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宦书亮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5):75-79
《三国演义》以梦写心,以梦写人,梦即故事,故事即梦,文中二十八个梦互相关联、彼此照应,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重层级的梦系统。文章从系统论视角分析小说中梦系统的层次结构,揭示梦系统中各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是一部有着大量死亡描写的长篇小说,作品中描写的死亡人物众多,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死亡描写匠心独运,特色鲜明,赋予作品厚实深邃、凝重苍茫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2):88-90
在《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中,"仇"这一要素与战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地说,有些仇影响战争的发生,有些仇影响战争的胜负;反过来,战争可以生仇,可以释仇,也可以报仇。 相似文献
5.
本旨在通过《三国演义》中读并不留意的、原本就闪烁不定、扑朔迷离的人物形状、面容、姿态、语言等艺术描写,分门别类地做一番按迹寻踪、探幽索隐的分析,进一步管窥曹操、刘备、孔明等学形象原本深藏、作蓄意掩饰的隐秘心理。 相似文献
6.
《飘》中思嘉的雾之梦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对的雾之梦进行了四处详细的描述,借助弗洛伊德的释梦原理对这个雾之梦进行解读,对思嘉的潜意识进行分析,了解她的梦中的寻求及她的愿望,从而了解我们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7.
《老人与海》中多次提到梦,特别是梦中的"海滩"、"海豚"、"狮子"等梦元素。这些元素除了塑造"硬汉"积极向上的形象之外,还折射出一种成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的梦分喜梦和凶梦两种,喜梦为帝王预兆和象征,凶梦预兆国家易主或小说中重要人物的死亡,两种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推动,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进彬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24(2):127-128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三国演义》一方面赋予刘备集团以最美好的性质,同时又将其置于失败的境地,进而使人们在同情和怜悯之中萌生了对善良正义和真理的渴望,品尝到悲剧的韵味所在。 相似文献
10.
子衿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6,(4)
历来讲《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不提或极少提到《世说新语》,本文则说明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具体表现在:《世说新语》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三国演义》不仅在运用这些资料时颇有特点,而且进行了充分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但凡阅读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人们都很会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在叙事层面、人物描写、历史事件真伪等方面差异很大。文学情感之间的比较主要体现在作者的历史背景的不同,文章格式的差异等方面;人物的差异主要是刘备、曹操等人在历史上和小说中人物个性的不同;历史事件的差异简单列举徐庶归曹,死诸葛吓跑活仲达两个方面,其余还存在很多。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的阵前答话有些很精彩,从聊聊数语中即可窥见其为人或未来命运之走向,有的阵前答话则是精心设计的圈套,让敌方不知不觉入彀。分析《三国演义》的阵前答话,可以从一个小小的侧面领略这部传世经典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3.
郭兴良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0(1):63-65
作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充满了超乎寻常的幻化描写。这些描写并非毫无根由的歪思邪想,而是以形式的“极幻”反映了生活的“极真”,种种幻化的笔墨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化意味。 相似文献
14.
卢杨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1):75-77
"诗三百"感物起兴,多举鸟兽虫鱼草木之名,《诗经》涉及昆虫描写的共17篇,集中于"风"、"雅"两部分,其中"风"诗8篇,"雅"诗9篇。纯粹从昆虫的自然属性去描写,在《诗经》中有8篇。描写昆虫,运用饶有意味的形式,即"比"的手法,来表达当时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在《诗经》中《螽斯》、《硕人》和《东山》篇得到印证。昆虫在《诗经》中被赋予了某种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赞或讽,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虫与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蜉蝣》、《无羊》、《小宛》、《小弁》、《青蝇》、《荡》、《瞻卬》诸篇中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中地理空间叙事是其空间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构建在文本中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谋臣的方略,一是争战中地理形势的分析。这两种方式都是在叙事过程中实现的。它对《三国演义》叙事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叙事与地理空间之间是“随物赋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站在文化传播的视角,从传播要素、传播特征和传播模式以及传播启示四个方面入手,以《三国演义》为例,探索了中国古典名著的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18.
《三国演义》作者问题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说勃兴的有明一代,有一种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这就是当时的小说家们,大都不愿意将其姓名署在自己的作品之上,如《西游记》无作者署名,《金瓶梅》只题“兰陵笑笑生”,《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子虚乌有”(见胡适《水浒传考证》),等等,即可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19.
20.
英语世界《三国演义》二百年学术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发轫期(1815—1925年),过渡期(1926—1959年),繁荣期(1960—1989年),多元期(1990—2019年)。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与研究特征:发轫期以译介为主;过渡期是专业研究的开始;繁荣期转向文学内部研究,开始关注文体、主题、结构、人物等;多元期呈现文化研究转向与理论、方法、视角多元化的特征。四个时期总体发展趋势遵循从作者研究转向文本研究,再转向读者研究的潮流和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