丧葬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探析其背后的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1.
三峡地区相当于中原夏商时代文化时期遗址早有所发现 ,相当于夏时期的资料较少 ,而商代墓葬有较多发现 ,其墓葬形制大致上与远古时期尤其是与相当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形制资料情况基本相似。并显示出当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12.
滇池区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其年代约当战国至西汉时期,数量达五千余件,皆为墓葬出土。这些青铜器连同出土它们的墓葬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展示了当时滇池区域人民的社会面貌,劳动生息状况和民族特征。晋宁石寨山六号墓出土的汉文印章,其上有“滇王之印。字样。因此,学术界一般把与滇王墓文物有共同特征的古文物命名为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简称为“滇文化”。  相似文献   

13.
砖室墓葬是洱海区域汉晋时期唯一可见的墓葬形式,它是以烧制砖块作为筑墓材料的古墓葬,这种特殊的古墓葬构造形制、出土器物及墓葬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表明汉晋砖室墓主的族属就是汉晋时期中原内地通过各种途径移居并落藉到该区域的汉民族和他们的后裔及本地民族上层人物,他们创造的砖室墓文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7月29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义明大道东段赣州市水泵厂返迁房建设工地发现了一座东晋古墓,赣州市博物馆紧急进行了发掘清理。该墓发现时后室被挖掘机无意揭露,并且墓顶中部发现一个椭圆形盗洞,早年被盗。墓葬形制为多级单室墓,用台阶分为前室、后室、祭台、甬道。墓室内残长7.47米,后室放  相似文献   

15.
关于墓道功能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对于墓道发展与墓葬建设关系的研究却鲜有涉及。该文以北方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墓道为研究对象,将主流墓道——长斜坡墓道的发展分为东汉以前的敞口式和北魏至宋前带天井的半券洞式两个阶段,旨在理清其在墓葬建设中的发展演变及作用。通过综合分析与古今对比,笔者认为长斜坡墓道的发展变化与墓葬建造技术有关,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出土和墓壁减压,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装饰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昏侯墓出土的一对青铜当卢,形制精美、工艺复杂,图像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可作为研究古代四神观念变化发展的重要物证。西汉正是四神信仰隆盛并确立图像的关键时期,海昏侯四神当卢的出土对于汉代知识、信仰和社会的考察富有重大学术价值。笔者以海昏侯墓出土当卢为切入点,简要阐述了当卢的形制和功能,通过其中图像分析了西汉早期四神观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长沙马王堆墓与南昌海昏侯墓同属西汉大墓,两者在时代和级别上也很相似,同在王侯封国体系内,墓地都在南方,纬度和自然环境基本相同。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各有千秋。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文化遗产。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1972年1月,经国务院发文批准,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  相似文献   

18.
汉代的墓葬制度在我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的数量巨大,更重要的原因是汉代是椁墓向室墓发展的转折点。本文梳理了从椁墓到室墓的发展脉络,然后分析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汉代生死观的变化,其中儒学的兴盛起着重要的走用。  相似文献   

19.
殷人墓和殷遗民墓是洛阳商人墓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他们族属都为商民族.这两种墓葬的主人虽属商人或他们的后裔,但由于时间、空间和地位的变化,在葬俗方面有其一致性,但也必然有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在岭南中部、西部、北部的22处遗址中,共发现220多座先秦时期的墓葬。多数的墓葬中都出土青铜器,且带有明鲜的地方风格。尽管这些墓葬材料对社会原貌的反映程度有限,但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这些墓主的身份以及岭南地区与楚国交流、接触的方式和性质,从而揭示岭南青铜时代的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