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TS-1型精脱硫剂用于液化石油气常温液相精脱硫工艺的脱硫效果及脱硫前后液化石油气对铜片的腐蚀情况。结果表明,TS-1型精脱硫剂能够有效地脱除液相液化石油气中的硫化物,减小硫及硫化物对铜片的腐蚀,并且部分样品能彻底解决液化石油气铜片腐蚀不合格问题,且脱硫工艺简单,运转费用低,可广泛用于液化石油气常温液相精脱硫。  相似文献   

2.
以化学工业原料气中硫化氢的脱除为目标,对NF型脱硫剂进行多次吸附和再生的试验,研究NF型脱硫剂吸附时的气体停留时间与净化度的关系,以及采用常温空气进行再生,再生温度、再生气速、再生气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为工业放大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凹凸棒石黏土常温脱硫剂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凹凸棒石黏土的吸附性能,与铁、锰等过渡金属氧化物混合制成凹凸棒黏土吸附脱硫剂,讨论凹凸棒黏土的粒度、配比、焙烧时间、焙烧温度等条件对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凹凸棒黏土研细用2 mol/L的盐酸浸泡4 h,300℃焙烧2 h,用质量分数为20%的氧化铁、30%的氧化锰复配为凹凸棒石黏土脱硫剂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张密林  张红霞  陈野 《应用科技》2004,31(12):58-60
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ZnO型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此脱硫剂在中温、无氧条件下脱硫,硫容可达32.5%.同时,进行了锌、铜、锰氧化物的一元及二元组合的脱硫反应.实验证明: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同时掺杂CuO和MnO2的ZnO脱硫剂的脱硫能力最佳,且降低了单——ZnO脱硫剂的硫化温度,少量的La2O3和CeO2作用于脱硫剂中,增加了脱硫剂的反应活性,提高了脱硫能力.并采用了DTA和XRD技术分析金属氧化物分解温度及脱硫剂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5.
负载型金属簇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XRD,CO-FTIR,EXAFS,XPS,HRTEM等物化方法在负载型金属簇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包括金属分散度、表面结构、电子状态)等方面的应用。为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负载型金属簇催化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浩  吕君英  龚凡 《应用科技》2006,33(5):63-65
共沉淀法合成的镍铁类水滑石为前驱体,经高温焙烧得到复合金属氧化物.采用XRD、FTIR、SEM等分析手段表征了镍铁复合金属氧化物及其前驱体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制备的镍铁类水滑石前驱体呈典型的层状结构,经200℃焙烧水滑石结构没有遭到破坏,300~500℃焙烧后只出现氧化镍的特征衍射峰,当焙烧温度达到600℃时,同时出现氧化镍和镍铁尖品石的特征衍射峰,随焙烧温度的升高强度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由于空分装置在停车检修前氩分馏系统加温不彻底,且粗氩液化器顶部不凝性气体排放阀V766停车后没有关闭,外界湿空气进入粗氩冷凝器与精氩塔,水分在联通管凝结后发生冰堵事故。介绍了故障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并总结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ITO导电玻璃负载的TiO2薄膜光催化剂.利用XRD、Raman和S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500℃焙烧1h的TiO2/ITO薄膜光催化剂,以锐钛矿晶型存在;镀膜4次的TiO2薄膜表面均匀,对紫外光吸收强烈.乙酸的降解实验表明:TiO2/ITO薄膜与等负载量的TiO2粉末相比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乳液聚合法原位合成以无机物SiO2为核、苯乙烯-丙烯酰胺共聚物(PSAm)为有机/无机壳的核壳粒子,并负载Fe(Ⅱ)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并考察了PSAm/SiO2核壳载体制备过程中搅拌速率、乳化剂用量等对反应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偏关显微镜(PLM)、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PSAm/SiO2核壳载体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临界水浸渍法制备了系列负载型脱硫剂,主要考察了超临界水制备条件对制得的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水浸渍法是一种较好的新型脱硫剂制备方法,超临界水的温度和活性组分前驱体的溶液浓度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制得的MnO2/-γAl2O3脱硫剂在300~550℃下表现出好的脱硫精度和稳定性,550℃时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11.
脱硫剂在铁水中的熔化性能直接影响其脱硫效率,通过测定不同配比的脱硫剂的熔化性能,得到较好的脱硫剂成分,可为MgO基脱硫剂的工业生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不添加助熔剂,脱硫剂流动性差,不利于脱硫.CaF2作为助熔剂对脱硫剂的熔化性能影响不大,B2O3作为助熔剂可显著改善脱硫剂的熔化性能,熔化温度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可达到铁水预处理工艺要求,最佳添加量为原料量的2%.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白炭黑(Ⅰ)和硅溶胶(Ⅱ)为硅源,在(TPA)2O-Na2O-SiO2-H2O体系(TPA为四丙基铵)中,反应温度为60℃,合成了高结晶度纯硅沸石.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法测得的晶粒大小分别为0.20μm(Ⅰ)和0.45μm(Ⅱ);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线宽法测得的晶粒大小为0.02μm.与高温(180℃)合成的硅沸石样品相比较,低温合成的微细晶粒硅沸石样品已具备纳米级材料的若干特性.微细晶粒硅沸石的正己烷吸附量和比表面都非常大.XRD谱,红外吸收光谱(FT-IR),29Si魔角固体核磁共振(29SiMASNMR)和热重分析(TG/DTG/DTA)的研究证明,微细晶粒硅沸石的结构破坏温度和单斜/正交对称性相转变温度明显地比高温合成的硅沸石低,硅羟基缺陷也明显地增加.0.20~0.45μm的微细晶粒硅沸石的比表面几乎与胶体质点相同,它的外表面积达100m2/g,中孔容积为0.10~0.12ml/g,平均孔径为2.6~2.7nm.这表明微细晶粒硅沸石实际上是纳米质点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13.
选用铁系氧化物及其它金属氧化物制成球型脱硫剂。在优选条件下,铁氧化物与烟气中SO2反应,在微孔中生成硫酸盐。通过脱硫剂的多次吸附──再生测试其寿命。测试结果:总运行时数1633小时,运行周期23,平均脱硫率90.1%,平均一次硫容22.4SO2g/100g脱硫剂,累计硫容576.8SO2g/100g脱硫剂。  相似文献   

14.
以锰尾矿制备硫酸锰过程中副产硫酸钙为原料在室温下与碳酸氢铵进行固相球磨反应,制备出氧化钙的前驱体碳酸钙,然后将其煅烧得到氧化钙.分别考察了物料配比、球磨时间、球料质量比等因素对硫酸钙转化率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和化学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了分析,并对室温固相球磨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在物料配比(摩尔比)为3.5:1、球磨时间为40 min以及球料质量比为5:1时,硫酸钙的转化率可达到99.8%,将固相产物在1000℃热解1 h后所制备的氧化钙纯度为99.2%.室温球磨过程细化了反应物的颗粒尺寸,增加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为引发反应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因此提高了化学反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精细水煤浆制备及其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发展以煤代油技术中燃料制备存在的问题,运用水煤浆制备与燃烧理论,根据每个煤种特点分别进行了磨矿和制备精细水煤浆实验,通过分析所制得的各煤种水煤浆的流变性能,找出了影响煤浆表观粘度的因素,得出了煤质、添加剂、煤粉粒度是制备精细水煤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掌握了各煤种制备煤浆的规律,对发展以煤代油技术和缓解石油资源日益紧缺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提高剩余油的预测精度对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准确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才能通过开发调整提高产量。微构造形态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其表征精度直接影响着剩余油分布预测的可靠性。海上油田井网不规则且密度较小,仅依靠井点信息难以表征油田的微构造形态。因此探索研究了海上中后期油田的井震,结合精细表征微构造技术。通过研究总结出包括井震精细标定、地震切片识别微构造、精细构造成图等在内的一系列微构造精细表征技术。在海上油田开发调整研究阶段充分应用该技术,对该油田的微构造进行了精细表征,结合生产动态动静结合分析剩余油形成机制,达到提高剩余油分布的预测精度的目标,指导了调整井位的设计。后续新钻调整井证明,微构造形态表征精确,剩余油预测准确,提高了油田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以水为溶剂,在水热反应釜中利用硫酸锌与732型强酸性阳离子树脂(001×7)于80℃进行阳离子交换,反应制备了氧化锌/阳离子交换树脂.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通过SEM、红外对产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温度为80℃、pH=9、氧化时间为3h时,制备的氧化锌/阳离子交换树脂中氧化锌含量最高,且此改性的阳离子树脂对亚甲基蓝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降解率最好可达93.36%.  相似文献   

18.
利用DSA(形稳阳极)电极改性来使电化学具备其他支撑功能.使用电化学氧化方法对模拟苯酚废水进行了降解,制备了锰锑掺杂的钛基Sn O2电极,以期能延长电极寿命,提高降解效率.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循环伏安曲线、强化寿命测试等方法,对自制电极进行表征和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DSA电极活性和稳定性有大幅提高,析氧电位达2.3 V,加速寿命达42 h,在最佳条件下处理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苯酚废水,去除率在8 h后达到89.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