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江淮分水岭自然经济系统的波动性、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生态脆弱性三者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均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江淮分水岭生态脆弱性特征及其原因,并从克服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角度提出江淮分水岭生态脆弱性消除对策.  相似文献   

2.
《安徽科技》2011,(Z1):16-17
一、课题研究背景江淮地区是我省水稻主产区,也是提升水稻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针对该区特别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不足、调蓄能力差、易发季节性干旱以及劳动力资源紧缺等情况,通过耐旱性新品种选育与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的有机结合,建立江淮地区水稻抗旱节水简化丰产技术体系,为江淮地区水稻避灾减灾、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二、课题主要研究成果1.选育出耐旱、高效、广适性旱稻新品种“绿旱1号”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唐代宝鸡地区旱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周期规律,以期为该区旱涝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唐代宝鸡地区旱涝灾害史料,重建宝鸡地区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利用滑动T检验、红噪声频谱分析等方法,分析唐代宝鸡地区旱涝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和周期规律。结果 (1)唐代宝鸡地区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2)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在10和30 a尺度上突变参考点或突变区间分别有7个和2个;(3)唐代宝鸡地区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具有显著的193.3,13.8,7.2和2.4~6.0 a的变化周期。结论宝鸡地区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该特征可能受到太阳活动和厄尔尼诺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四平市农业生产地位突出,但却受干旱灾害的困扰,特别是近几年旱灾已成为四平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农业干旱的发生规律尤为重要.从东北地区近500 a旱涝分布图中提取等级数据,结合四平市1951-1998年的年降水量和作物生长季(6-8月)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四平地区农业干旱的发生规律,得出四平地区在近一段时期将继续面临农业干旱威胁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定远县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该区域难以形成自然湖泊,因此水库作为蓄水的重要载体,在本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城乡居民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综合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的水库数据(数量、面积、总蓄水量)和定远县乡镇人口数据,基于GIS技术对定远县水库在乡镇和流域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从乡镇间水库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定远县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中部的乡镇水库数量密度比较大,周边的乡镇水库数量密度较中部小,各乡镇的人均蓄水量存在较大差距,人均蓄水量少的乡镇可能会出现水资源供需矛盾;(2)在流域间水库的空间分布上,水库多分布在二、三级支流流域,同时,二、三级支流流域也是中型水库的主要集水区域.干流流域水库塘坝数量少且无大、中型水库分布,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洪水旱涝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定远县是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县,也是全国商品粮、商品油和瘦肉猪生产重点基地县,多次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长期以来,定远县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致力于以科技助推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称号。近年来,全县以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积极探索江淮分水岭地区节水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高度融合的新模式,带动区域特色农业加速转型升级。2014年,科技部专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水利产业经济学,研究水利产业的客观经济运动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其客观经济运动规律来指导水利产业的经济活动,实现水利产业的良性协调发展,非常重要。阐述了水利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介绍了水利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建立水利产业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主动参与区域合作,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中抢占先机,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江淮是魏吴两国争夺的对象,是两国战争的主战场。魏吴两国的战争给江淮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为了各自在江淮巩固统治,解决军粮问题,取得军事上的优势,魏吴两国非常重视在江淮经济的发展。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魏吴两国在江淮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屯田和水利方面。  相似文献   

10.
祝伟 《科技资讯》2014,(5):42-42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及水利工作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步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1个测站点30年间三大关键期降水资料的统计,分7个等级,5个标准进行动态分析,找出各关键期旱涝发生的规律。探究发生旱涝的环流背景,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了三大关键期降水预报方程。对长治地区三大关键期降水的定量预报作了相关研究,确定出影响降水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关中地区旱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关中地区渭南杨刘村、西安肖家村和宝鸡九龙泉3个观测站20世纪50-70年代气温、降水资料和90年代旱涝灾害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旱涝灾害的类型、发生规律及其与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旱、春夏连旱、秋旱、夏涝、夏秋涝是关中地区主要的旱涝灾害类型;旱灾的发生具有10年左右的周期,涝灾的发生具有5年左右的周期;50-70年代关中地区涝灾偏多,气温偏低;冬季偏寒常易出现来年夏旱,冬季偏暖常易出现来年夏涝;90年代的旱灾增多,尤以秋旱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资阳市地处四川盆地腹部丘陵区的沱涪两江分水岭和川中径流低值区,加之受川西夏旱与川东伏旱的双重影响,水资源匮乏、干旱缺水矛盾十分突出。面对这一“水情”,水利如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基于可持续观,进而探讨资阳水利可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资阳市地处四川盆地腹部丘陵区的沱涪两江分水岭和川中径流低值区,加之受川西夏旱与川东伏旱的双重影响,水资源匮乏、干旱缺水矛盾十分突出.面对这一"水情",水利如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基于可持续观,进而探讨资阳水利可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赵忠 《中国西部科技》2004,(10):142-143
四川省资阳市地处四川盆地腹部丘陵区的沱涪两江分水岭和川中径流低值区,加之受川西夏旱与川东伏旱的双重影响,水资源匮乏、干旱缺水矛盾十分突出.面对这一"水情",水利如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基于可持续观,进而探讨资阳水利可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利用岷江上游松潘县等站点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1960—2015年间松潘县的降水变化特征,并基于SPI指数及其旱涝等级划分标准,采用M-K突变检验、功率谱及小波分析、R/S趋势分析等方法,探究岷江上游区降水规律、旱涝灾害及成因等问题.结果表明:1960—2015年松潘县降水序列的气候变化倾向率是1.09 mm/Da,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存在约5.75、8.5和10~15 a的震荡变化周期.2013年松潘县降水发生突变,转为增多趋势.近55 a松潘地区旱涝频繁发生,1960—1969年、1984—2012年是少雨干旱期,但是1990年以后旱涝频率增大.1970—1983年是多雨洪灾多发期.2013年以来洪灾多发.夏季风活动强弱是引发旱涝灾害的主要成因,在年降水距平值变化显著的年份都有较大旱涝灾害发生,降水过度集中时也会出现洪灾.未来几年本区降水仍是增多趋势,加上极端气候事件多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洪灾发生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标准降水指数的广西旱涝特征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地区74个气象站1961-2008年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降水指数、Mann-Kendall检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等方法,分析了广西地区近48年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广西旱涝呈阶段性变化,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21世纪以来旱涝灾害以干旱为主,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后期的旱涝灾害以洪涝为主。②通过REOF对广西进行旱涝分区,根据前4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广西可以大致分为桂东北、桂西北、桂东南和桂西南4大区域,各分区的极端旱涝变化总体上和全区保持一致性,但在某些时段不同区域之间重度旱涝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桂东北和桂东南地区重旱发生的频率大于其他地区,桂西南的重涝发生的频率大。  相似文献   

18.
王自革 《安徽科技》2002,(11):23-23
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合肥、六安、滁州三地市,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带内,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但是,该地区水资源不足,平均地表产水量为24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2%,地下水无农用开采价值.此外,该地区土壤条件差,普遍存在土体薄,耕层浅,宜耕性差,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等问题.农业生产限制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9.
通过系统查阅明清及民国时期曲阜的地方志和有关史料,复原了1470-1990年曲阜地区旱涝等级序列并进行了时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曲阜地区1470-1990年旱灾平均每10年发生3次,严重旱灾每13.6年一遇;涝灾每5年一遇,严重涝灾每15年一遇.(2)在有明确发生时间的旱涝灾害记载中,78.6%旱灾发生在春夏,极少冬旱记载;94%涝灾出现在夏秋,极少冬季水涝记载,无明确春季水灾或涝灾记载.(3)近52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数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约在1662年、1764年、1874年附近发生转折;通过小波分析发现,干湿波动存在4年、16年、60年3种时间尺度周期.  相似文献   

20.
泾河流域1470-1979年旱涝灾害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历史文献记载的泾河流域旱涝灾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该流域1470-1979年旱涝灾害的变化规律,讨论了旱涝灾害的产生与当地气候异常变化、太阳活动、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泾河流域过去510 a间旱涝灾害频发,且以旱灾为主;旱涝灾害的发生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局部还存在同步性特点;流域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气候异常变化关系紧密,太阳黑子活动对该区域旱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同时泾河流域510 a间的旱涝灾害与该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当地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研究对了解泾河流域旱涝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制订防灾抗灾措施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