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王萃 《科技信息》2007,(22):119-120
自从日本文化在《菊与刀》中被界定为"耻文化"之后,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评论。本文将以"耻文化"的理解为基点,从归属意识、集团心理、权威追拜、重视名誉、武士思想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日本人耻辱观的形成、表现及其对日本战争、日本社会、日本人统一文化心理的正负面影响,从而得出日本军人形成强烈的战争信念和不畏牺牲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2.
战后50年过去了。日本国内接连出现内阁大臣因否认侵略史实而下野的情况却仍然困扰着日本官方。据《日本经济新闻》去年8月13日民意测验表明,日本53.5%的人认为日本对于战争“在明确反省和道歉方面做得不够”,在20多岁的年轻人中有71.7%的人持这种看法。尽管去年8月15日村山首相在战后50周年的讲话中对日本的“殖民地统治和侵略”行为“重表痛切的反省”,并向被侵略国家“由衷地道歉”,但  相似文献   

3.
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在纪念日本二战投降60周年时一改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说过的“狠话”,发表了“真诚道歉”的声明,表示要同亚洲国家寻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其实,在战争的反省问题上,一直有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要求日本反思的多,而反思自身的少。也许,人们会说,我们更多地盯住日本,是因为日本侵略过我们。只有日本尊重历史、反省历史,未来悲剧才不会重演。的确,日本这个民族让我们太不放心。日本挑起的甲午战争,让中国晚清的近代化成果散失殆尽,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更是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再加上战后日本右翼的抬头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人眼中,缺乏自省意识甚至"八啦换诟"谋已成为对日本国民性的浓缩概括。"反省"依据其认识深度可分为三层含义:认输、认错和认罪。从认输认错的角度,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日本人没有反省。中国人抗议日本人没有反省,争议主要集中在日本人有没有认罪,特别是向中国人认罪这个层面上。并习惯拿其与德国相比。但就日本而言,其所信仰的独特的神道教与武士道文化精神,使其在认罪上远不同于德国。其实在不同文化体系下,德、日、中三国对认罪的认识与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如果要让日本人做出让中国人满意的谢罪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洪兴文  徐莉 《科技信息》2010,(1):85-85,318
日本从在战后短短几十年里,从一片废墟上实现了迅速的复苏和发展。在这个过程里,集团意识,作为整个民族发展的心理驱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使得我国集体主义教育在经济条件下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我们要大胆借鉴日本人集团意识积极的一面,其对我国集体主义教育有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沈健 《世界知识》2020,(20):75-75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日本战败75周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在东京日本武道馆举行了“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德仁天皇发表讲话说,“回顾过去,在深刻反省的基础上,深切祈祷战争灾祸不再重演”。日本社会对二战的“反省”是否真诚、深刻,至今仍是个问题,这从日本的电影作品中可见一斑。这么多年来,日本电影界拍出的二战题材作品,不乏对战争创伤的再现和人性的挖掘,但也有人企图给军国主义分子涂抹“悲壮”和“英雄”色彩。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是基于其在战争中强大起来的实力实行的单独占领,其政策的指导方针主要体现在1945年9月22日公布的《战后初期美国对日的方针》中。研究战后初期美对日的政策,对于我们了解美对亚太地区的政策,了解战后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史学界对此也有颇多研究,褒贬不一。本文试以宏观的角度就这个问题粗作评述,以求教于史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从1931 年到1945 年日本帝国主义在长达14 年的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伤亡人数众说纷纭, 有鉴于探求确切数字的困难, 本文将战后初期国民政府的统计数和中共领导的解放区的统计数作为基础, 并尽可能地吸收近些年来有关日本侵华史研究的新成果, 考察了在这场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大致伤亡情况, 提供了一组中国军民最低限度的伤亡数目  相似文献   

9.
日本经济繁荣的四项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从战败的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在经历了战后42个春秋的今天,他们无不高度评价日本产业目前的经济实力。然而,对如何会取得这样的成就,人们议论纷纷,看法就不一样了。有不少人说,日本人本来就优秀,在日美安全条约的保护下,才能得以发挥,并取得了成果。我不赞成这种把自我欣赏和卑躬屈膝混在一起的观点。我认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日本人民的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日本人民的和平主义正是通过长期战争的辛酸得到的。终战诏书说:“为了万世要拓展和平”。波茨坦公告第10条规定,要在日本国民中  相似文献   

10.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如何依照盟国旨意处置日本的军国主义,铲除远东战争策源地,并在民主化基础上实现对日本的重建和改造,是世人瞩目的一件大事。排斥盟国独占日本早在战时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盟国便对处理战后日本的有关政策作出了决定。其中最为全面系统阐述盟国对日政策的国际文件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其政策要点如下: 盟国对日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盟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战后必须解除日本武装,严厉制裁战争罪犯,铲除日本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一个以工作狂闻名的国家,企业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这种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带来了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过分的集团意识也带来了繁重的生理压力和沉重的精神压力,使人疲惫不堪,造成过劳死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一、太平洋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点——太平洋成了全面的战场,太平洋的战略形势改变了——战争也造成了太平洋上政治形势的改变。二、剧变的起点:日本帝国的没落:怎样处置战后的日本?——谁是战后远东的“安定势力”?——日本的法西斯侵略势力会不会复活? 三、战后远东的国际关系:美苏两大势力的对立和合作——美国对英法关系的演变——殖民地民族运动的崛起——战后远东国际关系中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在伊拉克战争中,英国扮演了重要角色。战后,英国首相布莱尔频频出访,包括近日访问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这些出访是否与英国参与发动伊拉克战争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2014?2018年是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100周年的日子。在西方,那场战争曾被称为"文明之战"。今天世界上仍有不少人,包括中国人自己,觉得那场战争与中国无关。然而事实是那场战争与中国命运息息相关。实际上,早在1914年一战伊始,英国和日本即在青岛与德国军队激战,青岛在1914年11月落入日本之手。1915年日本利用列强身陷一战,无法分心,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意欲浑水摸鱼,置中国于日本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15.
子安宣邦考察了日本战后思想状况,指出战争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包含了现代性的扩张欲望以及施暴、受辱体验,代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由此,导致了"告发性叙述"与"辩解性叙述"两种对立话语在战后一代中产生,前者以绝对他者的视角批判战争一代,这是对责任的逃避;后者则以历史虚无化的方式为战争一代辩护,反映出对帝国时代的幻想。子安宣邦提出了"交往共有体"的设想,通过引入外部视角,促进代际之间的和解和对话,对受难者真切悲悼,进而融入儒家文明圈这一更广泛的共有体之中。  相似文献   

16.
孔新彩 《世界博览》2010,(16):26-29
经历过或亲眼目睹了战争破坏性的老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战争的残酷和可怕。关于描述65年前那场战争结束的用语,日本历来有"败战"、"终战"、"战后"几个词。后两个词听上去更含蓄些。因为,用"败战"的话,战败的是当时的日本国家和旧军部,用"战败"颇有点和过去站在同一立场、绑定过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日本青少年的历史观相当一部分日本青年认为,60年前的那段历史没有必要总是旧事重提,他们的父辈也许杀过人、犯过错,但是父辈们的错误不应由他们这一代人承担。甚至还有一名同学说,日本确实曾经侵略过中国,但那场战争是在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法避免的。而在当前的和平环境下,几名中国留学生竟然残忍地杀害了曾经给予他们诸多关照的日本人一家五口,这才是真正的罪恶,难道中国人不该反省、不该对日本人道歉吗?这番话让我感到十分震惊,但它反映了部分日本青年的真实想法。由于日本的教科书里从未对那段侵略历史做过详…  相似文献   

18.
早午战争时期,随着战局的变化,中国官僚士大夫的心态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从战前的轻日心态,逐渐发展到战争中期对日本的重新审视,战后更进一步发展为师日心态。官僚士大夫心态的转化和觉醒,标志着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了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康狄 《世界博览》2014,(14):16-19
正在日本释放出战争这个恶魔后,日本政府战后坚持多年的"专守防卫"政策彻底终结。日本此后可以以各种借口对外用兵。近曰,曰本政府通过内阁决议案,决定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此举遭到曰本国内民众强烈反对,甚至出现民众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人格是热爱生命、对战争有所反感的,他从人性的、文化的角度研究战争,反省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湘西土著部队五年的士兵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呼唤人们抗击战争对人的奴役,亦即必须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信守精神自由,追求在"美·爱与神"中实现人格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