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综合考虑江西省月湖区耕地后备资源立地、土壤、管理3个方面的限制性因素,选出合适的参评指标,通过运行操作yaahp和Arcgis软件,对参评指标进行分级和赋值,根据评价综合得分,得出月湖区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情况以及相应的面积。本次评价结果:高度宜耕面积为217.08 hm2,中度宜耕面积为322.95 hm2,不宜耕面积为273.75 hm2。  相似文献   

2.
利用面板数据和空间数据,借助空间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组合系数等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由南向北依次递增,整体分布不均匀,呈现出苏北苏南苏中的趋势,内陆滩涂为省内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且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于沿海沿湖及古黄河故道沿岸地区.(2)境内各地类空间集聚性强,各县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化程度高,70%左右的县域为单一地类组合类型,利用结构相对单一.(3)江苏省未来开发应以滩涂资源为主,并辅之异地占补,从而实现省内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和组合系数等方法相辅相成,揭示并量化了各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地类集聚程度及分布特征,可为挖掘后备资源分布特征、解译耕地后备资源集聚效应、制定开发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该文综合生态、自然、区位等多方面因素,将限制性因子法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周至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级,结果表明:周至县宜耕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北部的渭河平原,共830.46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3.39%,宜耕比例较小且大多为中低度适宜。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周至县宜耕后备资源难以满足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周至县未来发展应逐步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形成内涵挖潜为主,外延发展为辅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4.
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海拔高度和坡度两个方面对安泽县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耕地优势度和零散度等指标对其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安泽县91.57%的耕地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88.25%的耕地分布在坡度15。以下;耕地优势度与零散度呈中等负相关关系.由此可知,目前安泽县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对合理.本文的研究也可为评估安泽县土地整治所增加的耕地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基尼系数、空间数据探索分析(ESDA)等统计方法,探索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各地类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结果显示:(1)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各地类集聚程度差异较大,呈现出可开垦沿海滩涂可开垦沼泽地可开垦沙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开垦内陆滩涂、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裸地可开垦其他草地的特征.(2)可开垦沿海滩涂主要聚集在东部中纬度沿海地区,可开垦沼泽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偏北部地区,可开垦沙地为西北地区.(3)自然因素奠定了各地类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人口因素对各地类集聚效应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因素属于辅助因素,但对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影响效力正在突显.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基尼系数和ESDA中的趋势分析等方法从地统计的视角揭示并量化了耕地后备资源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解译耕地后备资源的集聚效应、制定开发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展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已经结束,但此次仅对后备资源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定性判断。以建水县为例,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该县自然经济和生态条件,建立建水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6个评价指标因子,并进行分析和权重赋值,得出不同开发适宜性等级和相应面积,为后期为政府决策提供更为全面、明确的定量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未来的利用所作的总体的、超前性的、战略性的安排与部署,具有宏观上的控制作用.因此,在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以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能得到很好的落实,避免规划与开发两张皮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以乡镇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徐州地区的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借助ArcGIS软件为支撑平台,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乡村性比较高的区域所占比重较大;乡村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乡村性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于徐州市区周边及县级行政所驻地附近,其它地区乡村性较高.研究区的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局部表现出“冷点区”和“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冷点区”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徐州市区附近及邳州市和新沂市县城附近;“热点区”主要位于沛县的西部及睢宁县和邳州市北部.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农用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的耕地优先性,建立了耕地优先导向下农用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以安义县为实证研究区,选择其他草地(043)、内陆滩涂(116)以及裸地(127)作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农用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安义县农用地后备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安义县农用地后备资源中宜耕地为1 088.98 hm~2,宜林地为1 256.51 hm~2,宜园地为448.62 hm~2,不宜地类为588.03 hm~2,耕地优先导向下农用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兼顾了农用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耕地的优先性及农用地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0.
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快速地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权属等基本情况,为耕地后备资源的统计、分析、发布等提供快捷方便的计算机信息化平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本文以韶关市为例,对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12.
河南省自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以来,美丽乡村数量及空间布局迅速变化.基于Voronoi图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了河南省2013-2017年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美丽乡村总体数量急剧增加,在市域尺度美丽乡村数量趋于均衡化;省域尺度及区域尺度下空间分布模式均具有随机分布向集聚分布转变的特征,但转变强度具有区域差异性,但区域之间空间分布模式的呈现趋同性特征;河南省美丽乡村空间分布重心总体向北移动,不同研究断面移动方向与速度不同;美丽乡村的分布呈现空间收缩,方向性减弱、分布轴线向正南-正北方向接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科学测算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地区的建设用地可扩展空间,对于充分认识区域发展的资源约束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为例,构建了耕地后备资源-耕地占补平衡-可扩展空间模型,测算了全省及各区域建设用地可扩展空间和可使用年限,划分了可扩展空间类型区,提出了差别化的土地利用优化措施.结果表明:1)山东省补充耕地能力和建设用地可扩展空间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全省补充耕地总能力为18.67万hm~2,建设用地可扩展空间总量为27.19万hm~2.经济社会发达地区,补充耕地能力和可扩展空间分布较少;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分布相对较多.2)全省各县(市、区)可使用年限差异较大,高度约束区仅可满足近期5年用地需求,中等约束区可满足中期5~15年用地需求,低度约束区可满足远期15年以上用地需求.研究结论:测算结果能够反映山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可以为省域内占补平衡指标调剂、空间规划的编制及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及未利用土地的二级地类构成的基础上,指出了四川盆中丘陵区的垦殖程度很高,未利用土地中宜开发利用荒草地很少,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这一地区荒草地的开发要慎之又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开发荒草地、废弃地复垦、撤院并村整理土地、归并小块土地减少田埂土坎占用量等措施并举。  相似文献   

15.
孙志伟  梁越  喻金桃 《河南科学》2022,(12):1927-1933
为了探明长江上游流域土壤容重空间分布特征,并为水文循环的模拟与预测提供基本参数和依据,通过收集和整理2000—2022年公开发表论文的数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等,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土壤容重的整体分布规律、垂直分布特征(0~15 cm、15~30 cm、30~60 cm、60~100 cm和100~120 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容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的土壤容重分布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与海拔高程呈负相关,其中四川盆地的土壤容重最高,而青藏高原和四川西北部的土壤容重较低.在0~120 cm范围内,土壤容重的变异性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而土壤容重与土层深度表现为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0.94).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土壤容重差异较大,初育土的平均容重最高(1.49 g/cm3),而高山土的平均容重最低(1.16 g/cm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旱地(1.38 g/cm3)的平均容重最高,依次是灌木林(1.27 g/cm3)、有林地(...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6-2007年三峡库区耕地、人口和粮食动态变化数据,对库区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耕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库尾区最为丰富,库中区次之,库首区最为贫乏;2)三峡库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1995-2003年减少最为剧烈;3)1998年以前耕地压力指数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1998年之后平稳上升,主要是由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通过调控耕地资源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缓解耕地压力状况.  相似文献   

17.
以成都市商品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 ArcGIS 等方法,研究成都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 结果表明:成都 市商品住宅价格总体上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降低的趋势,中心城区主要呈团块状分布,近郊区主要呈放射状分布,远郊区主 要呈星岛状分布;低房价区段在西部—北部—东部地区呈现 2 条“半环状”分布;中低房价区段呈“环状+放射状”分布。 在中 心城区形成了环状分布,在近郊区及远郊区形成了自中心城区向外延伸的放射状分布特征;中房价区段在中心城区分布相对 集中并呈团块状分布,在近郊区呈放射状分布,远郊区呈零星分布特征;中高房价区段在中心城区、高新区、天府新区呈组团 状分布,在近郊区呈放射状分布,远郊区呈零星分布的特征;高房价区段自中心城区沿天府大道向南延伸至天府新区,形成了 南—北走向的峰值带。  相似文献   

18.
国家级传统村落是一类保留大量历史痕迹的特殊聚落空间,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区域性农业文明。借助空间聚类与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流域传统村落的价值遗存与流域范围的空间耦合关系。利用ArcGIS平台与层次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解读传统村落价值空间的流域性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空间聚类有较高内部耦合性,内陆河、松辽流域的传统村落分布较少,缺乏现行认定标准下的保护价值,具有区域的代表性;长江、东南诸河、珠江是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流域,拥有较多数量的中国传统村落,价值同质化较强。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省丹寨县为研究区,运用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后发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特征,为实现经济后发山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13年到2015年,丹寨县土地利用变化迅速,平均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17.07%;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草地和水域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快,其用地面积由97.76 km2增加到243.65 km2,增加了145.89 km2;主要变化类型有林地转为耕地,耕地转为林地,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等4种形式。2)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为400 m~1200 m地带,坡度为6°~25°的缓坡和斜坡地带,坡向为45°~135°和225°~315°的半阳坡地带。各地带都以林地与耕地之间的转换、林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为主。平地和平缓地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最显著的区域。对于山地面积占76%的丹寨来说,这些地带的土地质量相对优良,土地生产力较高。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建设工作中,要加强这些地带的土地资源保护,提高其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我国西部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汉-藏-羌民族走廊.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以时间距离-成本加权距离-欧氏距离计算综合距离修正引力模型、以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计算区域范围改进潜能模型的新方法,揭示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乡镇单元引力和潜能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内乡镇单元引力-潜能分布呈现典型的"双核"结构,这说明平原地区点-轴系统演化下的双核地域结构模式同样存在于山区流域人地系统;同时,基于流域内河流与道路并行的山区本底背景,山区乡镇单元的引力-潜能在整体上表现出"沿河而下、两翼对称"的典型欠阻尼二阶系统单位阶跃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