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四方面选取17项指标构建了评价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以综合得分为变量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即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之间相邻,城镇化水平低的县域在空间上也相邻:同时福建省区域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2.
利用福建省2015年的统计数据,基于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定量探究了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并借助Arc GIS空间可视化手段,进一步分析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受到人口及政府支出、农业及用地和经济收入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各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其中,沿海一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影响因素多元化特征更加明显.就每个地区而言,各影响因素作用存在强弱之分.基于此,充分发挥各地区自身的优势因素,参考其他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城镇化水平,实现各地区差异化发展,以便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健康有序地推进.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城镇化率统计和测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概念,以陕西省为例对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陕西省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和单一城镇化水平拟合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我国中西部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分为均衡型、资源驱动型和生态敏感型三类,并对各类模式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提出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4.
以宜宾市区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4个方面构建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宜宾市10个区县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探讨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子和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在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中占有较大权重;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可分为县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欠发展地区和县域城镇化水平落后地区3种类型。文章还对各类县域城镇化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3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40个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悬殊,空间分异格局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沿海高于内陆、沿交通线地带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最后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影响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平顶山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因子与县域经济发展最为密切,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最显著,第三产业也正在逐步成为平顶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提出从产业结构、分配机制、生态环境等方面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以促进平顶山市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空间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年河南省县域非农业人口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大致为西高东低,西北部与京广铁路沿线部分形成一个"T"字形的县域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低城镇化率分布在开封—周口等黄淮地区.②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县域大部分分布在那些工业化水平高,资源丰富的地区,而那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如黄淮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依然较低.③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河南省重点发展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时,注入更多的精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完善县域产业结构,增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绵阳市为例,利用绵阳市各区县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分别测度了绵阳市各区县的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空心化水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了不同城镇化水平下的空心化治理途径.结果表明:1)绵阳市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主要呈现由涪城区向两边递减的圈层结构.2)绵阳市农村空心化水平县域差异较大.安县空心化水平最高,其次是梓潼县、盐亭县、平武县,其余区域的空心化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3)农村空心化与县域城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县域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越容易实现城乡要素之间的合理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性互动机制,空心化水平越低;县域城镇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难以有效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对农村的资金支持,空心化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质量、基础设施、人民生活、公共服务、景观环境5个方面选取30个指标,构建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定量评价2010年江苏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并结合GeoDA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江苏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相关性和各县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1)整体上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即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其中苏南在5个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而苏中在公共服务、景观环境方面相对较弱,苏北则在经济质量、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方面相对较弱;2)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相似区域之间的空间集聚特征,但仍有少部分县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值的方法对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流域28个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空间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其中经济、居民生活城镇化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运用突变级数法,从空间集聚水平、经济增长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4个方面构建县域城市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2009年福建省县域城市性强弱,并将其分为5个级别。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福建省县域城市性发展水平存在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现象,具有城市性发展水平高和城市性发展水平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集聚现象显著,闽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呈现"高-高"正关联,闽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呈现"低-低"正关联。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原理,运用GeoDa及ArcGIS软件,对福建省各县域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县域经济格局两极化趋势明显(经济发达的县域和经济不发达的县域分别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并且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集聚趋势在不断加强;自1989年以来,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县域经济重心由西北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福建省欠发达地区集聚的范围要比发达地区集聚的范围大得多;未来几年内,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成因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原理,利用免费软件GeoDa,以福建省为例,对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回归模型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进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县域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具有较高产出的县域和较高产出的县域相靠近,较低产出的县域和较低产出的县域相邻;影响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农村商品化经济的发展程度、经济结构、资本的投入、工业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导致了其较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成因对推动当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1990-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导致城镇化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行政中心与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高原中部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率下降的情况;地形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5.
崔敏  曹荣林 《河南科学》2010,28(8):1019-1023
基于城市化动力的角度,通过对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水库移民、产业支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行政力量是淅川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依此提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GWR模型的福建县域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角度,选取1990、2000和2010年3个时间点,对影响福建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及其空间变异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各驱动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但在空间上按一定方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分化.总体而言,医疗卫生对人口老龄化具有推动作用;教育水平、交通条件对人口老龄化起抑制效果;相较其他因素,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等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既有抑制也有推动,是未来调控地区老龄化进程的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为例,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城镇化效率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方法,综合测算了2002—2014年福建省城镇化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Malmquist效率;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福建省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化上看,福建省城镇化Malmquist效率整体上处于不平衡的增长阶段,未达到理想状态,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波浪式上升态势,纯技术效率则总体偏高并略微上升;从空间演化上看,福建省城镇化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城镇化效率为HH类型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厦门、泉州等地,面积增加且空间上具有向外部区域扩散的现象,LL类型的地区集中于三明、南平等地,面积略微下降且空间格局保持稳定.文章的研究旨在为福建省资源配置、城镇化规划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镇化的内涵,本文从城镇发展、经济发展、服务功能三个维度建立城镇化发展的指标体系.针对目前测度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主成分聚类法来测度城镇化水平,通过研究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出此方法对于解决综合测度问题是合理的和可行的,最后对城镇化水平的排名的合理性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加快推进福建城镇化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