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闫长安 《科技信息》2011,(10):I0321-I0321
黄河郓城段属过渡性河段,河道长34公里。2002年以来,受黄河调水调沙、河床下切等因素的影响,郓城杨集河段河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部分工程脱溜,河势发展趋势不稳,对此我们进行了分析,现对河道的变化情况、变化原因、不利影响、治理措施等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2.
河道流路的治理对于防洪、航运等工作至关重要,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黄河胡家岸~葛家店流路治理是建国后山东河务局对重点河段进行治理试验的河段,几十年来的持续整治,使本河段已由原来的流路摆动变化大形成目前较为稳定的治导线,本文对建国前河势进行分析.回顾了山东河务局对胡家岸~葛家店流路治理过程,通过现今河势进行分析,预估今后河势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了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演变特性发生变化,同时引起黄河下游河道的“小水大灾”、“横河”、“斜河”等问题。针对日趋严重的水灾问题,本文选取黄河下游典型站点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对水沙过程变异的响应,得到初步认识:一方面,由于黄河来水量减小,水流挟沙能力降低,致使黄河下游河槽持续淤积抬高、河槽变窄、河道过水断面变小,易引起“小水大灾”;另一方面,由于来水来沙量变异,黄河漫滩概率减小,使黄河下游河型发生缓慢的改变,引起河势变化,原有的部分工程措施因水流流路的改变被迫废弃,甚至产生负作用,形成水灾。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河弯流路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最小方差理论,对正弦派生曲线与河势流路的自然演变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正弦派生曲线基本可以反映天然河道自由发展河弯的河势变化形态,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的“模范河段”河弯布局与正弦派生曲线符合良好.在统计回归“模范河段”河弯布局参数的基础上,给出了正弦派生曲线中相关参数的表达式,提出了适合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床演变自然规律的河弯流路基本方程.利用该方程检验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未完善的柳园口至府君寺河段河道整治规划流路的可行性,为游荡性河道进一步整治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朱德范  刘树军  国佃华 《科技信息》2011,(25):338-338,354
黄河下游按照微弯型整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河势基本得到了稳定,多年来未发生大的河势变化。但由于近几十年来,一直未来大水,河槽淤积严重,随着2002年以来的来黄河调水调沙,河势也发生了一些局部变化,黄河原有工程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形成了一些不利的河势。分析河势变化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对稳定河势,确保防洪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宋继平  宋延飞 《科技信息》2009,(33):I0297-I0297,I0321
2001至2005年,黄河下游虽然没有发生较大洪水.但是自2000年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运用以来,对黄河下游的水沙过程进行人为的调节,并于2002年以后每年汛前或汛期下泄基本平槽的水流,形成中常洪水。特别是2003年黄河下游发生了严重秋汛,黄河下游来水量增加,河道平槽流量时间加长.水流含沙量低、冲刷力强,河道整治工程险情不断,防洪工程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7.
汇流是河网上最基本的自然过程.引流则通常与水利工程相关.汇流和引流都会引起水沙变化,进而影响河道冲淤状态的变化.相较而言,对河道冲淤状态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通过建立基于汇流-引流的河流网泥沙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在某一河段引流对其下游河段的影响,探讨了水沙变化与河道的冲淤调整.模型的模拟结果能够定性再现黄河上引流与河道冲淤之间的关系,即"引流增淤".瞬态过程显示了冲淤动力学对分流比的强烈依赖:显示了冲淤动力学对水沙条件的复杂依赖.本研究发现了冲淤量沿程分布的指数标度律,获得了关于河网泥沙输移动力学的一些新理解.  相似文献   

8.
针对宁蒙河段近期水沙问题,以水力学及河流泥沙动力学为基础,研究河道水沙变化后河道冲淤临界指标.利用1952—2012年黄河宁蒙河段各水文站点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河段水沙变化特性,点绘出河段汛期单位水量冲淤量与来沙系数关系,计算了不同河段河道临界冲淤条件.结果表明:宁夏下河沿-青铜峡河段河道基本能维持冲淤平衡,青铜峡-石嘴山河段河道呈微淤趋势,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冲淤调整量不大,内蒙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随着进口流量的增加冲淤效率呈现淤积少—淤积多—淤积少—冲刷的变化特点;当平均流量小于1 000 m3/s时,宁蒙河道发生淤积,随着流量的增大,宁蒙河道处于冲刷的状态;当进口站含沙量小于7 kg/m3时,宁蒙河段基本表现为冲刷状态,当含沙量大于7 kg/m3时,宁夏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汛期冲淤平衡临界来沙系数为0.003 4 kg·s/m~6,内蒙古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汛期临界来沙系数为0.004 5 kg·s/m~6,内蒙河道河道汛期冲淤平衡临界来沙系数大于宁夏河道.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下泄流量与含沙量条件下三盛公水库下游河道的水沙输移规律,统计了河道的含沙量、累计冲淤量和河段沿程冲淤量,并计算了河道单位长度冲淤量,定量分析了不同河段的冲淤特点。结果表明:流量相同的条件下,进口含沙量越大,河道沿程淤积量和累计淤积量越大,但水库下游100km后水体含沙量逐渐趋于一致,与进口含沙量无关;水库的下泄流量和含沙量对下游河道的冲刷和淤积影响明显,下泄含沙量不大于3kg/m3时,下游河道以冲刷为主;水库至三湖河口河段冲淤变化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影响明显,该河段冲淤平衡来沙系数在0.004kg·s/m6附近。  相似文献   

10.
黄河小北干流河床横向摆动剧烈,研究其深泓摆动特点及影响因素对认识游荡型河流河床演变规律和河道整治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小北干流河段持续淤积期25个断面汛后实测地形资料,研究了该河段深泓摆动方向和摆动宽度的变化特点,并定量揭示了来水来沙条件、下游侵蚀基准面及河床边界条件对深泓摆动强度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小北干流河段深泓摆动方向具有往复性,摆动宽度沿程差异较大,龙门-庙前河段深泓摆动宽度大于中段和下段;上游前期4a平均含沙量和下游潼关高程的变化是影响小北干流河段持续淤积期深泓摆动强度的关键因子;建立了小北干流河段深泓摆动强度的经验公式并进行验证,用公式得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
黄河调水调沙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泥沙的不断淤积使其下游近1000km的河道成为"地上悬河",洪水威胁不断增大。要遏制其河道淤积增加趋势,现阶段可采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调水调沙,即改变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关系。黄河中游干支流水库的修建为实施调水调沙提供了工程条件。实施调水调沙,必须突破三大关键技术,一是塑造水库异重流,二是确立河道水沙关系,三是遏制洪峰增值。实践证明,掌握了这三大关键技术,可以实现调水调沙的成功运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河由于小浪底水库的运用,近年来下游河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配套工程建设有了新的规划,文章对菏泽黄河河势进行了分段分析,并对下步治理措施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通航河道修建的取水项目工程日益增多,这些在通航河段的工程项目均会不可避免地对航道、通航条件产生一定影响。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以嘉陵江某取水口项目为例,通过建立二维数模与分析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拟建工程前后附近水域流速、水位等方面的变化,论证拟建项目对于嘉陵江航道通航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建工程对工程河段过水面积影响较小,且埋于河床下,其结构阻水作用有限,河道流态、主流带位置改变较小;另外,考虑到该河段的河道组成及川江河床演变特点,可以预测该工程建成后,对工程河段附近泥沙冲淤变形、河床形态等无甚影响,亦不会对工程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及河势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过程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与来水来沙条件具有复杂的响应关系,根据黄河下游汛期实测水沙过程及断面形态资料,采用河槽过水面积、来沙系数、同流量水位变化、河相系数变化描述河道萎缩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黄河下游来沙系数增大,同流量的水位进一步抬高,河道过水面积大大减少,河道萎缩进一步加剧,并且河道萎缩与来沙系数有一定的关系,当来沙系数大于某一值后,河道由冲刷转化为淤积,河道过流能力下降;随着河道的萎缩,河床形态会有一定的调整,二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河势走向十分复杂,横河、斜河、悬河并存,河道整治是防治水害而采取的控导水流、稳定河势的重要措施,也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战线长、区域广,涉及的生态环境类型较为复杂。本文通过黄河下游所存在的不同环境因素以及相应对策措施实施,分析总结其可行性和效果性,为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及运管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黄河河工模型图像的河势宽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边缘检测和形态学相结合,对黄河模型图像进行边缘提取,然后利用像素计算法,通过比例转换实时精确地得出河势宽度.首先利用改进的最大方差比法(Maximum variance ratio)自适应地计算出Canny算法的高低梯度阈值,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周长的形态学连通域分割法清除图像的干扰边缘,实现河势的自动识别和提取,再通过示踪粒子标定河道,计算河势边缘间像素个数,从而得到河势宽度.试验表明,该方法抗干扰性强,提取误差小,宽度测量更加简单.  相似文献   

17.
浅谈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悦  张安鲁  刘云 《科技资讯》2009,(4):156-157
黄河下游河槽淤积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利用调水调沙,将不协调的水沙关系调节为相协调的水沙关系,是有利于输沙入海、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冲刷的有效途径。本文概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情况与黄河水沙不平衡现状,分析了控制下游河道冲刷的控制因素与下游淤积规律,并介绍了前三次调水调沙主要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邵养民  陈正宪  崔贵锋 《科技信息》2009,(29):I0732-I0733,I0720
本文对2002—200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洪水期问,发生在菏泽河段的有关来水来沙、河道冲淤、河势变化、抗洪抢险、迁安救护等突出表现进行了考察分析,并探讨对菏泽“悬河”段的治理措施,以引起各界对黄河的认知,确保黄河防洪工程和滩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以维持黄河健康为目标,以改善黄河不协调的水沙关系为切入点,采用现场调研、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技术手段,对黄河水沙过程变异与洪水过程的作用、黄河下游断面形态与洪水过程的响应关系、下游水沙过程调控对塑造与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的作用、塑造与维持中水河槽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塑造与维持黄河下游4000m^3/s左右中水河槽的方案,为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毛新宪  毛宁 《科技信息》2012,(31):484-484
虽然小浪底水库已建成投入运用,黄河大堤进行了多次加高,但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局面,是不利的水沙条件与边界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能使河道整治工程失去作用,也对防洪和滩区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提出了适时进行调水调沙、淤筑相对地下河、主槽疏浚、加强河口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