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晚清开始,我国不断引进的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国内儿童读者的精神食粮。但由于儿童文学的创作者、翻译者和读者群的相异性,使儿童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所以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应注意尽量译出“童味”;选词要简单;要善于将长句化短,这样才能翻译出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来。  相似文献   

2.
何芳 《科技信息》2011,(20):I0139-I0139
作为非言语符号因素的戏剧舞台说明具有对话性,其翻译与戏剧对话的翻译一样重要。通过分析戏剧舞台说明语言的话语性及探究舞台说明翻译的相关文献,本文作者倡导应将戏剧翻译的戏剧对话和舞台说明两项内容的翻译列为戏剧翻译的两个并列子项来对待,舞台说明翻译应是文学翻译与应用翻译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开拓了长篇小说的一种新体裁——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多种对话的统一体,在对话环境下揭示深刻的思想内容。复调小说中处处渗透着对话性,小说所有成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复调特征在陀氏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中的所有主人公都是有思想的人,他们通过对话交际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思想,并聆听他人声音作出的回答。该文意在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结构方面揭示小说《卡》的对话性,亦即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它把源语语篇的信息、情感等传递给另一个语言社团的成员。连贯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的连贯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连贯的定义、条件、类型及连贯与衔接的关系等方面来理解“连贯”一词的意义。根据由巴金的代表作《家》改编的话剧《家》中的对话翻译为实例,以动态连贯在源语和译语中的体现和构建为出发点,分析动态连贯在汉英对话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标题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包括文学作品标题的特殊性,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标准及方法,通过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个案分析,得知在翻译中需要对主题仔细考证、慎重选词,做到准确,体现原作的艺术特色和译者的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6.
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翻译中的选词在很大程度上受语境的制约,提出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是语义理解和选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赵静  路东平 《湖州师专学报》2011,(4):97-100,116
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越来越注意到了翻译主题的多元性,也更加强调了在翻译的过程中,文本的意义只有在主体间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上才会彰显出来。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翻译主体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化的翻译语境,并在翻译语境的结构特点的影响下,通过四个主要层面的填充和弥补,完成对"空白"和"未定点"的填充,从而成功完成对文学文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萧乾小说多采取儿童视角作为叙事策略,本文拟从儿童视角的角度观照萧乾小说,借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探究儿童声音和成年人声音的对话,尤其在儿童和成年人、隐含的成年作者和作品中人物两个层面对话复调中探究小说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9.
孔媛媛 《科技资讯》2011,(26):239-240
前景化是文体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突出于背景之上的事物。因为前景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美学效果,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于文体分析中。把前景化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有利于更好的评价文学效果在翻译中的保存或流失。本论文运用前景化理论,对《许三观卖血记》及其翻译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把前景化这一概念更好的运用到小说翻译研究之中。作者对《许三观卖血记》及其翻译进行的研究表明,译者注意到了该小说中的部分前景化现象,并尽力对此进行了保留;然而也忽视了部分前景化现象,导致了小说文学效果的流失。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以小说的方式思考存在 ,其思考的展开方式构成它独特的人物形态、故事逻辑和对话形式。其中 ,对话在这部作品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将这些对话的形式与功能进行类型分析 ,便可以看到这部小说采用或创造出如此多样的对话形式 ,实现了作者对于存在的更充分、更自由灵活、更简捷有力的小说式思考。如果它只采用传统的人物对话形式 ,则不仅会导致篇幅的成倍增长 ,而且 ,其思考性也决不可能在一部小说中达到如此的广度、密度、深度和明快透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翻译经历了从误解到理解、从对抗到对话的发展过程。中国文学翻译呈现出国外作品译入多、国内作品译出少、文学翻译优秀人才后继无人等问题,只有加强中外文学翻译的合作交流,改变现有教育机制,创建有利于文学翻译人才成长的环境,才能使中国文学翻译扭转整体弱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小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翻译小说,其目的也要使阅读翻译文本的读者达到"愉悦与晓谕"的效果,而英文小说的翻译对促进世界文学的交流有着重要作用,下面对英文小说的常见的翻译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梅菁 《科技信息》2012,(17):222-223
翻译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能力是检测学生外语综合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翻译中有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如何进行选词用字。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汉译法翻译时,选词用字很容易受中文思维习惯的影响。本文根据课堂上学生所做的汉译法练习,分析学生在选词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对汉语词的望文生义,对法语词义的范围宽窄不清,以及法语词语的搭配错误等。再结合翻译理论和教学情况,从准确、简洁、生动等选词标准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选词用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翻译用语需要汉语的优化。译语优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传统翻译用语的习惯,指出译语的优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就是译语的优化。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15.
赵松 《科技咨询导报》2010,(8):142-142,144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新闻是当代网络和报纸提高宣传交际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英语新闻选词简练新颖,富有文体特色,语言诙谐幽默,与其他文体有较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英语新闻选词特点,以及从功能翻译的角度对英语新闻的翻译做出概括和总结,并探讨把不同文化意识背景下的语言词汇同翻译策略技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涂敏  涂鸿 《科技信息》2009,(13):196-196,221
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时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和焦点,因为人名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霍桑的短篇小说Young Goodman Brown中的人名的寓意更是复杂,对译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该小说的六个中文译本中人名翻译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的丢失,这是人名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与文学译作生存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语境,而无所不在的文化语境使得差异性在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的差异性问题已成为翻译界一个新的关注点。文章以贾平凹的小说《浮躁》与其英译本Tubulence中的英译为例,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对汉英文学翻译之异化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了对比分析,认为异化策略有助于不同语言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苏格拉底对话”是辩证法对话,它认为真理产生于寻求真理的人们的对话中。作为智者发现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大众化,是“助产术”式的。“梅尼普讽刺”在传承“苏格拉底对话”的同时将它做了民间还原,其言谈或创作方式更加世俗化;它以戏拟现实为手法展现的“非圣无法”、“疾虚妄”的喜剧性,显示其对话的文学性特征。从“苏格拉底对话”至“梅尼普讽刺”,对话性经历了从初期辩证法的实践对话到文学性喜剧式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对话描写是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鲁迅善于抓住人物有特色的谈话,他还善于运用对话交代情节,进行过渡,推动故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威廉姆·戈尔丁的悲观情结在小说<蝇王>的遣词造句中具体体现在各章节标题的选词、环境描写中的选词及故事中孩子们言语和行为的描写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