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在判断这类反应能否发生感到难以把握,特别是在书写这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更是漏洞百出.为了使学生掌握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并能准确判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把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初中教材中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对这个概念要注意两点的教学,一是复分解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这样从物质的类别上区分于其它基本反应;二是反应过程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这是复分解反应的中心问题,我们知道复分解反应可分为水溶液和非水溶液两种情况,这里所说的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指的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因此,教师应根据酸碱盐电离的初步知识,利用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的含义即实际是相互交换离子,同时指出在相互交换离子的过程中,任何离子的化合价都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既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对象,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高考中主要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判断题、化学反应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题、物质的检验题和物质的推断题等题型来考查元化知识.  相似文献   

3.
"假设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化学学科解题中常用的技巧和策略之一.笔者试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多种物质反应时先后顺序的判断、化学常规计算、有关混合物的计算和有效实验探索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假设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曾彦香 《甘肃科技》2009,25(14):188-189
对生成物与过量物质、酸式盐与量有关的、比较特殊与量有关的、加滴顺序不同、试剂状态或反应条件不同等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和常见错误进行分析,以期对广大学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正> 在无机化学教材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介绍了两种方法: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这两种方法美中不足之处是配平过程较为烦琐,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用电子转移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过程较为简便,今介绍于下: 方法要点:1.书写基本反应式。2.把一分子(1离子)氧化剂得电子数目写在还原剂分子式前面。3.把一分子还原剂失电子数目写在氧化剂分子式前面。4.配平其它物质系数。  相似文献   

6.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既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对象,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高考中主要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判断题、化学反应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题、物质的检验题和物质的推断题等题型来考查元化知识。所以如何作好元化知识的复习备考,对提高高考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书写二元弱酸和二元弱酸盐参与的反应时因其产物形式比较复杂而不易掌握。本文从电离常数和物质的量的角度对此类反应作了分析,归功出此类反应的产物形式。  相似文献   

8.
设体系是由N个离子所组成,并假定离子中的电子的排布是属于全充满的情况,令H_3表示第S个离子的哈密顿算符,以H_(st)表示第S个离子和第t个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能,这样体系的薛定谔运动方程式如下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讨论来确定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系数是否唯一;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方程式中的位置;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成立等问题,并将MATLAB工具软件运用于配平过程中,使多物种参与的复杂反应,能较快速配平。  相似文献   

10.
在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由于酸碱介质的不同,反应不同,所加物质也不同。本文从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步骤入手,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的五个规则,探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并用离子-电子法对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做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离子反应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误,特别是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但遵循一定的书写步骤,错误会相应地减少.  相似文献   

12.
除用普通化学原理说明了生成物中如果有难溶沉淀物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难电离的物质(水)生成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必备的条件外,还根据化学热力学原理,利用物质的热力学数据,通过对反应的能量变化的清算,更深层次地阐明了反应的焓变或焓变熵变协同是复分解反应有条件发生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镧系离子同电子结构系列的特点,在对构成电离势各种能量项进行了一定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计算电离势的公式。借助于J.Sugar和J.Reader第三、四、五电离势值,使用这个公式计算了各級电离势。  相似文献   

14.
王素梅  杨智寿 《科技信息》2007,(17):212-214
有问题.才会有质疑,有质疑才会去探究,所以说“问题、质疑、探究”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在中学阶段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比较重要且难掌握的内容。为了便于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我们将这一部分知识分三个阶段进行讨论、探究。第一步从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从表面上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对其有所了解。但也说明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第二步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提问、质疑、探究,认识其特征和本质,从而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第三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以上三步的完成,才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提出用离化复合动力学理论方法来研究金等离子体内电荷态的分布. 根据由全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计算得到的Au48+-Au52+离子的平均离子寿命、能级结构和能级简并度, 进而得到离子的一阶电离速率常数和各离子的配分函数, 由此计算离子间的电离-复合平衡常数. 基于这些数据, 求解离子间连续可逆电离-复合反应的微分方程组, 导出在一定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下电荷态的分布和平均离化度, 研究某一时刻金等离子体内电荷态分布随体系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变化. 计算所得平均电离度及离子相对分布与美国Livermore实验室的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中学化学教育适应“四个面向”,中学化学教材必须改革。笔者认为,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比较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正确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或分子式),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等方面,当引入氧化数的概念时便能合理解决。1 引入的必要性1.1 可以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定义关于氧休还原反应的定义,初中教材是这样编写的:“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  相似文献   

17.
1.证明一般认为羧酸根与碱金属离子不发生络合作用的假定是不正确的。我们以丁二酸为例证明溶液中存在MHL和ML-两种络合物(L表示丁二酸根,M表示Li~+,Na~+,K~+或NH_4~+)并测定了它们的稳定常数。 2.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修正了前人曾经测定过的丁二酸的电离常数及其与碱土金属离子的络合常数。 3.初步讨论了MHL和ML(或MHL~+和ML)的可能结构,及结合力的本质。 4.根据初步实验结果,其他一元羧酸,多元羧酸和取代羧酸与碱金属离子也有类似反应,因此它们的电离常数和它们与所有其他金属离子的络合常数都应加以修正,一般的趋势是修正后的电离常数应此文献数据小些而络合常数则大些。  相似文献   

18.
<正> 为了更好的从量的方面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和物质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能掌握解题技巧,特别是掌握解计算题的技巧。根据本人几十年中学化学教学实践,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至少必需从以下四方面努力。一、要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其方法如下:1、“记题”。将题图示化,标明哪些是己知的,哪些是未知的,通常还将题中有关物质的质量、气体的体积等均以物质的量表示。2、审题。写出题中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清数据性质(是提供条件?是虚设?是供选择,是隐蔽?是必用?)并将对应的有关数据写在方程式对应的地方。3、破题。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通常是题尾或是题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或是题所涉及物质有关性质等。  相似文献   

19.
《科技潮》2005,(9):22-22
等离子体(Plasma)固态、液态、气态之外的物质第四态。如果气体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气体原子便会因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离子,于是物体便转为等离子态,是一种充分电离的、整体呈电中性的气体。核聚变的第一步就是要使燃料处于等离子体态。安全在体积800多立方米的ITER内,实际上只有几克氘和锂燃料,只是在超高温时等离子体才发生核聚变。如果发生故障,由于等离子体的温度下降,核聚变反应便会自动停止,不必担心会失控。污染核裂变发电的燃料棒含高辐射物料,使用后要储藏地下数百年防泄漏,另外,发电过程中也会制造出可用于核武器的…  相似文献   

20.
高琳  黄绍重 《河南科学》2006,24(5):652-654
利用离子阱质谱原理和内离子源的特点,确定了小分子醇、醚、胺、醛、酮等有机物在离子阱里的反应为自身化学电离(SCI)反应;总结了反应特点和规律;比较了质谱图与NIST98库中的标准EI质谱的不同;建立了有助于在离子阱中对有机物小分子定性分析的SCI质谱图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