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杨 《科学大观园》2010,(10):50-51
几年前,美国和希腊的一个考古学家小组到希腊克利特岛的一处峡谷考察,想要找到约1.1万年前在周围海域航海的人们使用过的石器。在寻找过程中,普罗维登斯学院的考古学家托马斯·斯特拉瑟和他的队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13厘米长的手斧。这个简单粗糙的工具是用当地一块石英鹅卵石制成的,类似非洲和欧洲大陆发现的约17.5万年前人类祖先使用的手斧。这种石制工具技术已流传百万年,古人用这些石制工具砸碎骨头,切割肉块。克利特岛被几个海包围了大约500万年。这一手斧的发现暗示,现代人之外的早期人类跨越地中海的时间比我们预期的提前了10万年。  相似文献   

2.
犹如星罗棋布 人类在自身的进化发展过程中,首先选择了石头作为自己加工利用的对象。自从原始的石器工具诞生以来,石头便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创造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一件打制的刮削器或一件磨制石斧就可以判断并且足以代表人类早期历史的发展阶晟从古老的石刻偶像到米开朗琪罗杰出的雕塑都凝聚着不同时期人类的智慧结晶和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伦理与政治意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的伦理与政治意含高亮华传统的观点认为技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根据这种观点,技技术本身似乎是无可指责的,技术所带来的一切不良后果、它现在所拥有的毁灭性能力都仅仅源于人类对工具的滥用,源于人类对技术目的的不适当的规定。然而,历史...  相似文献   

4.
过客 《科学大观园》2013,(21):32-33
鲨鱼和人类共同的祖先以及颌类脊椎动物都拥有第六感:拥有探测水下电场的能力。从解剖学上讲拥有这种能力的工具被称作电感受器和电感壶腹器官。研究推断这是由软骨鱼类(比如鲨鱼和鳐鱼)、硬骨鱼类(比如鲟鱼)以及一些蝾螈物种中同样的细胞群体进化而来的。不幸的是,人类在很久以前失去了这种第六感。  相似文献   

5.
技能是一种能力,具有目的性,这决定了技能要遵守操作规范和社会规范。前者是对工具而言、后者是对工具的使用者而言的。德雷福斯的技能模型对前者进行了讨论,但忽视了依靠工具本身并不能建构出一套规范体系来。技能的规范性取决于对工具的使用,要遵守社会规范。其中,技能学习的关键是获得经验,经验不仅取决于熟练操作也依赖于社会规范;技能的转移不仅需要身体,也需要社会交流;技能的判定不仅依赖于操作规范,也要遵守道德规范。机器能否掌握类似人类技能取决于其社会化程度,基于当前的技术,无法保证计算机能够完全融入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6.
贺霖 《科学大观园》2006,(16):70-71
据加拿大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大约100多万年前,东南亚(包括中国境内的南方地区)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巨猿。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灵长类动物,身长3米,体重高达544公斤。早期人类曾与这种庞然大物“比邻而居”,一起度过了100万年的时光,直到10万年前才彻底灭绝。让远古时代人类庆幸的是,这种巨猿不吃肉,主要以竹子为食,不然的话,恐怕就没有我们人类的今天了。  相似文献   

7.
农业、新石器、定居、陶器是农业时期古人类行为及其实现途径的基本文化要素,四者构成的生产生活体系使人类获取食物和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早期文明起源的文化基础。对这一生产生活体系在前农业时代的原初形态进行追溯,可以看到从渔猎采集到农业生产、从迁徙到定居生活、从火石工具到新石器、陶器工具转变的内在逻辑。而人类自身的生物性特征和在自然界中的弱质性地位是这一转变得以实现的重要动因之一。"善假于物"的人类生存智慧是古人类文明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原初文明因素,也是造成"人猿相揖别"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8.
以前,我们普遍认为人类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但自从1960年,简·古多尔发现了一群会用树枝伸进树洞中觅食白蚁的黑猩猩以后,这种理论显然就站不住脚了。后来,科学家又相继观察到很多动物都会使用工具,并希望能弄清各种动物是怎样掌握这种技能的——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还是通过相互间的模仿学会的?德国马克斯·普兰克行为生理学研究所的萨拜因·特比奇,希望能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地球以外生命的好奇和探索,其实在古代就开始了,国外有,中国也有。这种现象和访仙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古人眼中,神仙和外星生命并不是一回事,神仙上天入地,长生不死,不借助工具,其地位远高于人类;而外星生命,只不过寿命比人类长,也有国度,也得借助工具,而且他们只不过在科技上高于地球人类,但等级是并列的,他们在地球人面前炫科技,但并不决定人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社会模式生成并造就语言。语言不仅人类是最早的工具,而且是人类所独有的工具,更是人类最基础的工具——制造工具的工具——一种元工具。"元工具语言"的生成,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初级形态的形成。前语言阶段、声音语言阶段、记录语言阶段和机器语言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语言的低级形态,后两个阶段是语言的高级形态。语言的内在结构来自于长期的语言规范而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反映人的内心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认识和思维逻辑。语言的一步步发展,引领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时代的语言交流在时空上所产生的张力: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语言的开放特性,从而在最广的空间范围,在最持久的时间长河里持续激发创新,成为人类进步的持久的革命性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13,(14):61-61
根据澳大利亚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揭开蝾螈断肢再生能力的秘密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肢体再生梦想。研究发现这种两栖动物的免疫系统是再生能力的关键,允许它们重新长出肢体、脊髓、脑组织,甚至于心脏部位。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科学家表示,一种被称之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对蝾螈的再生能力至关重要,如果这种巨噬细胞被系统性剔除,蝾螈便会失去肢体再生能力,形成疤痕组织。因而它能够帮助科学家控制这种过程,甚至能够将其应用于人类。莫纳什大学的詹姆斯·古德温博士表示这一研究发现让科学家在了解再生所需满足条件方面又往前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云计算等巨型、智能化工具的产生,大数据分析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大数据分析展现为点状、预测和量化的认知结构。大数据分析虽然是对相关关系的分析,但它是通过对群集现象的搜集、记录和建模而完成的,大数据分析只是人类认知模式中的一种,并且是撇开定性的因果解释的定量分析的一种,它同质性的因果分析一起构成了人类认识方法的两翼,它不可能替代更不可能消解人类认识最为本质的因果解释。不管大数据分析今后何等智能化,它永远是人类操作和控制的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2):124-128
天然火是古猿可发掘利用的自然力的首要选择。从直接利用到支配使用,"工具火"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自发利用到自觉使用,火成为制造工具的工具——一种元工具。"元工具火"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诞生。对火的深入发掘和探索,开启了能源时代。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人类乐于把许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其中包括走着、爬着甚至硬着头皮凑到一位迷人异性跟前的能力。可植物没这么得天独厚。在陆地绿色生命的漫长历史中的一大段时间里,植物是需要彼此靠近到几乎相触的地步才能进行交配。苔藓把稀疏的精子投入雨水中使其漂流至邻近的配偶那里(有许多早期植物都是如此),但这种方式在潮湿的环境下才能进行。然后,3亿7500多万年前的某一天,某一种  相似文献   

15.
元工具是制造工具的工具,是人类所持有的最初的最早的最根本的工具,是人类制造一切工具的基础及其技术形态的根本体现,其表现形态分别为:手、火、语言。元工具的出现和人类的诞生是同时的、互为依据的。因为元工具的诞生,循着工具叠加的路径,人类登上了文明的阶梯。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讨论涉及到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的问题,超人类主义者从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观。以动态的人性观为逻辑起点,需要追问的是:如果人性可以改变,人类应该朝什么方向改变?在视角转换上,由纳斯鲍姆建构的“能力进路”作为区别于理性主义思维模式的理论范式,它从三个维度重新定义人性,为回应人类增强技术的合法性问题提供了适用的概念工具。在实践的维度,遵循能力进路设置的能力清单涉及对最低门槛的核心价值的解释,它既在规范框架的层面规定了共同体准入的标准,又在价值框架的层面表达了对人类价值共识的期待。由此,“能力进路”为人类增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1):101-105
法国哲学家康吉莱姆不仅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技术问题也有着深入而独创性的思考。康吉莱姆的技术观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技术先于科学,通过重新解读笛卡尔,指出人类通过技术、工具等展开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缺陷的活动,总是容易出错的活动,但这些错误反而引导人们进一步展开科学的理论认知活动,从而才得以形成各门科学中的知识与真理;其次,技术源于生命,通过技术制造出来的工具和机器可以视作一种人为的器官;再次,技术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乃是人作为劳作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爱因斯坦的这段话,勾勒出了因科技迅速发展而被迫站在抉择"十字路口"的人类的踌躇:善用科技,将推动人类文明进入"快车道";恶用科技,则很可能为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9.
在近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讨论中,涉及了意识的问题,但没有展开讨论。例如人类学家说。较早阶段的南方古猿,“有意识地使用工具”;“随着完全人出现,社会建成阶段”,“而增加人类的思维”。这里古猿使用工具的“有意识”和“人类的思维”是一种什么关系,就值得讨论。我们想就有关意认的问题提几点初步意见,希望人类学界同志们给予指正。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内在性与外在性两个层面重建科学客观性。一方面,科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并非一种外在于人的自在性,而是主体在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与客观世界耦合而得到的结果,是一种属人的现实,是在实践中被确立起来的。科学家们借助于直观方法与理性工具把所捉到实体与过程、类型与结构、解释句与理论模型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我们的主观表象,承载着对象的客观性——外在客观性。它们构成了"科学共同体"的"本体论承诺"。另一方面,这种外在的客观性,是在人类主体的内在化过程中实现的。在现代科学中,科学家们自觉地运用对称性工具实现的"内在化"所得到的"变换下的不变性",使得科学具有了公共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这种在人类旨趣、目的和价值引领下对世界实行的主动干预所实现的公共性,就是内在客观性。因此,科学客观性是一曲由外在性与内在性合奏出来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