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包裹体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包裹体技术在我国被广泛用于确定油气的成藏期。在应用过程中,假设条件和涉及到的不确定因素(矿物的结晶温度、地表温度、埋藏史和热演化史)较多。由于涉及到的任何一个因素有误都可能导致不正确的结果,因而将该技术与确定油气成藏期的其他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更准确地确定出油气的成藏期。包裹体技术具有三大发展趋势:①与其他技术一同使用,从而更好地解决相关的地质问题;②强化对有机包裹体的研究,定量研究石油包裹体丰度可以更好地确定古油水界面;③对有机包裹体成分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定量的分析结果可以用于推测油气的充注史和确定砂岩储层的分割化。  相似文献   

2.
有机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包裹体因能提供有关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过程的大量信息,而在含油气系统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中综述了有机包裹体的分类、研究方法、以及有机包裹体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有机包裹体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有机包裹体的相态、颜色、大小、分布等特征,可分为烃有机包裹体和含烃有机包裹体两类;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有机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光学方法、化学成分方法及显微冷热台方法。有机包裹体在测定古温度、确定油气演化程度和阶段、确定油气来源及油气形成时的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油气包裹体在油气藏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十分最要的应用价值,而油气成藏年代和成藏期次的确定是油气系统研究中首要的方面。本文在宿主矿物的成岩作用和包裹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烃类包裹体相共生的气体-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测定,并结合区域地层沉积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简单介绍了油气藏成藏年代及运移期次的确定。  相似文献   

4.
利用临清坳陷东部4口井35块石炭-二叠系储层样品对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排烃史模拟技术对临清坳陷石炭-二叠系油气充注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包裹体以发弱黄色、弱蓝白色-白色荧光及不发荧光的气相包裹体为主,少见弱蓝绿色和弱蓝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样品中检测到大量裂缝和孔隙沥青及沥青包裹体,早期油藏遭受破坏,以天然气成藏为主;石炭-二叠系至少存在5幕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流体活动;第一成藏期距今171~148.5 Ma,主要为油充注,第二到第四成藏期以天然气成藏为主,成藏期分别为距今141.9~95.7 Ma、51.0~33.1 Ma和19.7~2.5Ma,主要成藏期是古近纪以来的第三、四期,处于烃源岩大规模生烃期。  相似文献   

5.
基于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的成藏过程反演对含油气系统的持续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储层定量荧光等技术和方法,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油水界面变迁,再结合生烃史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的油气成藏史。结果显示,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2期源自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油气充注,第Ⅰ期充注时间为7 Ma,表现为褐色低熟的轻-中质单一液相烃类包裹体;第Ⅱ期开始于2Ma,沙河街组烃源岩大量生烃,表现为浅蓝色荧光的中质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为主要成藏期。储层定量荧光样品QGF大多体现古油层荧光光谱特征,油藏规模较大,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油藏泄漏,形成现今3885 m典型的油水界面。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构造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时间匹配决定了研究区两期充注,后期为主的成藏特点。新构造运动后期,古油藏规模减小,形成了现今油藏格局。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藏的成藏时间,采用了流体包裹体测温技术.通过对大量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发现研究区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2期分布:85~105℃,115~125℃.从研究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均一温度平均值对比来看,石英加大边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显示出一个明显特点,即从长82→长81→长71,包裹体均一温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从长71→长63→长61→长4+5,均一温度又呈逐渐增加.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与油气的运聚有关.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可推测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研究区主要成藏期为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的三个关键问题:(1)捕获时期与宿主矿物的生长时期的关系;(2)捕获时,流体相是否均一;(3)伸长对均一温度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三个应用:(1)评价热成熟史;(2)判别油气运移通道;(3)成藏期次划分。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油气运聚期次及成藏过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三间房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明显分为两期,春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末一晚第三纪;西山窑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也明显分为两期,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为32.8~71.8Ma、26.4~45.7Ma,其对应的地史时期分别为早第三纪和晚白世末--早第三纪中期,反映了三间房组成藏时间晚于西山窑组成藏时间。综合分析油气生排烃史和运聚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Linkam THMS 600型冷热台和LabRam-010型激光拉曼光谱仪,采用先进的包裹体测试技术及分析方法,对任丘油田雾迷山组地层储层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荧光、均一温度、冰点、拉曼光谱等分析测试,以确定雾迷山组储层油气充注时间及成藏期次,并利用数据对油气充注时古压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该储层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单相烃类包裹体、两相烃类包裹体、含饱和烃盐水包裹体及两相盐水包裹体4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峰值分别为70~90 ℃和110~120 ℃,盐度数据也集中在2个区域;沙二段及明化镇组沉积中期是主要成藏期;油气充注时的压力总体高于正常地层压力,但是并未造成异常高压.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传统的油气成藏期分析方法的概念及其局限性,介绍了油气成藏期分析方法的新进展,主要包括流体包裹体法、有机岩石学法、同位素年代学法、磁性矿物古地磁学法、储层沥青和油藏地球化学法等,其中许多方法属于“反演”,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定性(定期)研究到定量或半定量研究的转变,可以较准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剖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气藏为一典型的深盆气藏,其成藏要素主要包括平缓的单斜、充足的气源、渐变的储层、低渗透储层与气源岩的紧密接触及良好的封闭条件.成藏事件的研究表明上古生界储盖配套、圈闭形成与油气生成和运聚匹配,具有较好的成藏基础.成藏模式的划分指出了该区今后油气勘探方向,即在气带范围内寻找大型地层圈闭及岩性圈闭是天然气勘探的关键,在水带内的背斜圈闭和背斜-岩性复合圈闭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2.
指出中国利用国外油气的必要性,重点分析了伊拉克、伊朗、巴西、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北美油气上游合作的机会及世界油气国际合作的合同变化趋势,提出了当前扩大油气上游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关于中国古生代油气资源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分地(C—P)及中国南方地区古生界油气资源取得了共识。但对中国东北、华北、西部等地区古生界资源仍有分歧,乃至认为不具生烃性。针对上述地区古生界油气资源(以烃源岩为主),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一些粗浅认识,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西南缘陡坡与青城凸起过渡地区的高青油气田为例,分析了凹陷与凸起边缘地区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区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尤以地层圈闭油气藏发育为特征。除砂岩油气藏外,还存在大量火成岩油气藏。不同构造单元的成藏机制、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差异,油气主要沿凹陷与凸起之间的高青大断裂富集,呈条带状分布;而远离大断裂,油气的富集程度急剧变差。研究区的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在渤海湾盆地凹陷边缘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永安镇油田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安镇油田位于单断式箕状凹陷(东营凹陷)的陡坡断阶带,受3条大断层控制,从南向北出现了低、中、高3个台阶带。这一主体构造形式奠定了该油田基本构造格局,并控制了永安镇油田的油气差异运聚与油气分布规律,从南向北依次出现低饱和油藏、饱和油藏、油气藏、气藏这样一个油气藏分布序列。  相似文献   

16.
20#低碳钢腐蚀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先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59-3961
油气田生产系统中钢材的腐蚀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研究认为油气田生产系统中钢材的腐蚀程度取决于钢材所处的环境和钢材的材质。选取一种常用的钢材20#进行腐蚀因素影响分析,考察了温度、CL-1含量、Ca2+和Mg2+含量等因素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实验发现上述因素对钢材腐蚀速率和规律影响程度差别很大,在不同的环境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有差异,这为以后钢材防腐蚀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背斜构造类型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柴达木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根据其成因可将盆地中的背斜构造归纳为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和滑脱背斜等4种基本类型。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上述背斜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展布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生长背斜是主要的含油气构造,反冲断层控制下的断展背斜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生油范围内的纵弯背斜可形成油气藏;中央坳陷中部地区的纵弯背斜为含气构造。  相似文献   

18.
储油库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挥发的油气不仅浪费能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因此,进行油气控制是节能、环保、安全的综合体现。笔者就储油库的油气挥发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储油库油气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并对某千万吨级炼油厂储油库进行了油气挥发核算及经济效益估算。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油气资源贫乏,对外依存度高,对保障能源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以来,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的政策响应、技术进展,以及领域专家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背斜构造类型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 ,根据其成因可将盆地中的背斜构造归纳为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和滑脱背斜等 4种基本类型。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 ,上述背斜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展布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 :生长背斜是主要的含油气构造 ,反冲断层控制下的断展背斜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 ;生油范围内的纵弯背斜可形成油气藏 ;中央坳陷中部地区的纵弯背斜为含气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