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4种淡水藻对硝基苯的抗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4种淡水藻——纤细裸藻、莱因衣藻、舟形藻和聚球藻,通过分析硝基苯对其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藻细胞对硝基苯的降解、积累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以期了解藻类对硝基苯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4种藻的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对硝基苯的抗性,按抗性大小排列:纤细裸藻〉莱因衣藻〉舟形藻〉聚球藻,4种藻对硝基苯无显著的降解和积累能力,藻细胞对硝基苯的抗性主要依赖抗氧化酶系的防御作用,其中藻细胞的SOD起主要作用,POD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镉(Cd)、铅(Pb)和镍(Ni)对三种淡水绿藻的生长影响。浮游藻类植物在水生生物链中处于第一级,因此,以不同途径进入天然水体的重金属,使水体中的藻类区系受到毒害,镉和铅使淡水藻类的线粒体细微结构改变,核质变化,毒性产生以及细胞体系缩小等。  相似文献   

3.
羟自由基快速灭活压载水中藻类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强电场电离放电方法产生羟自由基溶液,对基于国际海事组织<控制和管理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国际公约>第D-2条的羟自由基快速灭活海藻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羟自由基对模拟压载水中初始浓度分别为1.1×1 04、5.0×104、4.0×104和2.4×104 cell/mL的球等鞭金藻、聚球藻、小新月菱形藻以及上述3种海藻混合藻都表现出良好的杀灭效果.在模拟处理压载水系统中.在羟自由基浓度为0.62 mg/L条件下.同时在输送管道中接触时间达到6 S时.藻类的致死率均达到99.96%以上,24 h后检测无活藻再生现象.满足<公约>第D-2条排放标准.同时监测的排放压载水水质情况表明.海水的pH值、盐度、电导率几乎不变;浊度明显下降,总固体悬浮物含量降低85%,化学需氧量降至未检出程度:磷酸盐和无机氮总含量等检测均符合海洋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4.
船舶压载水异域排放已经威胁很多国家的海岸生态环境,人类的安全和健康。为了在船舶压载水排放前就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灭活处理,该文自制了水力超声空化装置,并研究其对船舶压载水中的典型藻类异弯藻的灭活效果,探讨了超声波脉冲时间对灭活效果的影响。经研究表明,超声波能和水力空化协同作用,在离心泵频率为35Hz,作用60min之后,超声波脉冲时间为5s和8s的灭活效果较好,灭活率分别达到68.83%和68.52%。该技术在压载水处理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把该技术实际用于处理现实生活中大规模的压载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灯管的类型,质量,照射强度,照射距离与时间,空气湿度与灰尘度,以及不同生物时间效应等我种因素对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影响,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雌核灭活是雄核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步骤,为研究紫外线对斑马鱼卵的雌核灭活效果,将斑马鱼的卵采用干法或置于纯水、Ringer氏溶液和Cortland鱼用生理盐水进行紫外线照射,结果表明,各种方法中均得到畸形鱼苗,并经染色体检查大多为单倍体;四种方法中在Cortland鱼用生理盐水中灭活效果最好,120 mJ·cm-2紫外线可以使雌核完全灭活;干法处理不能达到雌核完全灭活的目的,在纯水中灭活后的卵子受精率较低.而延迟受精的结果也表明,盐度较高的Cortland鱼用生理盐水可以较好的保护卵子,维持较长时间的受精能力,和其它处理方法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究工艺处理对不同病毒的灭活效果及清除能力,为清除动物源性产品中病毒污染提供有效的灭活 方法。方法 选用新城疫病毒,人轮状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四种病毒作为指示病毒,加入所选材料中,经 草酸和盐酸的清除工艺后,计算病毒初始及处理后的病毒滴度,总结工艺灭活效果。结果 经过 10% 草酸 1. 5 h 处理后,病毒滴度明显下降,但并未完全灭活; 继续经过 10% 盐酸处理 1h 后,病毒滴度下降到零,病毒完全灭活。 结论 该酸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清除病毒,达到良好的灭活效果,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曹璟宜 《实验室科学》2010,13(1):142-143
该文观察了紫外线灯管在使用期限内和超过使用期限后的消毒效果,对两间实验条件基本相同的实验室分别使用不同使用期限的紫外线灯管进行消毒实验、观察、研究,表明实验室紫外线灯管应依据使用期限及时更换,以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对番茄青枯菌致病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外线的亚致死剂量、致死剂量对青枯雷尔氏菌作用的实验表明:亚致死剂量照射不同时间对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有不同程度地促进作用,而无杀灭作用及任何抑制和致弱现象;致死剂量照射对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影响不同,结果差异极显著,无致病力菌株对紫外线的耐受力要高于强致病力菌株.致死剂量紫外线对强致病力菌株处理2min,抑制率即达100%,致弱率为0;无致病力菌株照射2min与4min的处理,抑制率分别为70.3%和96.3%,处理8min以上,抑制率达1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结果进行质量控制。方法依据国标ELISA方法对578份小鼠血清进行11种病毒抗体检测,共检测抗体3677份。对初步检测出的242份抗体阳性血清,经56℃30min水浴灭活处理后进行复检。结果可疑阳性血清经灭活处理后复检,正常抗原孔A值和特异抗原孔A值明显低于初检的正常、特异抗原孔A值,差异显著(P<0.05);初检和复检的特异抗原孔A值与正常抗原孔A值的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灭活前后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分别为6.58%和2.86%。阳性对照灭活前后A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经灭活处理后,使检测结果的假阳性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船舶压载水是有害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1].国际海事组织已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和减少有害生物通过压载水的船舶入侵,包括全球压载水计划和2004年2月13日实施的国际船舶压载水控制和管理公约.介绍几种被证明有效的压载水处理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做一些简单对比.  相似文献   

12.
外来生物的入侵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控制船舶压载水的排放以及研究较为有效的压载水治理方法是解决外来物种通过压载水入侵的有效途径.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或正在研究中的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等进行比较详细地阐述,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提出最有效可行的压载水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船舶压载水可以提高船舶的稳性和保证船舶安全航行,但是压载水携带的外来入侵的生物给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要在船舶压载水排放前对其进行处理以减轻危害.通过介绍目前主要的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分析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船舶压载水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国际海事组织积极跟进,先后通过决议和公约的形式为船舶压载水的控制和管理提供操作指南.分析现有的主要船舶压载水处理方法,并对比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船舶压载水公约生效之前做好履约准备是我国PSC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取样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更是其中的难点.在目前取样指南(G2)和PSC指南(G15)未能完善之前,就PSC过程中的取样难点进行分析,并结合一些著名专家的试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传播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世界范围内目前正在使用的或正在研究的治理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的技术手段和治理措施等进行了比较详细地阐述,提出控制船舶压载水的排放以及研究较为有效的压载水治理方法是解决压载水携带外来物种入侵性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船舶压载水携带的外来入侵性海洋物种对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环境造成巨大危害.探讨处理船舶压载水的方法和技术的优缺点,防治船舶压载水带来的海洋生物入侵和传播,保护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际公约和相关规定要求,将压载水岸上接收设施与船上处理设备的应用特点进行比较,探讨压载水岸上接收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压载水电解处理技术对压载舱腐蚀的规律,采用静态挂片失重、电化学测试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低碳钢在电解压载水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低碳钢在余氯质量浓度为7.5、17和28 mg/L的压载水中的腐蚀速度分别约为其在天然海水中的1.25、1.46和1.7倍,且余氯质量浓度越高,温度对腐蚀加速的影响越大;试样在电解压载水中的腐蚀过程由阴极反应中的传质过程控制;碳钢在余氯质量浓度为7.5和17 mg/L压载水中的腐蚀形貌留有剥蚀、断裂的特征.腐蚀产物能谱分析表明:电解压载水腐蚀产物中的氯元素含量降低,产物层对氯离子的渗入具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解法处理船舶压载水对压载舱金属腐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电解法处理船舶压载水时对压载舱金属造成的腐蚀问题,在参照相关试验标准的基础上,通过金属实验室静态全浸腐蚀失重实验,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初步研究了腐蚀介质余氯浓度、腐蚀时间这两个影响因子对压载舱金属的腐蚀速率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腐蚀介质会加速金属的腐蚀速率,且会产生记忆性影响.该研究结果对日后压载舱的防腐设计以及压载水处理装置在船舶上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