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大黄鱼受精卵在不同温度下的早期胚胎发育速度,为改进大黄鱼染色体组操作技术提供基础数据,观察了4个温度条件下大黄鱼受精卵的卵裂时间,并据此估算了卵裂间隔时间(τ0).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大黄鱼受精卵第1次卵裂越快,每升高1℃,第1次卵裂时间约提前3.1 min,并给出大黄鱼第1次卵裂时间τI与温度的一阶指数衰减回归方程;温度越高,卵裂间隔时间越短,同时给出卵裂间隔时间τ0与温度的一阶指数衰减回归方程;τI与τo的比值在2.24~2.91之间,并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升高,但比值升高的幅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置盐度的突变和渐变实验研究了大黄鱼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在盐度突变实验中,将大黄鱼幼鱼直接从海水(盐度27.2)移入盐度为3~24的水中,72 h内不会导致明显死亡;从海水移入盐度为2的水中,72 h的存活率可达72%;从海水移入盐度为1的水中,3 h后开始出现死亡,24 h内大部分死亡;从海水移入淡水中,6 h内全部死亡.在盐度渐变实验中,将大黄鱼幼鱼从海水直接移入盐度为6的水中后,再以不同的幅度降低盐度,在盐度高于3时,大黄鱼幼鱼的死亡率与相应盐度的突变实验相比无明显差异;在盐度低于2时,大黄鱼幼鱼的死亡率低于相应盐度的突变实验的结果.研究表明,大黄鱼幼鱼具有较高的低盐度耐受力  相似文献   

3.
2006年1—2月份对中华蟾蜍指名亚种的早期胚胎发育和产卵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蟾蜍整个产卵时间为6.18±0.73 h(N=4),其中雌性产卵8.00±1.20次,雄性射精9.25±1.31次.产卵中,雌性产卵的时间间隔为0.75±0.06 h(N=39),抱对的蟾蜍要游到水面上呼吸,两次呼吸间隔为1.39±0.23 h(N=11).雌蟾蜍最后一次产卵到雌雄分开所需时间为0.96±0.19 h(N=7).从受精卵期至鳃盖完成期,胚胎发育可分为23个时期,在6℃~10℃的水温条件下,历时1111.23±21.64 h(N=7).  相似文献   

4.
亲鱼营养状况对花尾胡椒鲷仔鱼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n 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n 3HUFA)含量为 0 1 6%、 1 2 7%、 2 36%和 3 47%的4种人工配合饲料及冰鲜杂鱼饲养花尾胡椒鲷亲鱼一周年 ,获得仔鱼后 ,在不投饵的情况下 ,比较各组初孵仔鱼在盐度 8、 1 6、 2 4和 32的水体中的存活率和饥饿耐力 .结果发现 ,0 1 6%组仔鱼的死亡高峰要比其它各组提前 2~ 3天 ,各组仔鱼在 8和 1 6盐度下的存活时间要比在 2 4和 32盐度下延长 1~ 2天 .这说明 ,亲鱼饲料中的n 3HUFA含量较低会降低仔鱼的耐饥饿能力和存活率 ,低盐度 ( 8~ 1 6)可能更适合培育花尾胡椒鲷仔鱼  相似文献   

5.
盐度对龟足胚胎及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盐度对体外培育的龟足胚胎及幼虫发育的影响 .水温 2 5± 1℃时 ,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 1 5 .33~ 4 1 .78;最适盐度为 2 1 .38~ 2 8.5 5 .幼虫发育耐盐上限为 4 1 .78,下限为 2 1 .38;最适盐度为 2 8.5 5~ 35 .1 6  相似文献   

6.
鮸状黄姑鱼与大黄鱼人工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Mian状黄姑鱼为母本、大黄鱼为父本的人工杂交试验表明:在温度17-20℃、盐度29.9-30.8的条件下,杂交卵经39.9h孵出,受精率为58.9%,孵化率为1.4%,仔鱼存活18d。对照组Mian状黄姑鱼受精率95%,受精卵孵化率56%。杂交组受精卵的胚胎发育与母本Mian状黄姑鱼的胚胎发育主要差别为:杂交卵在进入原肠期时,多数胚胎发育速度明显变慢,囊胚不能正常下包,胚胎畸形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低盐养殖对大黄鱼生长、体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挑选初始体重为(53.59±25.10)g的大黄鱼幼鱼600尾,分为对照组(天然海水,盐度24)和低盐组(盐度10)两组,每组设3个重复,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低盐养殖大黄鱼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的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对照组(P0.05),粗脂肪略低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低盐组大黄鱼肌肉∑MUFA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UF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盐养殖组大黄鱼肝脏与肾脏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8.
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及温度对其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ikon显微镜观察了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全过程,并比较了受精卵在13种温度下胚胎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22.5℃、盐度29.9和pH 8.2条件下,从受精卵至孵化出膜总历时34 h 55 min,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1期;孵化水温对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和孵化时间有显著影响,孵化时数(h)、孵化积温(A)与平均水温(θ)密切相关,h=4265.9θ-1.547 9,A=3.420 1θ2-168.99θ+2 786.1;有效积温为480.04~553.96℃.h,阈温度为7.01℃,但实际孵化水温须高于12℃,14~28℃胚胎均能正常孵化。适宜孵化水温为17~22℃,孵化率高于89%,畸形率低于16%。  相似文献   

9.
针对潍河银鱼地域环境的特殊性,重点研究不同温度和盐度对其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潍河银鱼受精卵孵化温度适宜范围在211℃之间,适宜盐度在0-10(‰)之间,从而印证了潍河银鱼受精卵能够在潍河口浅海区低盐度水中正常孵化。  相似文献   

10.
坛紫菜耐低盐品系的选育及经济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人工选育的褐绿色、翠绿色、红棕色坛紫菜F1、F2、F3代叶状体在低盐(盐度为15、10)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和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色泽坛紫菜在盐度为15、10的条件下培养20 d,均无成熟、腐烂现象发生,藻体长度增长、鲜重增长和总藻胆蛋白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坛紫菜(对照组).红棕色F1代叶状体与褐绿色、翠绿色藻体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耐低盐能力;通过体细胞克隆和单性生殖获得的红棕色F2、F3代叶状体,在盐度为15、10的条件下,长度增长和鲜重增长较F1代叶状体稳定;红棕色F2代叶状体,在盐度为5的条件下培养20 d,藻体色泽鲜艳,无成熟、腐烂现象发生,生长良好;3~4 cm长的红棕色F3代叶状体,在盐度为5的低盐环境中培养20 d后,平均长度为(46.66±8.68)cm,比对照组长11.89 cm,总藻胆蛋白质量比(干品)达(76.52±3.80)mg*g-1.由此可见,在盐度为10左右生长良好、性状稳定的耐低盐品系,可为坛紫菜向河口区或低盐水域扩大栽培提供有用的种质.  相似文献   

11.
以唇(鱼骨)为母本,花为父本进行属内远缘杂交,观察和记录了杂交F1受精卵胚胎发育情况,具体描述了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受精卵为粘性卵,卵径为2.50~2.80 mm,在水温在(20±1)℃条件下,受精后55 rain,胚盘形成;1 h 35 min,细胞开始分裂,进入卵裂期;5 h 05 min,囊胚层形成,进入囊胚期;10 h 30 min,胚层下包,形成胚环,进入原肠期;17 h 25 min,神经板形成,胚体侧卧,进入神经胚期;19 h 15 min,胚孔关闭,进入胚孔封闭期;22 h 25 min,进入器官形成期;94 h 10 min,仔鱼开始出膜.研究认为唇(鱼骨)(♀)×花(鱼骨)(♂)杂交F1受精卵与母本胚胎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2.
条石鲷的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对条石鲷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进行过程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条石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透明,微黄色.在水温23.6~24.8℃,盐度28.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30 h32 min孵出仔鱼.实验记录了从受精卵到出膜后6 d的26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及发育时间,拍摄了26张具有代表性的胚胎和仔鱼图片,胚胎发育可分为20个发育期.初孵仔鱼全长2.01 mm(1.92~2.08 mm),孵出45 h后卵黄囊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低盐胁迫对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养殖所产生的影响,采用快速或缓慢2种梯度淡化方法,研究盐度由20淡化至10,5甚至淡水后对黄鳍棘鲷幼鱼的存活率、鳃ATP酶和肝脏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了淡水组的黄鳍棘鲷全部死亡之外,其他低盐组中的成活率为100%;2)在响应不同盐度的低盐胁迫时,不同酶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仅对淡水胁迫敏感,Na+/K+-ATP酶和Ca2+/Mg2+-ATP酶对盐度10的低盐胁迫不敏感,过氧化氢酶(CAT)对所有的实验组都敏感,盐度胁迫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淡水、盐度5和盐度10;3)不同的淡化速度影响着Na+/K+-ATP酶和CAT活力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的时间,其中快速淡化所需时间要比缓慢淡化长.本研究结果表明黄鳍棘鲷幼鱼可以较好适应低盐度养殖环境,但淡化速率会对黄鳍棘鲷幼鱼产生一定的应激影响,并且在淡水中应激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黄鲷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黄鲷的形态、生态、生长及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报道了黄鲷亲鱼选择培养及人工促熟催产技术,胚胎发育、仔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苗种培育等有关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注射LHRH-A,和LHRH-A2+DOM催产后,经营养强化培育的野生黄鲷可有规律地连续产卵.产卵一般在10:00~16:00时进行,产卵期长达45~57 d.在培育水温20~22 ℃、盐度28~30时,受精卵经35~37 h完成胚胎发育,孵出仔鱼,孵化率为89%,孵出的仔鱼活泼健壮.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大鳞鲃(Barbus capito)受精卵,并在23℃~26℃的孵化条件下,详细观察了大鳞鲃胚胎发育及未受精卵的特征.结果显示,大鳞鲃受精卵为漂流性卵(半浮性卵),卵径为(1.55±0.1)mm,吸水后卵膜膨大,卵径达到(4.3±0.2)mm.在水温23℃~26℃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总历时为47 h 29 min,胚胎发育过程所需总积温为1 081℃~1 222℃.大鳞鲃受精卵卵裂方式与其他鲤科鱼类一样,属于盘状卵裂.根据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胚盘隆起、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期至尾芽期和胚动期至孵化期等6个连续发育阶段,22个时期.未受精卵入水后吸水膨胀,由原生质集中形成"胚盘",但无如两细胞卵裂的现象;未受精卵的突起或分裂球陆续脱离胚盘会形成类似受精卵囊胚末期时的"假囊胚".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大鳞鲃人工繁育效率及对孵化条件及时调控处理,有助于大鳞鲃亲鱼受精率计算方法的掌握.  相似文献   

16.
超声波对4种海水鱼类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复合式纵向压电换能器,谐振频率为21.5kHz,谐振阻抗为120Ω,施加电压值为80V的超声波辐射海水鱼类受精卵,研究不同的超声辐射时间和辐射次数对大弹涂鱼、中华乌幅鳢、真鲷和大黄鱼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大弹涂鱼胚胎发育后期的受精卵,呆提高其孵化率,但对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胚胎发育早期受精卵的孵化影响,每次辐射时间为1min、总幅射次数为4次的辐射剂量有利于真鲷受精卵的孵化;每次辐射时间超过1min,孵化率降低,以每次辐射时间为10s或30s处理大黄鱼受精卵,其孵化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0%和12%。  相似文献   

17.
双棘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 thus(Lacépède))的胚胎和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双棘黄姑鱼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5.9~27.0℃、盐度26.6的条件下,经19.2 h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可分为24期.培育水温25.4~29.4℃、盐度26.6~30.6时,初孵仔鱼至孵化后3日龄为仔鱼前期,2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4~16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17~24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25日龄进入早期幼鱼期.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受精的方法获得异育银鲫"中科3号"(Allogynogenetic gibel carp"CASⅢ")受精卵,在水温(20±1)℃的条件下观察了"中科3号"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并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受精卵、胚盘隆起、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20个时期.此外,研究了18,20,22,24,26,28,32℃不同温度下异育银鲫"中科3号"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异育银鲫"中科3号"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值为2.05,适宜胚胎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0~26℃,最佳孵化温度为24℃,温度与受精卵之间的回归方程式:y=19.465x-0.440 5x2-130.64(R2=0.978);温度与孵化率之间的回归方程式:y=34.581x-0.773 2x2-310.63(R2=0.9791);温度与畸形率之间的回归方程式:y=0.792 4x2-35.475x+393.03(R2=0.947);孵化温度与孵化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异育银鲫"中科3号"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为14.8℃,有效积温为(627.26±6.67)℃·h.  相似文献   

19.
对低盐养殖大黄鱼(低盐组)与正常海水养殖大黄鱼(对照组)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鳃、肾、肝、性腺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生物学参数方面,低盐组大黄鱼的体长(17.31±1.76)cm、体重(56.31±13.85)g、肥满度(1.08±0.14)和肝体指数(0.50±0.1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体长(23.85±1.13)cm,体重(267.91±42.74)g,肥满度(1.96±0.10)及肝体指数(1.16±0.12));组织学特征方面,低盐组与对照组相比,低盐组的鳃丝明显较宽,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肥大,部分鳃小片上皮明显隆起、上皮细胞脱落、坏死,黏液细胞体积变大且数目大量增多,泌氯细胞数量大量增加且胞体变大;低盐组肾小体体积膨大,各级肾小管管径变大,肝细胞肿大、变形,出现大量空泡,部分肝细胞细胞核偏离细胞中心.低盐组大黄鱼性腺中,切片所得多为第Ⅱ、第Ⅲ时相卵母细胞,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几不可见,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不够饱满,脂肪滴小而密,且卵黄集中在细胞膜内缘,相对于对照组明显偏少.  相似文献   

20.
大獭蛤的胚胎、幼虫及稚贝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海滨公园育苗场进行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Jonas)的胚胎发育观察及人工育苗实验。实验亲贝取自北海市侨港码头。通过人工授精获取受精卵。取部分受精卵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进行胚胎发育观察及拍照,在囊胚期之前每隔10min取样1次,囊胚期之后每个半小时取样1次,胚胎发育观察至D形幼虫期。大部分受精卵在育苗池中进行人工育苗实验,育苗期间每天取样1次,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量及拍照,并记录贝苗大小及发育期情况。实验期间水温变化为25.0~28.7℃,盐度为29.3‰~31.9‰。根据观察记录结果,得出大獭蛤胚胎发育及贝苗生长发育图谱,并描述了大獭蛤的胚胎发育及其幼虫、稚贝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