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必须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深入考察和研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视“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在新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尤其是探索诸如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关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列宁后期思想的发展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建设这条主线。早在1918年春天,列宁就意识到他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论述的巴黎公社分配原则在俄国这样“最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是行不通的,多次提出“我们应该研究走向社会主义这极端困难的新道路的特点”,以便帮助工人阶级找到通往社会主义的最可靠的途径。重温列宁论述,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实践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后面邓选第三卷引文只注页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第116页)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为一种理论,亦是一个随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正因此,无论是我国抑或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从事的都是社会主义实践,并都力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但长期以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伺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纠正了过去“左”的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如同毛泽东同志当年把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来思考一样,邓小平同志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行改革开放第二次革…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列宁以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分析处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思想,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在新时期继续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我们一定要科学对待处理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大胆利用资本主义并最终超越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 ,适宜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我们认为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掌握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基本理论问题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增强执行党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从而为今后走向社会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奠定基础。通过这门课开设三年多来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觉得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中运…  相似文献   

7.
前言为了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我们师生走出学校,密切围绕国家科研任务,校内外结合,组织毕业实践,使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三个代表”的领导力量 .它的 80年的奋斗历史 ,是一部始终追寻、努力体现、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历史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 8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 .世纪之交 ,面对重大的历史课题和严峻挑战 ,中国共产党能否与时俱进 ,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关系到党的命运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作为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 ,解决了2 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同时也解决了实现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略问题 ,意义深远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内民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问题,以改革创新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切实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科技进步为“三农”提供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近日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农村始终是难点重点。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改变和提升传统的生产方式,为此,要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将科技直接导入农村。文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广大农村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各项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还很落后。正是基于对我国国情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作为农村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乡镇图书馆可以也应该发挥特殊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对乡镇图书馆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契机。为了更好发挥乡镇图书馆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必须寻求新思路与新办法解决制约其发展的一些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规划的理论和编制方法尚处在探索和不断完善阶段,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科学引导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结合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赵楠 《潍坊学院学报》2004,4(3):128-130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今年中央再次将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实现我国的全面小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农村资源和生态状况的分析,提出我国农村必须协调好经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促进边远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的能源建设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实践过程中,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矛盾和冲突经常发生,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难题,也是理论界和干部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农村“两委”矛盾的产生有着多层次的根源,应该通过克服认知误区、明晰职责范围、引导制度创新、灌输现代民主理念、确立正确的权力观等多种途径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市场经济基本要素分析,存在着市场主体、客体的制约因素,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以及国家宏观调控与世界市场的挑战问题.为此需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走农村市场化、产业化、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法官独立是审判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官独立的现状与国际上所认可的法官独立标准存在差距,在对我国法官独立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法官独立进行重构使之与国际标准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运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与经济跨越式发展 ,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追赶先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其中采用技术模仿创新是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从技术创新理论出发 ,首先剖析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内涵 ,然后运用博弈论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建立了两种创新模式的博弈模型 ,最后综合论证并提出我国要以模仿创新模式为主 ,这是我们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中部偏远农村的体育现状,为我国中部农村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走访调查法,对中部江西、安徽两省偏远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中部偏远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提出了"五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