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葛永玲  贺志莉 《甘肃科技》2010,26(2):164-164,160
近年来,不典型川崎病增多,尤其婴儿患者,不具备全部的诊断标准,只有持续发热,指(趾)端膜状脱皮,球结膜充血,唇干裂主要症状中之2~3项表现,但患儿烦躁明显,应于病程2~3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川崎病的典型症状。现将解放军第一医院院1990年4月~2009年5月收治的158例川畸病临床资料做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期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分析2001年5月至2007年10月收住院的小儿不完全川崎病22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进行讨论。结果: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22例患儿中9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2条诊断指标,8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5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21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因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对持续发热〉5d、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进行动态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CRP、血沉、WBC计数,作出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提高川崎病治愈率的护理流程。方法对我院儿科2001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32例川崎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提出护理问题,实施整体护理,并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32例川崎病患儿全部痊愈。结论整体护理是缩短川崎病患儿病程、提高其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川崎病出现冠脉损害的患儿血脂水平的变化,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物对其干预作用。方法研究39例川崎病冠脉损伤患儿血脂水平变化。对血脂异常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非洛伐他汀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一月后对比血脂水平。结果冠脉损害患儿血脂水平明显存在差异(P〈0.05),洛伐他汀治疗后冠脉损害患儿血脂水平可显著改善(P〈0.05)。结论川崎病冠脉损害患儿普遍存在血脂水平紊乱,洛伐他汀可改善川崎病患儿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误诊为颌、颈蜂窝织炎2例报告李宝明(定西地区医院743000)川崎病于1942年由日本学者川崎氏发现并命名。此病报道以来,国外已有不少病例报道。在我国被称之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而见诸报刊杂志的报道为数不多,由于本病早期症状以颌、颈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涂彬 《遵义科技》2003,31(3):43-43,60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血管炎。婴幼儿发病较多。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我院于1998年1月-2002年7月共收治川崎病三十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是一种多发于4岁以下婴幼儿的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因其病程长,并发症重,可因治疗,护理不当而致患儿死亡。因此,在加强川崎病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是由日本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报导的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病因不明.我院1985~1995年收治4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小儿川崎病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炎事例解析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了治疗川崎病的常用药对牡丹皮-赤芍发挥作用的潜在机理。方法:用TCMSP数据库对牡丹皮-赤芍药对的有效成分和相关靶点进行检索筛选,基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搜索川崎病有关靶点,通过Venny工具分析牡丹皮-赤芍药对治疗川崎病的交集靶点。共有靶点经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3.7.2软件构建PPI网络图,使用R语言分析GO功能和KEGG富集情况,经分子对接技术评价关键靶点与主要成分的结合力。结果:筛出牡丹皮-赤芍药对36个活性成分,243个潜在靶点,川崎病相关靶点1619个,活性成分-疾病共同靶点100个。PPI网络中核心靶点主要涉及MYC、HIF1A、AKT1、JUN等。GO功能分析获取GOBP条目1883条,GOCC条目40条,GOMF条目147条;KEGG富集得到168条信号通路,靶点集中在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中,槲皮素、山柰酚与JUN、AKT1、CASP3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牡丹皮-赤芍药对通过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生物过程,经多成分、多靶标、多通路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11例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征。方法:参照第三届国际KD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分析11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脱皮、双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的发生率分别为100%、64%、91%、91%、55%、91%。指(趾)末端脱皮出现在病程第10~15 d,肛周皮肤潮红在病程第13d出现,阴囊皮肤潮红在起病第7 d出现,病程4~9 d内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达45%。本病主要用阿司匹林和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包括出现卡癜红)、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川崎病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肛周潮红及其脱皮、阴囊脱皮、血小板(PLT)增高、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升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疑似病例应尽早行二维超声(2DE)检查,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专家系统方法在消化病远程诊断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消化病诊断系统的研究,以消化病诊断体系为基础,引入专家系统方法,建立了消化病专家远程诊断系统。医生通过访问在Internet/Intranet 上的消化病专家远程诊断系统,帮助医生诊断消化病病人病情及查询相关消化病病例。该系统包括了累积的消化病专业 经验和一系列用于获得相关消化病新经验的推理机制,该系统模拟消化病专家的思维过程,将有助于消化病的诊断,由定性诊断提高到定量、定性相结合诊断。  相似文献   

16.
范俊霞  王芳 《甘肃科技》2022,(9):112-114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子宫腺肌病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收集2018—2020年民勤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检查为基准,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诊断准确率,并分析子宫腺肌病所得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诊断准确率为93.61%,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并无差异,符合度高(P﹥0.05),3例误诊。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子宫腺肌病中的应用价值高,可清晰观察患者病灶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观察分析成人斯蒂尔病(still)临床诊断与治疗,并进一步认识still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对该病诊断能力。报道1例全科医生与上级医院老年科联合教学查房中发现的成人型斯蒂尔病病例。老年女性,因"咽痛,全身酸痛一周,伴间断发热5d",住院25d,最终诊断为成人型斯蒂尔病。斯蒂尔病指系统型起病的幼年型关节炎,老年人极为罕见,诊断极为困难,反复发热者,尽早使用排除性诊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D)为小于5岁以下小儿好发的全身系统性血管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瘤。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g/Kg)+大剂量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标准KD治疗方案,低剂量阿司匹林(3~5mg/kg/d)发挥抗血小板效应。阿司匹林是KD治疗的一线用药,小于12岁以下患儿过敏几率26.5%。报告一例KD婴儿在阿司匹林治疗中出现过敏反应并复习文献。  相似文献   

19.
刘青 《甘肃科技》1999,15(2):56-57
根据传统的观念,子宫肌腺病称为内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但肌腺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在临床上漏诊率甚高,B超及腹腔镜对其诊断帮助不显著,有报道误诊率高达78.38%,而近年来发现CA125检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腺病有诊断价值,本文选择我院单纯性子宫肌腺病住院手术患者52例,采用免疫放射(IRMA)法检测血清CA125水平,并与子宫肌瘤病患者对照,目的在于探索血清CA125测定对子宫肌腺病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囊肿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病例报告,并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总结子宫腺肌病囊肿的临床特点.结果 子宫腺肌病囊肿是一类在子宫肌层的较大囊性病变,其内充满子宫内膜异位组织和血液,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可明确诊断.结论 子宫腺肌病囊肿的临床表现与子宫腺肌病相似,国内外报道极少,临床误诊率高,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