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解构主义翻译观被介绍到中国,国内诸多翻译学者对其的态度极尽赞赏有之,全盘否定有之。它所倡导的理论思想极大的颠覆了传统翻译观,引发了国内翻译界的大讨论。然而其中大部分学术论文是从译者的角度来分析解构主义翻译观。本文试图以读者的角度来谈一谈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2.
熊俊 《科技信息》2012,(30):44-45
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意义的不确定性的论述突出了译者的中心地位,消解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对于回文翻译有较大启示。在解构主义翻译观照下回文是可译的。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尽量以回文译回文的方式保留原回文游戏的形式美;或通过其他方式尽量弥补原文通过形式传递的意义和信息,间接说明解释原回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奠基人沃尔特.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纯语言”问题及其翻译思想,评析了本雅明的“纯语言”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它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但该研究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得以深入还得归因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解构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解构主义一反传统,反对将原文看成是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把意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从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意义的解构与重构来阐述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王海燕 《科技信息》2009,(36):I0150-I0150,I0152
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及其思想在西方翻译史、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解构主义也对人类整个知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了解构主义的起源和基本观点,并通过德里达《巴别通天塔》一文,阐述了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翻译观,同时分析了解构主义视角下,对译文和译者地位的重视,对译者主体性的充分肯定,并简要分析了其影响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主要思想,即"延异"、"作者死了,译者诞生"、原文与译文的"共生互补"关系以及译文多元流动的评价标准等,从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以及译文的评价标准三方面进行浅析,认为解构主义翻译观尽管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过分强调差异性,否认原文文本的终极意义;过多强调译者的翻译主体性和创造性,否认作者的权威性和独创性;同时提出译文的多元评价标准,否认忠实的翻译准则等,在一定程度上,必将导致翻译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了冲击。从作者观、文本观、读者观以及翻译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对解构主义翻译论和传统翻译论进行比较,有利于促进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作者、原作、译(读)者、译作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对解构主义的认识,客观、积极地指引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晶晶  陈剑 《科技信息》2007,(32):207-207,308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不仅是伟大的先锋派小说家、诗人,还是著名翻译家。他以意识形态处于边缘地位的阿根廷人的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反传统、反权威、反文化帝国主义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本文主要从阅读博尔赫斯的文章《一千零一夜的译者》入手,探讨博尔赫斯翻译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一可了解、吸收外来成果,二能介绍、传播本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来说,通过翻译可让西方打开了解中国的大门,从多角度重新认识中国。随着20世纪下半叶西方翻译理论的兴起,这些理论被逐渐介绍到国内,中国的翻译界开始了逐渐接受并学习的过程;解构主义的出现对于20世纪的语言学家来讲是一次强烈的冲击,它不同于之前人们相信的"框架""结构"等,强调的是"不确定性""流动"。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兴起不仅意味着翻译理论踏上新的高度,更意味着"译者主体性"这个概念进入世人的视野内。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兴起为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力量。  相似文献   

11.
法律文本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性语言,在词汇用语、句法结构以及文体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法律英语具有准确性、严肃性、复杂性等文体特点,使得法律英语的翻译工作也极具专业性。因此,有必要以其独有特征为切入点,对法律文本的中西互译进行分析,以增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多元系统理论和关联理论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有指导作用,但是,多元系统理论在用于翻译策略选择时由于忽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忽略了读者期待,无法解释一些文化负载文本和实用文体文本翻译策略,因而不具有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同时,关联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语境匹配和释意相似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以语境匹配为翻译目的,以释意相似作为翻译策略,可以解决多元系统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翻译策略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译者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是作者的传声筒、代言人,而且译者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运用精神分析法,对译者和原作或作者、读者的关系同本我、自我和超我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和感受译者在翻译中所遭遇的困惑,呼吁人们关注翻译事业,关注译者,从而拓宽翻译研究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4.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这个问题在批评界引起很大争议。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的英译以及林语堂对《浮生六记》的英译中,三位译者迥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后面隐藏的是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目的决定方法,这正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因此功能翻译理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可以而且也应该作为我们评价文学翻译好坏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5.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这个问题在批评界引起很大争议.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的英译以及林语堂对《浮生六记》的英译中,三位译者迥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后面隐藏的是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目的决定方法,这正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因此功能翻译理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可以而且也应该作为我们评价文学翻译好坏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6.
试论章嘉·若比多吉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嘉·若比多吉在翻译《大藏经》的实践中总结了经验,撰写了规范统一译文词语的《正字———贤者之源》,书中提出了翻译者应具备的素质,翻译的标准,增译、减译、转译、辅助译法等翻译技巧。他在继承和发扬藏族传统翻译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藏族翻译史上最早的译者素质问题,也在藏族翻译理论的指导模式上第一次从传统的"内向"理论模式走向了"外向"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及模糊特征阐明了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论证了诗词翻译的可行性及诗词翻译的策略:译文应为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并力求使翻译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8.
等效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标名称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奉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120-122
商标名称的翻译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翻译。以功能对等为基础的等效翻译原则对商标名称的翻译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商标翻译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力求使商标译名具有与原文商标同样的促销功能,也就是在营销功能上求得等效。  相似文献   

19.
龙明慧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47-1352
当前我国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特别是文科论文摘要的英译大多拘泥于中文句式和篇章结构,不符合英语论文摘要的体裁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因此,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出发,对中英文科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结构和语言体现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策略,为文科学术论文摘要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作<西风颂>在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方面颇具特色.本文截取诸多译家如郭沫若、王佐良、江枫、施颖洲的译本进行对比,首先从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三个方面分析不同译家的翻译风格;而后结合四人各自的译诗理论和实践探寻他们翻译方法中所受西方诗学的影响,进而将一篇<西风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数个译本和其中所体现的译诗理论作为数面镜子,从中管窥西方诗学对身处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